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中国酒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专家座谈会在贵州习酒运营中心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酒业协会主办,贵州习酒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旨在探讨中国酒业未来发展方向,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共商酒业发展大计。
原文化部副部长、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周和平,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党组成员兼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现国家标准化战略实施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纪正昆,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付双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曹健林,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党组成员、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原台长王庚年,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原校长孙宝国,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傅传耀,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协会创会理事长、首席顾问王少雄,中国酒业协会酱香型白酒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季克良,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文儒等专家出席了座谈会。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秘书长何勇,贵州习酒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汪地强、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万波等领导出席,会议由何勇秘书长主持。

汪地强董事长致欢迎词:以 “五维发力” 筑牢发展根基
汪地强董事长在致欢迎词时表示,在酱酒黄金轮次生产之际,迎来中国酒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各位专家莅临习酒考察指导,共话发展。作为酱酒核心产区的重要企业,习酒品牌价值跻身中国白酒前 8 强。2025 年,习酒将以 “品质、营销、文旅、改革、责任” 五维发力。此外,他还强调,行业需以 “强基” 破市场短板、“重构” 激活数字化动能、“立新”开辟全球化战场,推动中国白酒从文化符号升级为国际标准。

宋书玉理事长:直面存量竞争,锚定 “极致化” 转型
宋书玉理事长在此次会议上深度剖析行业现状,指出全球酒业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白酒产能过剩、高端酒供需失衡、价格倒挂等问题凸显。他强调,企业需从 “需求端” 破局,践行两大战略:
产品与文化双轮驱动:打造极致个性化产品,回归“风味食品”本质;挖掘酒文化的精神与情绪价值,针对年轻群体创新 “潮饮” 场景,重构饮酒仪式感与社交属性。
渠道重构与国际化布局:主动拥抱电商新渠道,缩短流通链条;依托中国经济影响力,将白酒融入“中国式生活方式”,推动国际化从“文化输出”向“标准输出”进阶。随着中国经济与政治影响力提升,中国白酒国际化前景可期。
他特别提到,陈年酒市场潜力巨大,企业应重视“存酒战略”。当下产业下行,也是转型调整的最佳时机。产能扩充、需求趋缓为陈年酒带来机遇,未来企业可注重存酒,让消费者感受“酒是陈的香”。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专家献策:多维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座谈会上,与会专家纷纷对协会工作表示肯定,并围绕国际化与全球布局、品牌战略深度重构、智能酿造与技术创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酒文化活态传承与文旅融合、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路径、消费内循环动能激发、青年消费市场培育等议题展开研讨。
专家们一致认为,面对存量竞争与全球化挑战,中国酒业需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文化赋能为抓手、标准引领为基石,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构建“传统工艺现代化、中国标准国际化、产业生态协同化”的发展新格局。应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 “产、学、研、协、用” 协同创新,在标准体系建设、国际市场拓展、年轻消费群体培育等领域持续发力,助力中国白酒从“东方品味”升级为“世界语言”。

何勇秘书长作协会工作汇报
会上,何勇秘书长首先代表协会围绕中国酒业协会上年度工作情况及2025年重点工作向战略专家们做出总结分享。提出以 “服务产业、政府、企业、社会” 为核心,主要围绕协会深入开展党建工作、影响产业政策导向、持续强化专业引领、着力提升服务质量、开展标准体系建设、积极促进产城融合、加强国际交往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文化渐成核心战略、践行社会责任篇章、传播赋能产业发展等十一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此次会议圆满落幕,为迎接酒业发展新阶段、擘画产业“十五五”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中国酒业协会将始终秉承使命,以产业纽带之力凝聚共识,充分吸纳与会专家的智慧结晶,协同产业链上下游谋划发展蓝图,为酒业转型升级注入创新动能,共筑更具活力、更可持续的产业未来。
座谈会召开前,中国酒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专家一行调研了贵州白酒产业,走访了遵义、凯里、铜仁、习水等市场,并考察了茅台、习酒、珍酒、董酒、青酒、木黄等贵州酒企。在充分考察与调研的基础上,为专家更好的建言中国酒业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