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 | 百晓生
如果走在安徽省阜阳市风景秀丽的七渔河畔,你会发现中国粮仓博物馆。这是国内首家以粮仓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讲述了中国农业的起源、文明的诞生、城市的兴起以及战争与和平,让阜阳成为一窥中国农耕文明的窗口。阜阳兼具南北气候之优势,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江淮粮仓”,不仅用粮食养育了普罗大众,同时也用佳酿铸就了华夏儿女的风骨,相继培养出老子、庄子、管仲、姜子牙、曹操、华佗等历史名人。数千年来,阜阳依托淮河之流颖河之滨、黄淮名酒带的优势,不断用原粮与美酒书写了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史。自古以来,中国有三大物产、经济、人口发展的中心区域:一是黄河流域,被称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二是随人口增长的长江流域江东地区(长江下游南岸);三是长江中游的荆襄地区,享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阜阳,坐落于三者合围的中间地带,地处安徽省西北部、黄淮海平原-江淮平原。淮河最大的一级支流颍河,从城内贯穿而过,让阜阳被称为“颍淮善郡”。这里也是黄淮流域的核心腹地,数千年来,由于淮河流域变迁和黄河历次南泛,一方面造成当地土质松软,来自大江大河的水能容易地渗透进入土壤。如今阜阳地下水资源丰富,名泉遍布各地,水质清冽纯净,矿化程度低,且富含多种有益酿酒微量元素,用以酿酒,能使酒体澄澈,为酿造美酒佳酿,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淮河与黄河河水的变化,带来了大量的冲积物堆积在阜阳,据悉高达600米以上,让土地变得肥沃,土壤中富含锗、锌、锶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酸碱度适宜,为酿酒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粮食的种植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阜阳盛产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是国家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800万亩以上,连续11年粮食总产超百亿斤,“江淮粮仓”名副其实。依靠充足的日照和肥沃的土壤,阜阳所产的小麦淀粉含量高。“粮必中其质,曲必重其时”,阜阳高品质粮食保障酿造美酒的可行性。在气候上,阜阳处于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秦岭-淮河”的交界处。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而阜阳位于暖温带南缘,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独特的位置造就了阜阳同时拥有南北气候之所长——水资源优于北方,光资源优于南方,四季分明,雨量适度,光照充足。四季分明让阜阳在酿酒用曲的制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冬春季适合生产中低温大曲,夏季适合生产中高温、高温大曲,秋季适合生产中温曲,有利于酒体各种风格的形成。拥有原粮的优势,加上融南北气候之所长,让阜阳具备酿造美酒所需的一切先天优势,酿造美酒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阜阳,古称颍州,是中国思想的策源地之一和重要的白酒产区。离阜阳不足100公里,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7000年的裴李岗贾湖文化遗址,阜阳市临泉县境内,发现了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在临泉宫庄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存中,出现了红陶鬶残片,可推定为阜阳境内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酒器残件。考古学家认为,酒文化的盛行应该是在大汶口文化的晚期,因为酒的酿造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酿酒业的兴起只有在粮食有剩余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殷商时期,阜阳沿淮一带有“酉”族先民聚居。金文中的“酉”,即“酒”之古体字。《说文》:“酉,酒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象古文酉之形。”魏晋年间,“竹林七贤”中的“醉侯”刘伶闻香而至阜阳一座酒坊,在酩酊大醉中留下“一醉三秋始醒来”的典故。自此,阜阳酒香飘溢,绵延千年在黄淮名酒带中独树一帜。北宋时期,阜阳接近首都东京汴梁,属于京畿之地。欧阳修、苏轼等众多名臣乐仕于颍州,修水利、倡农垦,使其知名度大大提升。熙宁四年,欧阳修在此写下《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数千年间,阜阳曾诞生过老子、庄子、管仲、姜子牙、曹操、华佗等历史名人,可谓人杰地灵、群星璀璨。这些文化名人留下的千古乐章,成为阜阳最经典的广告,让整个华夏都了解这里的酒历久弥香、酒香四溢。文化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人文、历史、文化、酿酒技术,最早都是在中原地区发生的。中国酒的发源地、中国酒发展的核心地带,就是黄淮。”阜阳这片古老的土地对于酿酒而言,属于中国白酒发展的“经典产区”。明清以来,阜阳酿酒作坊林立,酒业一直是阜阳经济的重要支柱。万历年间,山西商人侯大升奉旨在颍河码头开设酿酒作坊,立字号“大升酒坊”。数百年后,以大升酒坊为基础,诞生了远近闻名的徽酒四杰之一的金种子。2023年10月,一场陈年酒交流大会于阜阳召开,中国(阜阳)陈年白酒交易鉴定中心(一期)正式启用。2021年的统计数据表明,阜阳陈年酒从业者达到了15万人。如今,全国每10名陈年酒行业从业者,就有6名是阜阳人。阜阳酒业协会会长张跃飞表示,阜阳计划聚拢本地数百家老酒经营企业,形成专业市场,形成一个特色老酒产业园区,将阜阳打造成中国陈年白酒交易集散中心。背靠独特的地理风土,依托悠久的历史传承,阜阳在酿酒之外,正着力打造“陈年酒”这张名片。
×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