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SUBSCRIBE to US
长江酒道

白酒三季报,警惕“紧盯短期跌幅、割裂长期逻辑”认知误区|酒道评论

◇
三季度成行业调整压力释放期
◇
从短期跌幅看长期增长逻辑
执笔 | 洪大大
编辑 | 骆 言
当20家A股白酒上市公司三季报悉数披露,一组冷峻的数据勾勒出行业的阶段性轮廓。数据统计,前三季度营收合计3177.79亿元,同比下降5.90%;净利润1225.71亿元,同比下降6.93%,其中第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降幅分别为18.7%和22.22%。
20家上市酒企中,前三季度仅茅台和汾酒实现增长,其余酒企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状态,其中有16家上市酒企营收下滑达双位数,15家净利润同样如此。
这组数据的背后,既是消费市场活力不足、渠道库存积压严重与政策导向调整相互交织的行业困局,更是白酒行业历经十年周期沉淀后,进入底部调整阶段的真实写照。
分企业来看,前三季度茅台以1284.54亿元营收占据行业40.42%份额,净利润占比达52.73%。三季度单季营收390.64亿元、净利润192.24亿元,成为唯一实现营收净利双增的企业。

其余头部酒企增长并不乐观,区域酒企则普遍遭遇增长滑铁卢。口子窖在财报中坦言,高档产品收入下滑叠加费用管控乏力导致利润承压,这折射出区域酒企普遍存在的产品结构单一、过度依赖本地市场等短板。
毫不夸张地说,今年三季度已经成为白酒行业调整压力的集中释放期。这可以从两组数据来看,一方面,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77.06亿元,同比下降20.85%,进一步反映出企业资金回笼压力增大。
另一方面,库存高企已让渠道从“蓄水池”变成了“堰塞湖”,数据显示,20家上市公司前三季度存货总额达1706.86亿元,同比增长11.32%。

其中,贵州茅台、洋河股份、五粮液、泸州老窖和山西汾酒的存货规模分别为558.59亿元、191.34亿元、175.41亿元、137.47亿元和130.04亿元,存货水平较去年同期普遍上升。
诚然,今年酒行业三季度的表现并不亮眼,但在数据承压的表象下,企业的转型探索已孕育着行业复苏的长期动能,这是理性看待三季报的关键维度。
从短期维度看,营收与利润的同步下滑,本质是多重阶段性因素叠加的结果:既有政策环境调整对传统消费场景的冲击,也受行业库存周期高位运行的拖累,更与消费需求结构转型期的短期适配压力相关。

再从行业格局视角审视,三季度呈现的分化加剧态势,也并非周期冲击下的偶然现象,而是白酒行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集中”转型的必然演进。
这种分化不仅是市场对企业竞争力的客观筛选,更在推动行业资源向优质主体集中,倒逼行业告别同质化内卷,逐步构建更高效、更健康的竞争生态,为长期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长江酒道认为,看待2025年白酒三季报数据,需警惕陷入“紧盯短期跌幅、割裂长期逻辑”的认知误区。若仅以营收利润的双降给行业下“衰退定论”,便会忽略数据背后的复杂成因,也错失对行业长期演进规律的客观判断。这些因素的集中作用虽造成了阶段性业绩承压,但绝非行业发展的终局。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短期冲击因素逐步消退、库存周期回归合理区间、消费场景完成重构后,行业必将在新的竞争格局下,重回健康增长轨道。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