图片

文|浓香文酿团队

踏入怀旧商店的瞬间,那台伫立门口的 “大头”电视机总会令人驻足。四四方方的屏幕上,黑白雪花噪点不时闪烁,仿佛一扇时光之门,将80、90年代的集体记忆尽数框入其中。

盛夏时节,暑气蒸腾,小孩子们含着冰棍,大人们轻摇蒲扇,全家老小挤在客厅里,共同沉浸在追剧的欢乐时光中。《几度夕阳红》的爱恨纠葛,《青青河边草》的纯真情怀,《还珠格格》的欢脱热闹,《情深深雨濛濛》的爱恨交织,这些经典言情剧成为几代人茶余饭后的美好陪伴。

图片|在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中,依萍因恋人何书桓与妹妹如萍订婚,精神恍惚之下爬上外白渡桥(上海),在桥上唱着歌纵身一跃,这一经典场景成为了该剧的高潮部分,也让外白渡桥深深印在了观众的脑海中。图源:视觉中国

通过这些剧集,观众认识了坚韧不拔的孤女青青、温婉知性的夏紫薇、儒雅多情的何书桓,而陆依萍则像一朵带刺的玫瑰,以她的倔强与执着深深烙印在观众心底。

这些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都出自同一位情感细腻的作家——琼瑶之手,她的作品改编而成的电视剧,也因此获得了“琼瑶剧”这一美誉。

笔下满是美好爱情的琼瑶,年少时却因战乱颠沛流离。然而即便在动荡岁月里,也不乏温暖时刻。正如她在回忆录《我的故事》中所写:“在我记忆中,那一年真是快活极了。”

而这段珍贵的时光,正发生在她求学于酒城泸州泸南中学的岁月里。

图片

命运的丝线在时光长河中悄然编织,将琼瑶与四川的缘分,从生命初始便深深系结,指引着她在岁月流转中,一次次回望这片土地。

1938年4月20日,陈喆在成都呱呱坠地,这个后来以“琼瑶”之名享誉文坛的女孩,自出生便与巴蜀大地结下不解之缘。她出身名门,籍贯湖南衡阳,却在四川的山水间开启了人生的序章。

在书香氤氲的家庭中,琼瑶的成长浸润着浓厚的文化气息。父亲陈致平是学界泰斗,于台湾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等学府授课,毕生潜心钻研文史;母亲袁行恕亦出身名门,乃“中国银行业之父”袁励衡之女,自幼痴迷古典文学。这样的家庭环境,如同肥沃的土壤,为小琼瑶的文学梦想提供了丰沛滋养。

图片|1945年,7岁的琼瑶随父母来到泸州泸县,投靠姨母袁行勋。当时姨夫刘国瑞在泸县分水乡(今江阳区分水岭镇)创办了泸南中学,琼瑶便在此生活了一年零三个月。这段时光成为她童年最快乐的时光。图源:视觉中国

四岁那年,琼瑶随父母回到湖南衡阳。然而,战乱的阴霾笼罩大地,一家人被迫踏上颠沛流离的逃亡之路,从重庆辗转至泸县,在泸南中学度过了一段珍贵时光,直至1947年迁至上海。

正是在上海,年仅九岁的她在《大公报》“现代儿童副刊”发表处女作《可怜的小青》,迈出了文学创作的第一步。此后,她在湖南省、台湾省之间几经辗转,动荡的童年经历,与家学的深厚熏陶交织,塑造了她敏感多思的性格,也让文学成为她心灵的避风港。

“琼瑶”这个充满诗意的笔名,源自《诗经・卫风・木瓜》中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寓意着纯粹的情谊与无私的爱。正如她所言,这一名字象征着 “爱与快乐的传递”,不仅展现了她对古典文化的深厚造诣,更预示了其作品中贯穿始终的浪漫主义情怀。

求学台北第二女子中学期间,琼瑶虽在数学上遭遇挫折,两次高考落榜,却在文学创作中找到了人生方向。与国文老师的那段禁忌之恋,虽以悲剧收场,却成为她创作《窗外》的灵感源泉。1959年,她与庆筠步入婚姻殿堂,在相夫教子的同时坚持写作,于1963年凭借《窗外》一鸣惊人,开启了辉煌的创作生涯。

此后,琼瑶的人生与文学、影视紧密相连。她的作品一部接一部问世,《烟雨濛濛》《几度夕阳红》等经典之作,不仅在文坛掀起热潮,更成功搬上银幕。1967年,她与平鑫涛携手成立火鸟影业公司,此后又创立巨星电影公司,开启了“琼瑶剧”的黄金时代。

在事业蒸蒸日上之际,琼瑶与平鑫涛的爱情也修成正果。1979年,二人喜结连理,并于1985年成立怡人传播公司,共同打造了一部部脍炙人口的言情剧。1988年,阔别故乡多年后,琼瑶回乡探亲,此后积极投身两岸影视交流,为文化沟通架起桥梁。

然而,命运的轨迹总会出现转折。2015年,平鑫涛被诊断为血管型失智症,琼瑶在《雪花飘落之前》中深情记录了陪伴丈夫的岁月。2017年,她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后事安排,展现出对生命的豁达态度。此后,她笔耕不辍,相继推出《握三下,我爱你》《梅花英雄梦》等作品,持续书写着文学传奇。

图片|琼瑶的写作事业是在台北走向辉煌。1963年,她将长篇小说《窗外》投给台北的《皇冠》杂志,时任社长平鑫涛十分欣赏,由此开启了她的创作之路。台北也是琼瑶影视创作的重要基地。她和丈夫平鑫涛创立火鸟与巨星影业公司,后来进入电视圈,一系列琼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从台北走向世界各地。图源:视觉中国

2023年8月,琼瑶出席创作60周年演唱会,这是她最后一次公开亮相。次年12月4日,这位传奇作家在台北家中安详离世,享年86岁。

正如她在告别信中所写:“生命的美好,就在于‘能爱,能恨、能笑,能哭、能歌、能说、能跑、能动、能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能嫉恶如仇’,活得轰轰烈烈。”她用一生,完美诠释了这份对生命的热爱与执着,留下了无数动人篇章,永远镌刻在华语文学的历史长河中。

图片

翻开琼瑶的小说,字里行间跃动着炽烈的爱恨情仇,却始终萦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哀愁,恰似江南雨季里的薄雾,将读者温柔地裹挟其中。那些缠绵悱恻的故事,在朦胧的意境中缓缓铺陈。

在《几度夕阳红》中,有一幕令人心醉的场景:一把油纸伞,轻轻遮在梦竹与何慕天头顶。他们漫步于青石板小径,听细雨敲打伞面,发出沙沙轻响。油纸伞微微倾斜,将两人的身影笼罩在一方小小的天地里。何慕天俯身,在梦竹额间落下一个轻柔而深情的吻。

这如梦似幻的画面,氤氲着水汽,不禁让人联想起烟雨朦胧的泸州,仿佛能看见那把油纸伞上,晕染着泸州分水岭油纸伞的独特韵味。

图片|泸州分水油纸伞作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琼瑶在她的不少影视剧里都融入了分水岭油纸伞的元素,将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艺术道具,为作品增添了浪漫、古典的氛围。图源:视觉中国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泸州宛如一方宁静的港湾,接纳了漂泊的琼瑶一家。

1945年末,为躲避战乱,年幼的琼瑶随父母从湖南辗转至重庆。初到异乡,生活的重担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父亲虽在宜宾李庄觅得教职,却因校舍有限,无法携妻女同行。

就在一家人陷入困境之时,琼瑶的姨妈向他们伸出援手。姨妈在泸县创办泸南中学,正缺国文教员,便热情邀请琼瑶母女前去相助。就这样,一段注定难忘的少年时光,在泸州悄然开启。

“勋姨说:‘一点问题都没有,三姐和孩子们,全跟我到泸南中学去!我正缺少国文教员,三姐不是在湖南也教书吗?现在就去帮我当教员!’”这位亲切的勋姨,是琼瑶母亲的堂妹。当时的泸南中学刚刚创办,师资匮乏,而这机缘巧合,让琼瑶与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图片|泸南中学旧址 图源:泸州融媒

泸南中学的来历要追溯到1944年,由时任中共北平辅仁大学党支部书记、北平市委组织部长助理的刘国瑞与夫人袁彬(琼瑶的勋姨)受中共南方局指派创办。当时为解决经费,刘国瑞家族捐资,学校在泸州分水岭成立,是中共川南地下党联络站和掩蔽所,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曾任名誉董事长。

在小琼瑶眼中,泸南中学充满了新奇与趣味。这座由大庙改建的学校,处处透着独特韵味:教室是庄严肃穆的大殿,佛像静静伫立在角落;学生宿舍则是昔日和尚修行的地方,简朴而宁静。对于经历了颠沛流离的小琼瑶来说,这里宛如人间天堂。

在泸南中学的一年三个月,是琼瑶童年里最温暖的记忆。她与母亲的学生、老师们的孩子结下深厚友谊。大孩子们教她养蚕,背着她去采桑叶;课余时,一群小伙伴跑到河边捡鹅卵石,欢声笑语回荡在河畔。这些点点滴滴的快乐,慢慢治愈了她因战乱而受伤的心灵。

“我第一次开始养蚕,会为了蚕宝宝的死亡而哭泣,为它们的成长而雀跃。在大雨滂沱的日子里,为了蚕儿的桑叶,奔走好几里去采桑叶。我开始交朋友,和学校里的学生、表妹,其他老师的孩子们一起放风筝。”多年后,琼瑶依然清晰记得这些珍贵的片段。

图片|泸州的山水为琼瑶童年提供了欢乐的嬉戏场所,她常和兄弟姐妹们在江阳分水岭的河边光着脚丫嬉戏、捉鱼摸虾,享受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夕阳西下时,她们坐在河边石头上,听着水声潺潺,看着天空染上金黄,宁静美好的画面深深印在她脑海中。图源:视觉中国

小琼瑶常常坐在教室门槛上,静静聆听母亲讲课。在这里,她熟读了《梁上双燕》《慈乌夜啼》,也初识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词。那些优美的文字,如同春雨般滋润着她幼小的心灵,让她初次领略到文学的魅力。从此,背唐诗取代了儿歌,文字成为她探索世界的新窗口。

“我想,我后来会迷上写作,和这段背唐诗的日子大大有关。”琼瑶曾这样感慨。泸州的山水、泸南中学的岁月,不仅给了她温暖的童年,更在她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为日后的创作之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这些尘封的记忆,化作她笔下的文字,永远闪耀着动人的光芒。

图片

在时光长河的流转中,琼瑶自泸州离去后,纵使足迹辗转千山万水,泸南中学始终是她记忆深处最温柔的牵挂。

1992年,历经多次迁址与重建的泸南中学,终于迎来了复名的时刻。远在台北的琼瑶听闻此讯,情思如潮涌,即刻执笔,向余锦芳校长寄去贺信。“泸南中学,万古长存千秋业;台北游子,千里遥寄故乡情”,短短数语,将她对母校的深厚眷恋、对往昔岁月的深切怀念,尽数倾诉。

图片|泸州始终是琼瑶魂牵梦萦的地方 图源:视觉中国

“和父母一家转从湖南逃难到四川重庆,全家人都只剩下了身上的衣服,说有多狼狈就有多狼狈。”

回溯往昔,在这人生至暗时刻,泸南中学宛如黑暗中的明灯,向琼瑶一家敞开了温暖怀抱。在那个特殊年代,泸南中学不仅是琼瑶躲避风雨的港湾,更是她文学与情感的源头活水,在她幼小的心灵深处,悄然种下了文学与情感的种子。

在泸州分水岭的悠悠时光里,年少的琼瑶,或许曾撑着一把色彩缤纷的油纸伞,漫步在青石小巷,任细碎雨丝轻敲伞面,奏响诗意乐章;或许曾吟诵着唐代诗人韦庄“泸川杯里春光好,诗句万卷偕春老”的美妙诗句,放飞手中风筝,让童真与梦想随风翱翔;又或许曾沉醉于风中飘散的浓郁酒香,感受这座酒城独特的韵味。

图片|四川泸州油纸伞故乡伞里景区 图源:视觉中国

泸州,这座以酒闻名的城市,酒所蕴含的自由气息,早已融入琼瑶的血脉之中。她本人以及笔下的众多人物,对自由的执着追求与无限向往,恰似泸州美酒的文化延续,醇厚而绵长。

谈及琼瑶的经典之作《还珠格格》,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画面便浮现眼前:小燕子、紫薇一行人举杯痛饮,一醉方休,酣畅淋漓间尽显自由洒脱。在琼瑶的作品中,酒不仅仅是情节推进的重要元素,更是情感迸发的催化剂。书中人物或借酒消愁,在微醺中释放内心的苦闷;或与友对酌,于觥筹交错间倾诉衷肠。每一次举杯,都承载着他们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感悟;每一滴酒液,都见证着他们情感的尽情释放。

琼瑶对泸州和泸南中学的眷恋之情,与泸州岁月对她性格塑造、文学风格形成的深远影响,彼此交融,相互成就。她笔下那些对纯真情感的细腻描绘、对温暖人性的生动刻画,无不烙印着泸州生活的独特印记,充满了烟火人间的温情与诗意。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泸南中学在战争的烽火硝烟中顽强挺立,传承着红色革命的精神基因。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与琼瑶的求学经历相互交织,共同绘就了泸州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传承红色基因,永葆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据泸州市泸南中学校党总支书记张伟介绍,每年新生开学之际,学校都会组织学生重返老校区,开展寻根活动。在这片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土地上,琼瑶的故事是其中浓墨重彩的篇章。老师们会娓娓道来琼瑶在此求学时的点点滴滴,让这段珍贵的记忆在学子们心中代代相传。去年,当琼瑶离世的消息传来,张伟难掩遗憾之情:“学校上下都在转发这条消息,大家听闻后,无不深感惋惜。”

图片|泸州山水给予琼瑶的宁静、美好、温暖的感受,也被她融入到作品情感氛围的营造中。她在泸州度过的快乐童年时光,让她对这片土地充满眷恋,这种眷恋之情通过文字传递给读者,使作品更具感染力,让读者能感受到那份来自故乡山水的深情。图源:视觉中国

为了让更多人知晓琼瑶与泸州之间这段动人故事,近年来,泸州市江阳区台联会会长陈旭与同伴们匠心独运,精心打造泸南记忆(琼瑶学堂)。在这里,岁月的故事缓缓流淌,往昔的记忆鲜活重现。

如今,泸南中学旧址虽历经岁月沧桑,斑驳的砖墙、古老的建筑,却依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琼瑶记忆。琼瑶与泸州的故事,在时光的长河中静静流淌,成为泸州城市文化脉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参考资料:

[1]泸州融媒.作家琼瑶离世︱她曾在自传中回忆童年,说最快乐的时光留在了泸州[EB/OL]:2024-12-04.

[2]封面新闻.琼瑶离世,用这张泸南中学手绘图来寻觅她的童年[EB/OL]:2024-12-04.


精华观点集萃

1.当琼瑶在泸南中学的门槛上背诵"慈乌夜啼"时,文学的种子已随沱江春水悄然萌芽。那些潮湿的雨季、微醺的酒香、师生围读的温暖,最终化作《几度夕阳红》里斜倚油纸伞的缠绵,《青青河边草》中倔强生长的野性,成为她笔下所有"至情至性"人物的精神胎记。


2.泸州这座以酒魂铸就的城市,教会琼瑶用情感书写文字:分水油纸伞"细雨梦回"的婉约,连同师生共饮的酣畅,都沉淀为她作品中的情感密码。正如《还珠格格》里小燕子摔杯为誓的率真,《情深深雨濛濛》中依萍借酒吐真的烈性,琼瑶将泸州赋予的"醉意人生"升华为一种文化隐喻——在礼教森严的年代,她的主人公以炽烈的真诚刺破世俗的封印。这份巴蜀特有的江湖气与书卷气,成就了"琼瑶美学"最动人的矛盾张力。


3.离别泸州多年,琼瑶仍清晰记得泸南中学这个由寺庙改作的学校。这份跨越世纪的乡愁,恰似她笔下"红尘作伴"的誓言,将长江水与海峡另一端的台北悄然系连。当余锦芳收到她"千里遥寄故乡情"的手书,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个体记忆的守望,更是一部微缩的两岸文化史。

图片


- END -


来源于公众号-北纬28度的浓香,本文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