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 | 扬 灵
编辑 | 古利特
唐朝人究竟有多爱喝酒?从唐诗中就可以感受到,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朝时期除了烧酒之外,葡萄酒也非常流行,这与唐太宗对葡萄酒的喜爱密不可分。
从汉代甚至更早时期开始,葡萄和葡萄酒就引进中原,但在栽培葡萄、酿造葡萄酒和创造葡萄酒文化方面取得飞跃进步的是在唐朝。
唐太宗就喜欢喝葡萄酒,从《置酒坐飞阁》一诗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余花攒镂槛,残柳散雕栊。岸菊初含蕊,园梨始带红。莫虑昆山暗,还共尽杯中。”
除了善饮,唐太宗还是一位“酿酒大师”。有史书记载:“蒲萄酒,西域有之,前跟或有贡献,人皆不识。及破高昌,收马乳蒲萄实,於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太宗自损益造酒,为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醍盎。既颁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唐太宗贞观13年(公元640年),唐军攻破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把西域的“马乳葡萄和葡萄酒配方带回了长安,马乳葡萄颗粒大、肉质饱满,食用口感好,受到唐太宗的喜爱,不仅下令在高昌国大量种植葡萄当做贡品,还在皇宫内种起了葡萄。
值得注意的是,唐太宗还亲自酿制葡萄酒,高昌酿制葡萄酒使用“踏浆之法”,即用脚踩破或用木棒捣碎葡萄,使葡萄的果汁与果皮酵母接触后充分发酵,而唐太宗采用“自损益”的方法,在从高昌国得到酿酒方法基础上,对配方删减和改良。
唐太宗酿造成功的葡萄酒有八种颜色,不仅色泽好,味道也不错,兼具清酒和葡萄酒的风味,史书中对唐太宗所酿之酒的评价是“芳香酷烈,味若醍醐”。
葡萄酒酿好之后,唐太宗还邀大臣们一起品味享受,并用自己酿制的葡萄酒赏赐大臣,于是葡萄酒渐渐地在唐朝流行起来。
可以说,唐太宗不仅是“酿酒大师”,还是葡萄酒发展的推动者。在唐太宗的影响下,唐朝的很多达官贵人也热衷于酿酒,比如宰相魏征,唐太宗喝了魏征酿的名叫“翠涛”的葡萄酒,称赞道,“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
与此同时,在太宗年间京师及各地普遍种植葡萄,除了王公贵族、文人骚客之外,老百姓也在喝葡萄酒,从“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的诗句中可以看出,葡萄酒已普及到民间。
作为一代帝王,唐太宗喜欢喝葡萄酒、喜欢酿葡萄酒,并推动葡萄酒在唐朝时期进入发展的新高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