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执笔 | 姜 姜
编辑 | 骆 言
一年前,中国ESG发展迎来关键转折点。2024年5月1日,沪深京三大证券交易所正式实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11家白酒上市公司被纳入首批强制披露名单。
如今回望,这场自上而下的监管变革,正在重塑白酒行业的竞争逻辑。
数据显示,被纳入强制披露名单的9家白酒企业全部如期发布ESG报告,更有7家非强制披露酒企主动跟进,行业整体披露率突破75%。
头部企业表现尤为亮眼:贵州茅台首次完整披露三大范围碳排放数据,五粮液完成主要包装材料碳足迹认证,泸州老窖对14款核心产品开展全生命周期碳核查。
这场转型的深层意义正在显现。中财大绿金院研究发现,白酒企业ESG评级与销售额、市值呈显著正相关。当“减碳”从环保课题变为价值创造工具,ESG实践的质量,或将决定未来白酒行业的格局演变。
01
ESG实践=业绩增长新引擎
头部酒企达成价值共识
在监管驱动与市场选择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白酒行业的ESG实践已形成显著的“马太效应”。头部企业通过系统性披露构建起ESG护城河,而跟跑者的差距正在加速扩大,这实质上是企业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分化写照。
被纳入强制名单的11家酒企中,9家白酒企业悉数发布2025年度ESG报告。

白酒行业的ESG报告披露情况远超强制披露名单所涵盖的范围。在非强制披露的12家上市酒企中,珍酒李渡、舍得酒业等7家企业主动发布独立ESG报告,形成“第二梯队追赶”态势。

至此,已有16家上市白酒企业单独发布ESG报告。据此推算,在21家上市酒企中,2024年度ESG报告披露比例已达76.19%。
此外,迎驾贡酒、老白干酒、伊力特、天佑德酒虽未披露ESG报告,但发布了2024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包括未上市的劲酒也连续多年以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披露相关内容,皇台酒业未披露过相关报告。
早在三大证券所强制要求披露ESG报告之前,2023年中国白酒企业普遍开始关注ESG工作,并对ESG评级进行管理。
三年来,中国白酒企业ESG评级实现跃升,也同时呈现出行业分化。例如,贵州茅台、水井坊、今世缘等白酒企业的MSCI ESG评级近年来均有提升。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名单
根据MSCI2024年8月公布的ESG评级,其中A股白酒上市企业共有14家被纳入MSCI ESG评级。
其中,贵州茅台、水井坊被评为BBB,泸州老窖、洋河股份为BB,五粮液、山西汾酒、古井贡酒、口子窖、酒鬼酒、顺鑫农业为B,今世缘、迎驾贡酒、老白干酒、舍得酒业为CCC(排名不分先后)。
MSCI ESG评级结果分为行业落后(CCC、B)、行业平均(BB、BBB、A)和行业领先(AA、AAA)。可见,14家白酒企业中80%评级为B或CCC级,中国白酒企业评级仍处于落后区间,相较于全球酒类企业仍有提升空间。
在Wind ESG发布的ESG评级报告中,22家上市白酒企业获得AA级评级的酒企有1家,获得A级的酒企有5家,BBB级的有6家,BB级8家,仅有两家企业被评为B级。
据中财大绿金院的数据分析,白酒企业ESG评级与其销售额、市值、市净率均呈现正相关关系。据此可推算,良好的ESG实践有助于提升公司效益。这也是近年来白酒企业纷纷将ESG目标纳入战略规划的重要原因。
02
碳资产管理能力跃升核心竞争力
下一轮座次的关键战场
为响应“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中国白酒行业的减碳实践已突破表层数据披露,转向价值创造的深水区。
过去三年,在应对气候变化、减碳等环境议题方面,白酒企业信息披露透明度明显提升。长江酒道发现,在2024年度ESG报告中,碳排放成为了关键指标,且披露内容从早期的定性描述转向定量指标。

例如,贵州茅台首次明确披露范围1、2的碳排放数据,以及温室气体范围三排放的构成比例。
同时,贵州茅台设置了碳减排短中长期目标,2025年单位工业产值二氧化碳排放将较2020年下降20%,2030年前将实现碳达峰,单位工业产值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 60%。
勃诺科技ESG研究副总裁关熙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白酒企业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原料生产、酿造过程、包装与物流、废弃物处理四大环节。”

五粮液率先在行业内开展产品碳足迹量化、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第三方核查认证,依照《碳排放管理办法》逐步完善产品碳足迹的核算机制。

2024年,五粮液完成了4个主要包装材料的碳足迹分析,为绿色供应链战略提供数据支持。

2024年,泸州老窖对14款产品开展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查,确定产品层面各环节碳排放现状,完成《产品碳足迹评价报告》14份。
以52度国窖1573为例,泸州老窖全面核算产品从原材料提取、生产制造、运输、使用到废弃处理的全过程碳排放,以开展全产业链降碳行动。

水井坊2024年度ESG报告中继续披露了温室气体范围一、二数据,首次披露范围三数据,并正式公布了自2024年到2030年,将范围一和范围二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累计减少至少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除此之外,白酒企业还在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差异化减碳路径。如古井贡酒和舍得酒业则分别通过林业碳汇和绿色工厂认证探索碳中和路径;水井坊从终端入手,推广光伏发电、使用轻量化玻璃瓶,减少供应链碳足迹。
可以看到,白酒行业的减碳行动已跨越“数据觉醒”第一阶段,正步入价值创造的深水区,标志着行业从模糊叙事转向精准作战。

白酒企业环境信息披露透明化,推动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责任管理的系统化实践可以重塑行业竞争逻辑,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品质优势,进而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但数据披露只是起点,企业间真正的较量在于如何将碳数据转化为生产要素,构建碳资产经营能力,这也将是全新的竞争力。
03
国际ESG标准水土不服?
中国酒企遭遇“绿色基因”改造阵痛
当前,全球烈酒巨头帝亚吉欧、保乐力加均已获得AA级评级,中国白酒头部企业却仍在BBB级徘徊。
目前,国际上较有影响力的评级机构如MSCI、CDP、Sustainalytics、S&P Global等,其构建的ESG评价体系,缺乏对中国白酒企业在乡村振兴、非遗保护等本土化议题投入的共识。
例如,茅台在赤水河保护上的年均5000万元投入未被MSCI充分量化,导致社会维度得分偏低。

国际标准的不适配,要求中国酒企ESG管理从被动接轨转向“基因重构”。2024年,部分白酒企业发布了董事会战略与ESG委员会实施细则,为推进ESG信息披露和内部ESG治理做准备。
同时,随着国内企业对ESG关注的提高,本土智库正在搭建转化通道,Wind ESG指数、红星ESG研究院相继成立,为行业提供数据与智力支持,同时也通过相对应的语言体系输出,让国际机构、投资者重新认知中国酒企的ESG价值。
可以预见,未来那些既能用国际语言讲清赤水河故事,又能用中国标准定义可持续发展的酒企,或将在ESG全球化浪潮中勇立潮头。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