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舍得智慧说的第787篇原创文章
2025 我们一起携手攒劲,实力盛放
在乒乓球的世界里,她是永不服输的战士。
在生活中,她是热爱咖啡、渴望探索的平凡女孩。
从5岁初遇“小白球”,到27岁首夺奥运金牌,再到完成卫冕,陈梦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挑战与蜕变。
《舍得智慧人物》第七季·第二期,主持人郎永淳对话奥运卫冕冠军陈梦。
▲ 点击视频,看陈梦如何“攒人生的劲”


陈梦的“不服输”,早在9岁就写进了DNA。
在山东队训练时,她曾被安排连续打十筐球,跑10次一万米。
有一次,当她已完成9筐半的训练量时,教练因不满意她的表现,一个球拍打在她身上,要求她重新开始。

“那会儿有的人确实完成不下来,然后我歇一会儿又能把那十筐完成,我会有一种挺自豪的感觉。”陈梦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光,仿佛那个骄傲的小女孩从未远去。

在竞技体育的世界里,陈梦的成长路径充满了“内卷”气质。5 岁开始练球,童年是在球馆度过的,春节也不例外。
从“陪练专业户”到世界冠军,她始终在高压环境中寻找前进的动力。
小时候,妈妈的一句“不带你去练球了”便能让她听话,似乎她天生就把拼搏当作一种习惯,把压力当成燃料,把“卷”作为前进的方式。
舍去安逸,攒下艰苦训练的底气,在别人眼中看来过度"卷"的训练,在她看来却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必经之路。
这种近乎偏执的自我驱动力,成为她日后在每一次跌倒后爬起的底气来源。

13岁进入国家二队的陈梦,每天训练的球馆里,只隔着一层挡板,就能听到国家一队主力击球的声音。
那时的张怡宁、王楠,是她眼中遥不可及的“天花板”。
“你得努力上一队,这样你就可以跟她们一起训练了。”陈梦给自己定下这个目标,既朴素又直接。
后来真的有机会和张怡宁搭档练球,陈梦感受到的,不仅是紧张,更是震撼:“我就感觉就跟打墙上了一样,你怎么打她都能打回来。”

那一堂课结束,她累得中午一躺在床上就睡着了,但醒来后第一反应却是:自己真的进步了不少。
不同于一些少年成名、一帆风顺的选手,陈梦在国家二队待了三年,才意识到“如果再不上去就没希望了”。

在外人看来,这种“后知后觉”或许是劣势,但对陈梦而言,它反而成了她的防波堤——不因为一时的落选气馁,也不被他人的节奏裹挟,她用自己的方式,一步步稳稳攒劲。
“别人两年没上一队可能就走了,但我那会儿不觉得急,我觉得我还小,我还能再努力。”
这是她的韧劲,也是她不被焦虑吞噬的独特节奏感。

在追梦的赛道上,有人擅长加速冲刺,有人坚持马拉松长跑。陈梦选择了后者。
她舍弃短期的功利与焦虑,用时间酝酿实力,用耐心换来底气,最终站上最高领奖台。

2021年东京奥运会,27岁的陈梦迎来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为了这一刻,她做了极致的准备:加大训练量、反复研究对手、制定突发预案,甚至在梦中都在挥拍、做仰卧起坐。这样的专注,已远超常人理解的极限。
当她站上最高领奖台,情绪激动地说出“我的时代到来了”时,以为会收获祝福,却没想到迎来了舆论的风暴。

“心里的负担大到,在机场看到人多都会害怕。”她开始恐惧比赛、回避目光,甚至对教练说出那句:“我不想比赛了,我有点受不了。”
陈梦曾是赛场上越多观众越兴奋的战士,却在那时被掌声和注视反噬,陷入无法投入的状态。

她不得不舍去对外界认同的执念,重新攒下与自己和解的力量——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舍得智慧」:舍掉外界的声音,才能听见内心的方向。
转折点出现在釜山世乒赛团体决赛。面对日本15岁新秀,陈梦深知——若输,就是“罪人”。
但就在那场压力山大的比赛中,她重新感受到了观众的支持,并实现了逆风翻盘。
“以前都是状态好的时候赢比赛,这场让我信心彻底反转。”她说。

不是所有赢都赢得轻松,有些胜利,需要慢慢“攒劲”。舍去完美的执念,接纳高峰与低谷的自己,才能攒出真正的强大。

2024年巴黎奥运会,陈梦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
她学会了控制情绪,保持平稳心态,甚至能在奥运村里每天享用咖啡和蛋糕,这对中国运动员来说几乎是“解锁新技能”。
“东京的开心是抑制不住的,完全掩饰不了,但巴黎拿了冠军,这种开心我是可以自己去控制的。”她说,“这届我就没失眠了。我的心态是调整得跟往常一样的,日常做什么,奥运会一样让自己做什么。”

当她第二次站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时,她的喜悦不再是无法抑制地激动,而是沉稳而从容地满足。
从“我的时代到来了”到云淡风轻地品味胜利,这是一个运动员从高度亢奋到真正成熟的心路历程。

从野心勃勃的巅峰,到被舆论冲击的低谷,再到重返荣耀,她始终在自我重建中寻找前进的力量。

陈梦深知,竞技体育的世界不会留情,年龄、伤病、舆论都是必须跨越的挑战。但她用行动证明,韧劲儿比天赋更重要,坚持比质疑更有力。

关于未来,陈梦有着朴素而真实的梦想。
她想开一家咖啡厅,“每天随着自己的心情做不同的菜单,朋友来的时候给大家去聊天,一个很放松很慵懒的方式。”
她还想尝试更多以前没接触过的体育运动,纯粹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而不再带有竞技的压力。

她还想学英语,“我就特别羡慕说英语特别好的人,因为我小的时候很喜欢英语的。”
这些看似平凡的愿望,映照出一个在聚光灯外也渴望成长和探索的真实女孩。
对于年轻人如何“攒人生的劲”,这位奥运卫冕冠军给出了朴素而有力的建议:
“人生的选择有很多,如果说你只想平平淡淡地过一生,那也是你的选择;如果你有理想愿望,你就要去努力。无论你做什么,你都要去努力,没有什么东西是白白给你的。”

在陈梦看来,攒劲的核心不是一味卷,而是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驱动力。
“我并不认为这是卷,我只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好。”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她多年乒乓生涯的本质。
从5岁初识“小白球”的懵懂女孩,到两届奥运金牌加身的世界冠军,陈梦用一场场硬仗,诠释了“舍得”智慧与“攒劲”人生的深意。
她舍得安逸,选择一遍遍地雕琢技术,攒下迎战强敌的底气。
她舍得委屈,将失利与质疑化作燃料,攒下逆境重生的勇气。
她舍得喧嚣,放下外界的掌声与非议,攒下内心从容的定力。

在陈梦的职业旅程中,总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在支撑她前行。正是这股“攒”下来的劲儿,让她咬牙坚持、不断突破,把自己“卷”成了奥运冠军,也成为众人眼中的“卷王”。
但真正的强者,从不是靠一时的爆发,而是在看不见的地方日复一日默默积蓄。

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像陈梦一样的人,用一份沉得住气的“舍”,去换那份值得期待的“得”;用长期主义的信念,攒下真正穿透时间的底气、勇气与定力。
这个时代,需要舍得,正如好酒要岁月酝酿,攒劲的人生也不是一蹴而就——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努力,终将在高光时刻,散发出浓烈而隽永的浓香。

点击上方小程序,品鉴舍得老酒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