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行业掀起一股“低度化”热潮。29度的白酒扎堆上市,不少企业把这当作破解增长困局、撬动年轻消费市场的“灵丹妙药”,砸下重金宣传“低度更健康”“低度易入口”。这场看似热闹的低度化运动,更像是酒企一厢情愿的“自我感动”——既没真正走进年轻群体的消费清单,也没能撼动传统白酒的消费逻辑,反而暴露了对白酒核心价值的深层误读。


一、低度化解不开年轻群体的“白酒疏离症”

酒企押注低度化,核心诉求是吸引对高度酒“望而却步”的年轻人。但他们恰恰忽略了关键前提:年轻群体对白酒的疏离,症结从不在“度数过高”,而在于对白酒承载的传统语境、固化饮用场景的天然排斥。
很多人可能喜欢喝醉,但不喜欢吵吵嚷嚷的酒桌文化。


当下年轻人的饮酒选择早已多元化:偏爱微醺氛围的,转头选择果酒、精酿啤酒,追求“轻松无负担”的饮用体验;注重社交表达的,更青睐威士忌、葡萄酒,看重其“小众、有格调”的标签;即便偶尔接触白酒,也多是在家庭聚餐、长辈劝酒等被动场景中,而非主动选择。低度白酒试图用“降度数”打破这种疏离,却没改变白酒“严肃、老派”的固有印象——年轻人不会因为一款白酒从52度降到29度,就放弃更符合自己审美与社交需求的低度酒饮。


二、低度化丢了白酒的“风味灵魂”

白酒能成为中国传统酒文化的载体,核心在于其独特的风味体系与酿造工艺,而度数正是支撑这一价值的关键支柱。每种香型的白酒,都有经过百年验证的“风味黄金度数”:清香型的清爽甘冽,需依托45-55度的酒体平衡方能呈现;浓香型的窖香浓郁、粮香醇厚,要在52度上下才能完全释放;酱香型的复杂香气层次——从酱香到焦香、糊香的递进,更是以53度为最佳承载。

低度化的核心操作,是通过加浆降度压低酒精度。可这一过程会直接打破白酒的风味平衡:酒体变得寡淡,原本清晰的香气被“稀释”,甚至出现明显的“水味”,让白酒失去了最核心的“风味灵魂”。对于喝了十几年高度酒的核心消费者而言,低度白酒既失了高度酒的醇厚风骨,又比不过果酒、精酿的鲜活口感,最终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更关键的是,白酒的收藏、投资属性也与度数深度绑定。低度白酒因酒体稳定性差、陈化过程中风味易流失,几乎无法进入主流收藏市场。

三、低度化是规避竞争的“伪创新”

表面看,低度化是酒企应对市场变局的“创新探索”,但本质上,是部分企业在高度白酒主赛道缺乏竞争实力,妄图通过“换赛道”逃避竞争的被动选择。

可这种“创新”完全脱离了市场需求:一方面,核心白酒消费者不买账,低度白酒无法替代高度酒在商务宴请、礼赠、自饮等场景的地位;另一方面,年轻市场的需求被误读,没能解决白酒与年轻群体的“文化隔阂”。最终,那些扎堆推出的低度白酒,大多积压在经销商的仓库里,沦为“卖不动、退不了”的渠道包袱,反而加剧了行业的库存压力。

白酒行业的破局,从不是靠“稀释度数”就能实现。真正的创新,必须锚定白酒的本质价值:要么深耕传统酿造工艺,精进高度白酒的风味层次与品质质感;要么打破文化圈层壁垒,用年轻群体可感知的方式传递白酒的文化内涵。若是继续沉迷于“低度化就能破局”的自我幻想,最终只会在市场的检验中,沦为一场无人买单的“自导自演”。

杨金贵



- END -


来源于公众号-金贵说,本文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