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文|知酒团队


图片

4月29日晚,40家酒类相关企业年报已经全部出炉,一份份仅能代表过去的成绩单,却影响着整个行业对未来的信心。


相较2023年半数白酒企业能实现20%的营收增幅的总体表现,2024年仅6家企业营收实现两位数增长,营收负增长企业由2家增加到5家。

发展降速的另一面是淘汰加速,今年的年报汇总表,已经有一部分企业退出队伍,流通企业仅剩华致酒行一家苦苦支撑,上市公司尚且如此,大环境的寒冷可想而知。

周期之下,仍然有一些企业交出了逆势向上的增长答卷,他们做对了什么?新的机遇在哪里?哪些机会和趋势已经显现?40份年报已经给出了一些答案。

现在让我们来解读一下隐藏在这份年报总表中的更多信息。



凛冬已至

白酒所有企业增速放缓、预期降低


总体来看,20家白酒企业的增速下滑趋势明显。


2023年,20家白酒企业中,仅有2家出现负增长,10家企业营收增速超过20%;而到2024年,两位数营收增长企业从17家下降到6家,负增长的企业从2家增长到5家,20%营收增长的企业已经完全归零。

图片

利润方面,白酒企业的下滑趋势同样明显,2023年14家企业实现了两位数的净利润增长,这一数据在2024年下滑到7家;2023年仅有3家企业出现了净利润负增长,而2024年增加到6家。

从企业对2025年的预期来看,“合理”“稳健”等已成为头部酒企的战略高频词。

其中茅台明确提出将目标从15%降低到9%,五粮液提出营业总收入与宏观经济指标保持一致;今世缘提出目标为总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12%,老白干、金徽、伊力特等企业也对2025年营收提出具体要求,但基本与2024年营收总量持平。

从中不难看出,绝大部分企业已经形成了从高歌猛进到稳中求存的共识,从某种角度上我们也能看到,2025年将会是更加艰难的一年。



黄、红、啤分化加速

增长属于做好“两沉”的企业


关注黄酒、啤酒、葡萄酒三大品类的总体表现,不难发现以下现象。



2024年,三家上市黄酒企业实现了10.01%的营收增幅,但三家上市公司的总利润却下滑了39.37%。

目前来看黄酒品类所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除了走向全国化的困难重重之外,保住价格和利润成为当务之急。
 
图片

啤酒品类出现了明显的“减收增利”趋势,2024年啤酒品类总计营收1523.44亿元,同比下降3.74%,但净利润却由173.38亿元增加到190.31亿元,高端化趋势明显。

此外,燕京啤酒以微弱的营收优势超越重啤,也揭示了啤酒这个寡头竞争的赛道内,头部企业激烈的竞争格局。
  
图片

而葡萄酒板块,6家上市企业营收增量继续下滑,从2023年61.03亿元的总营收下降到51.15亿元。

从黄红啤共计17家企业年报中我们还发现,在两个“沉”上下功夫的企业都赢得了市场的正向反馈,通过沉浸式的场景化体验与更下沉的渠道建设,会稽山、燕京啤酒、珠江啤酒等企业在品牌高端化建设上取得瞩目成果。



流通企业压力加剧


2024年,华致酒行年报显示营收利润均出现下滑,自上市以来稳定增长的神话成为过去,这不是华致酒行的滑铁卢,而是酒类流通企业正在经历更大考验的缩影。

 
去年的另一家酒类流通上市企业——怡亚通,今年已经选择不再对外披露酒饮业务相关数据及具体情况,但从营收同比下降17.8%,净利润同比下降24.92%的数据表现来看,也很难对其报以更高预期。

过去一年来,酒便利、歌德盈香等流通企业纷纷陷入经营泥沼,种种现象似乎都在证明,传统经销商的生存空间被逐步压缩,而郝鸿峰、邓鸿们的踊跃创新尝试,正在为传统经销商找到新的求生通道,种种现象表明,属于经销商的未来,必然将从卖货商转向服务商。



寡头现象加剧
T6企业占比进一步增加

纵观白酒品类,寡头集中的现象仍在加剧。一方面,名优白酒仍为稀缺资源,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格局,以茅台、五粮液为首的头部酒企近年来持续扩大优质产能;而另一方面,部分弱势酒企、落后产能则面临销量下降和洗牌。

图片

2024年,白酒上市企业T6的营收总量为3797.45亿元,占比由82.07%增长到89.6%,净利润达1559.87亿元,占比由91.34%提升至92.69%。

头部白酒中,山西汾酒正式跃升至第三,三大香型龙头实现聚首;白酒股前十中,对比五年前有两家是新面孔,一些名酒被挤到二三梯队;中小白酒业绩普遍低迷,新增两家酒企披星戴帽,离退市再近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贵州茅台2024年净利润增长值为114.94亿元,而20家上市企业的总净利润增长绝对值为113亿元。这一数据更直观说明,赢家通吃的马太效应正加速在白酒行业内出现。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员认为,行业已经进入深度整合和洗牌期,马太效应加速、品牌差距拉大,各大企业要努力打好发展基础,强化核心竞争力,才能够顺利穿越周期,从调整中胜出。


保利润成为酒企未来重大考验

在20家上市企业中,贵州茅台、山西汾酒、古井贡酒、迎驾贡酒、老白干、金徽酒实现了两位数的净利润增长,同时多家企业也出现了净利润负增长。

前文中提到,2024年白酒20家上市公司总共实现了113亿元的增长,这一数字低于贵州茅台一家企业的净利润增长值,换言之,其余十九家企业的总体净利润已经出现了微小的负增长。

白酒行业已经进入到缩量竞争周期,在大盘缩小的背景下,规模性增长对多数企业来说难以实现,只有在净利润上做文章,才是未来发展的破局之道。有了利润才有更长远的厂商合作关系和更稳定的品牌心智定位。

而稳定的净利润增长来自产品的高端化和组织管理的精细化。产品高端化的推进,考验着企业品牌的打造能力、产品的研发能力和渠道的落地能力,而组织管理的精细化则直观体现在费效比方面,对所有酒企来说,保利润战无疑又是一场综合大考。


区域酒企表现两极分化严重
未来机会属于名酒和省酒头部力量

20家白酒上市企业中,有四家企业实现了营收、净利润双两位数增长,分别是贵州茅台、山西汾酒、古井贡酒、金徽酒。全国名酒和区域性酒企各占两席(古井贡华中地区营收占比达85.46,故以区域性名酒企业处理)。

如果仅关注实现两位数净利润增长的企业,我们会发现6家企业当中有4家来自区域性企业;而营收增幅突破两位数的企业同样有6家,同样也是有4家区域性酒企,或许这也可以说明区域性酒企正在迎来属于自己的发展春天。

但应当注意的是,区域酒企在调整期做战略性突围实现了更高增长,但同比更多企业出现营利双降。

此前,知酒君在《再读省酒的春天》(点击阅读原文)一文中提到,区域性名酒凭借自身在当地市场的组织优势、渠道优势、在地化情感优势、产品创新优势,更有利于在名酒自救的时期实现弯道超车。但如果没有办法利用以上优势在家门口做好市场布局,那么基地市场反而会变成区域酒企的滑铁卢。

和君咨询集团副总经理、酒水事业部总经理李振江认为,目前中国酒业最大红利不在品类,而在区域。锁定区域,即意味着机会。但年报数据告诉我们,未来的机会只属于属于头部名酒和省酒头部力量。做好组织建设、渠道布局、产品建设和文化表达的企业,才能打赢市场争夺战。


行业调整拐点是否到来?

如果将今年一季度财报与2024年财报对比,我们会得到一个结论,这轮周期的拐点还没有到来。

整体来看,20家上市公司已经没有营利双增突破15%的企业了,能够实现营收净利润双两位数增长的企业,只有贵州茅台和古井贡酒。

当下,消费需求复苏乏力叠加渠道库存高企,使得多数酒企业绩增长动能减弱。尽管头部企业通过产品结构升级维持基本盘,但次高端及区域酒企普遍呈现增速换挡趋势。

行业分化加剧背景下,渠道动销回暖与价格体系修复仍需时间传导,短期难以形成共振效应。考虑到二季度淡季库存消化压力仍在,本轮行业周期或将在中低速增长通道中持续探底,结构性调整尚未完成,真正的拐点仍需等待消费端与供给端的协同改善。


写在最后


行业的阵痛,本质是一场从粗放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重生。


当高增长神话褪去,头部企业以“合理增速”重塑行业理性,区域酒企两极分化倒逼品牌觉醒,经销商向服务商转型探索价值链延伸……蜕变,恰恰是行业走向成熟必经的阵痛。

消费升级的长期趋势未变,品质化、高端化、文化体验的需求仍在涌动,酒业的基本面始终扎根于中国经济的厚土。

周期之下,没有永恒的寒冬。那些敢于摒弃浮躁、修炼内功的企业,那些以创新叩开场景化消费之门、以精细化运营筑牢护城河的企业,终将在调整中淬炼出更强的生命力。

酒业之变,变的只是速度与模式,不变的是对品质的坚守、对价值的追寻。正如每一滴陈酿都需时光沉淀,中国酒业的未来,亦将在蛰伏与革新中酿就更醇厚的芬芳。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