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默笛
最近,劲酒多个产品断货的消息甚嚣尘上,露酒(保健酒)这个品类似乎又开始热闹起来了。
“白酒式微以后,露酒(含保健酒)和黄酒,或将成为中国酒业的创新增长极,接替白酒成为中国酒业冲击万亿规模的生力军。”有资深业内认识指出,露酒正从一个长期被低估的品类,迅速崛起为中国酒业最具增长潜力的新赛道。
下面,我们便从市场、行业、消费和生态四个方面,去看看露酒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情况:
其一,市场规模。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2024年间,露酒行业利润增长接近200%。即使在2025年上半年酒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露酒品类仍然保持着增长势态。
2023年以来,露酒与白酒的发展势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上新国标的实施,健康消费趋势的发展,以及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露酒的回归已势不可挡。
行业内预测,到2030年,露酒的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
其二,行业地位。在我国,露酒的历史是比较悠久的,在白酒成为主销酒精饮品后,露酒的市场份额就被急剧压缩,偏安一隅。但是,近几年随着白酒市场占有率的下降,露酒品类再次获得了快速发展。
目前,露酒已被确立为继白酒、啤酒之后的中国第三大酒种。尤其是自2022年新国标(GB/T 17204—2021)的实施后,露酒便从配制酒中独立出来,品类地位获得根本性提升。
其三,消费层面。目前,露酒品类的消费人群,正在经历代际更迭、需求转变的过程。它的核心消费人群,已从传统中老年保健群体,快速向Z世代和新中产扩展。
有数据显示,露酒的潜在年轻酒饮人群高达4.9亿。
随着新中产人群的加入,以及这个人群追求“微醺”与“轻养生”方向需求的变化,露酒的消费动机也在发生变化,其饮用动机已从原来社交的“悦他”转向自我的“悦己”转变。这是符合新生代消费人群的特性的,白酒的低度化发展也是如此。
其四,产业生态。据统计,目前涉足露酒品类的生产、运营企业已超5000家。头部的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等通过建立专用生产基地、成立创新中心等方式加码布局。头部企业引领品质与标准,众多中小品牌和创新品牌推动市场多元化和差异化竞争。
然而,露酒品类势能、市场势能的凝聚和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是酒类消费发展的必然路径之一。它的复兴,主要得益于三大动力:政策推动、需求变化和龙头发力。
在白酒发展失速的当下,龙头企业亟需增量空间,而他们中很多已经在露酒领域进行了数十年的沉淀,这个品类自然就成了当下的不二选择。
那么,已经逐步在形成风口的露酒产品,未来会有哪些发展方向呢?行业从业者在风口形成时又该做些什么呢?
一方面,产品创新必不可少。从白酒、啤酒等高市场占有率品类的发展路径来看,露酒必须突破传统的“药酒”印象,向“万物皆可露”的方向发展。
目前,露酒市场已经涌现出以汾酒竹叶青为代表的草本露酒,以泸州老窖茗酿为代表的茶露酒,以五粮液人参露酒为代表的滋补露酒等多类产品。这些方向,都是露酒产品创新的代表,大大提升了露酒的产品形象和品类地位。
另一方面,体验创新势在必行。当下,露酒品类正积极打破饮用边界,通过推广加冰、混饮等时尚饮法(如竹叶青+雪碧、劲酒+红牛),融入鸡尾酒文化,打造“一酒千味”的个性化体验,从而切入年轻人的社交场景。
同时,露酒品类还要实现价值升华。从发展的方向来看,露酒品类长期努力的方向是完成从“品类认知”到“价值认同”的跨越。这就意味着露酒需要开拓属于自身的更广阔消费场景,而不是与白酒竞争同一战场。
在当前环境下,白酒的发生虽然放缓了,但依旧占据着中国酒类市场60%以上的份额,露酒要发展,还是要尽量避开与白酒进行直面竞争。露酒这条“胳膊”,暂时还拧不过白酒这条中国酒业的“大腿”。
更为重要的是,露酒要形成自己的优势价格带。白酒、啤酒、黄酒各自都有自己强势的价格带,没有明晰或者优势价格带的品类,在国内市场是很难立足的,例如葡萄酒。
没有优势价格带,就说明品类的认知度还没形成,没有形成核心消费人群和消费概念,让消费者或者潜在消费者不知道该花多少钱来消费这个产品。这一点上,露酒企业、协会和渠道需要通力合作,在市场上打造露酒的价格认知。
此事刻不容缓!
整体来看,露酒产业在政策、需求、资本的多重利好下,已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到“十五五”末,大露酒品类(含保健酒)的市场份额将向2000亿级靠拢。这意味着露酒将从一个细分补缺品类,成长为中国酒业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主流力量之一。
它的崛起,预示着中国酒业竞争正从单一香型的“内战”,迈向基于健康属性、文化内涵和创新体验的多元化、价值化竞争新阶段。对于关注大消费、健康产业和国潮赛道的业内人士而言,露酒无疑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样本。
露酒品类机会来临,你做好准备了吗?
- END -
来源于公众号-酒眼观酒,本文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