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执笔 | 文 清
编辑 | 骆 言
当金徽酒的陶坛在甘肃徽县完成窖藏时,另一场跨越17年的社会价值“陈酿”早已香溢七省。从2009年首笔助学金发放至今,金徽酒1.5亿元的持续投入如同嘉陵江水系般持续滋养着黄土高坡、河套平原与江淮两岸。

7月19日,在金徽酒正能量第十七期爱心助学启动仪式上,1260万元捐赠牌折射的不仅是资金流动,更是企业用向善思维经营的社会资产——30000名受助学子的命运转折,90%绿化率的生态酿酒园,连续五年提升的合规经营评分,共同构成了一份ESG报告的核心指标。
金徽酒党委书记黄小东说:“这不是简单的慈善,而是企业与时代的对话。”这句话不仅道破了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觉醒的深层逻辑,更是金徽酒阿尔法能力的一种修行。
01
1.5亿元“酿造”17年的正能量
不论白酒行处于黄金发展期,还是深度调整期,金徽酒似乎一直置身喧嚣之外,它选择了一条更安静的路。
这条路,在《我们脚下的路》纪录片里具象化为冻红的手指对演算的坚持,黄土高坡晨露中求学的背影,以及浙江大学实验室里望向远方的目光。这些画面没有出现在企业的广告片里,却构成了最动人的品牌叙事。
和过往的每个7月19日一样,对金徽人而言,这一天既隆重又平凡。

金徽生态酿酒园内,金徽酒党委书记黄小东郑重宣告“今天是金徽酒的爱心助学日”,这句话背后承载着17年如一日的坚守。
今年,金徽酒向甘肃、陕西、宁夏、内蒙古、青海、江苏、河南等七省区捐资1260万元,为当年考入大学的困难学子铺就求学之路。
17年持续公益助学,累计投入1.5亿元,在白酒行业动辄百亿的营收图谱中或许只是微光,但当这些数字具象为黄土高坡上崭新的书包、戈壁滩边缘亮起的台灯、以及30000双重新拾起希望的眼睛时,便成了足以撬动命运支点的磅礴力量。
正如受助学生代表在发言中说:“金徽酒给的不仅是钱,是让我们敢做梦的勇气。”
02
30000次手递手
做公益不难,难的是持续不断地做,实打实的做。
在金徽酒的酿酒车间里,量必重其准、火必重其缓、工必重其细、器必重其净、水必重其甘、曲必重其时、粮必重其质、窖必重其养,180天的超长发酵,独特的“三低”酿酒工艺让每一滴金徽酒都带着山水的灵气和时光厚重的传奇。
金徽酒的酿酒智慧同样复刻到公益领域,形成独特的“责任工艺”:
“原料筛选系统”:像甄选酿酒原料一样筛选受助对象,确保资助资金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控温发酵机制”:如把控发酵温度般精准管理流程,从申请到发放全程透明;
“陈酿储存的时间法则”:17年不中断的千万级投入,1.5亿元助学金惠及30000名学子。在七省区销售公司的办公室里设立“爱心台账”,长期关注受助学子,长期互动,从单一的资金资助,到“助学+就业指导+心理支持”的立体体系,构建新的正能量循环。

启动仪式后的整个 8 月份,金徽人将开启自己的“第二份工作”。
各分子公司、各办事处,都必须下沉到区县乡镇、深入到学校班级、具体到受助学子,将每一笔助学金都手递手地交给受助学生,绝不取巧。
30000次的手递手,不是一年,一干就是 17年,未来金徽人还要继续这么干。
03
正能量提升阿尔法能力
公益投入从来不是金徽酒的附加题,而是将公益纳入考核指标,使之成为与“金徽”“陇南春”并行的第三极竞争力。

在金徽酒董事会秘书任岁强发布的《2024年度ESG报告》里,这种竞争力呈现为可量化的温度:公司治理维度,合规经营的得分连续五年提升;环境责任栏中,生态酿酒园的绿化率达到90%;社会责任页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公益项目的足迹。

金徽酒始终以“给顾客酿好酒,就是正能量”“给员工好机制,就是正能量”“给伙伴好生意,就是正能量”“给社会好贡献,就是正能量”“给股东好回报,就是正能量”来打造五好公司。这种“正能量”正是其阿尔法能力不断提升的驱动力。
过去,大部分企业是“贝塔式增长”,即分享整个市场带来的收益。而“阿尔法式增长”可以理解为指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得的超额收益。
麦肯锡中国区主席倪以理提出,中国企业应思考从“贝塔(Beta)”走向“阿尔法(Alpha)”,同时还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画出一张新“四象限图”,以夯实这一全新的战略跨越。

显然,金徽酒持续17年的公益实践,通过构建“社会价值-品牌价值-商业价值”的转化闭环,金徽酒已经完成差异化定位构建。首先通过“酿造生态酒+传递正能量”的双重品牌标签,金徽酒形成与竞品的显著区隔;其次,金徽酒情感账户储蓄持续积累。累计资助3万名学子的爱心公益,转化为西北市场强有力的口碑传播及极强的员工忠诚度。
这种阿尔法能力的提升本质上是将社会价值转化为组织资本的过程。正如金徽酒“续糟配料”的酿酒哲学,通过将新投入的公益资源与既有商业要素持续融合,最终酿出了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醇香风味”。
正如金徽酒传承的古法酿造技艺,其公益实践也遵循“长期主义”——不急不躁,等待时光的馈赠。当行业热议ESG概念时,金徽酒用30000个改变的人生故事证明:最动人的责任报告,永远写在真实的生活里。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