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执笔 | 洪大大

编辑 | 古利特


巴金,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著书颇丰,代表作品《家》《春》《秋》的意义不亚于世界名著《忏悔录》,所以他又被誉为“中国的卢梭”。


古往今来,名人多与酒相关,巴金也不例外。今天,让我们来聊聊巴金与酒的故事。


01

六次醉饮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出现了很多的文坛巨匠,包括鲁迅、老舍等人,他们钟情于酒,以酒交友、借酒抒怀。与他们相比,巴金没有酒瘾,酒量也是不佳,但置身于社交场合,总免不了推杯换盏,喝上一两杯,巴金的脸部便已泛红。


图片


资料显示,巴金醉饮次数很少,且场合都十分严肃,在他写给夫人萧珊的家书中,交代过两回,一次是1952年,率领中国文联赴朝创作组搜集创作素材,在朝鲜方面举行的欢送会上。当时情形曾被巴金记于日记当中。


日记中曾描述:“我们回到招待所,已八点。稍微休息一下,便参加欢送会。祝酒甚多,我喝了几杯苏联香槟。……我已醉了。十二时宴会结束,我出门外,走到外面溪边吐了几口,酒意消了一点。遇见廖承志站在树下,谈了几句又同到食堂喝了两杯糖茶(白朗几位同志在)。回到寝室……后,又吐了几口,坐在门前石凳上休息。”


图片


第二次是1961年,在成都创作的巴金参加四川省川剧院青年剧团成立两周年纪念活动,与家乡人欢聚了一番,同行当中有著名川籍作家沙汀。他也在家书中说道:““在席上很高兴,喝了几杯白酒,回来吐了两次。晚上吃了两小碗烫饭,坐在家里还有酒意……”


另外还有两次也被记录下来,一次是1953年第二次赴朝期间,巴金受到驻扎在开城的中国代表团盛情款待。还有1956年,巴金应邀赴柏林出席民主德国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1月13日深夜十时许,苏联代表团的几位作家居然还来约他宵夜。


图片


上世纪七十年代,巴金还发生过两次醉饮事件,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2005年写过一篇名为《与巴老同醉》的追忆文章,里面曾描述过1977年8月31日,日本作家中岛健藏率团访沪,巴金、秦怡等人于中午赶到机场将客人接到衡山饭店,由于是老友的关系,几人久别重逢,无酒不欢。


最后一次有记录的醉酒也是发生在1977年,著名川籍作家沙汀,同时也是巴金的老友,来到上海,巴金准备一桌晚宴为其接风洗尘。几人开怀畅饮,醉意浓浓。


巴金的六次醉饮,多是为了自由、友谊而干杯,可见他的真性情,对他来说,乐在其中,回味无穷。


02

酒好人好工作好


巴金与酒的故事很少,但每一次都记忆深刻。


1964年8月,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的巴金前往山西杏花村汾酒厂参观,受到当时全厂干部职工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款待。


图片


众所周知,酒乡杏花村曾留下过无数的经典诗句,有杜牧留下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苏轼留下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杏花疏影里人家 、还有陆游的放歌红颜白发,浮云苍老间


对于巴金来说,来到杏花村应该留下点什么,但巴金知道,无论如何去写,可能都无法与先辈比肩。思来想去巴金先生终于想出了一个举重若轻的角度,以大俗对大雅。雅的路子行不通,就走俗的路子,而且是大俗。


图片


于是,他提起毛笔写道:“酒好人好工作好,参观一回忘不了。”写出了对杏花村汾酒厂欣欣向荣的景象和醇香清冽的汾酒的深情赞美,就是这样一句顺口溜,也成为当时最为经典流传的一句话。


自古文人不辞酒,唯有饮者留其名。回顾巴金老先生的一生,喝酒但不痴酒,对于来说,喝酒是一种态度,更在乎是自得其乐,乐在其中。图片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