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赤水河谷的晨雾与长江水汽在川南盆地交融,北纬28°的黄金酿酒带正以一场静默的生态革命,重塑中国白酒的产业坐标系。


这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为“地球同纬度最完美蒸馏酒摇篮”的土地,承载着全球烈酒版图中不可复制的生态密码,水脉、土壤、气候与微生物的“四维交响”,共同淬炼出川酒军团问鼎行业的资本。


站在赤水河与长江交汇的崖岸远眺,一个问题叩击着行业脉搏:川酒产业凭借哪些核心优势确立行业标杆地位?在双碳战略与智能酿造革命叠加的产业周期中,又将如何通过创新驱动永续产业辉煌?


作者 | 于不凡
图片


1

地理禀赋


自然法典下的生态护城河


北纬28°的神奇,在于其地质构造的独特性。

青藏高原东侧的天然屏障,将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截留于四川盆地,形成年均气温17℃、湿度80%的“天然发酵罐”。长江与赤水河在此交汇,紫色砂页岩土壤中富含的磷、钾、硒等元素,与酿酒微生物形成共生系统,仅泸州一地便拥有超万口百年窖池,窖泥中的微生物菌群多达1500余种。这种“天地同酿”的生态闭环,使得川酒产区每毫升空气中活跃的酿酒微生物数量,是普通地区的300倍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沿世界级酿酒黄金带展开的川酒“黄金矩阵”,产区分化已呈现鲜明格局:宜宾以五粮液为核,聚集金喜来、今良造等原酒巨头,形成“浓香航母群”;泸州凭借泸州老窖与郎酒的“浓酱双星”,构建起香型互补的产业矩阵;德阳剑南春依托“天益老号”遗址群落,打造绵竹产区老酒价值高地;舍得酒业深耕的遂宁生态园;水井坊传承的成都锦江酒脉。


而这每一处坐标,都镌刻着中国白酒史的基因片段。


2023年数据显示,川酒五大核心产区贡献全省83.5%的营收,其中泸州、宜宾双核占比达67%,德阳9.2%、遂宁4.8%、成都2.5紧随其后,在“2+4”梯队格局中劈开产业裂变之路,太效应持续加剧。



2

品牌矩阵


“大小金花”的攻守辩证法


川酒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六朵金花”与“十朵小金花”的错位竞合。


作为行业标杆的“六朵金花”通过精准定位实现市场覆盖。


五粮液以多粮浓香构筑全价格带壁垒,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679亿元,占据A股白酒行业第二把交椅,其经典30年单品溢价率达行业最高的4.2倍;


泸州老窖凭借1573国宝窖池群的不可复制性,将高端产品毛利率推升至88.4%,创浓香品类纪录;


剑南春虽未登陆资本市场,但凭借“水晶剑”大单品在次高端市场持续发力,年度销售额突破150亿元,持续领跑次高端价格带,其“量价平衡”策略有效维护了品牌价值与渠道利润;


水井坊古窖池“一号菌群”的品质密码,为其打造了独特的风味,“水井坊酒传统酿造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不可复制的酿造生态构建起核心竞争壁垒;


郎酒则以30万吨酱酒产能卡位赤水河左岸,青花郎在千元价格带市占率提升至19%,完善了川酒香型布局的战略拼图。


新兴势力同样凶猛,“十朵小金花”中的南溪酒业通过劲牌技术嫁接,推出草本浓香新品,线上销售额年增240%;今良造借力产区背书,实现原酒品牌化转型,终端产品毛利率突破65%


在“六朵金花价值引领下,文君酒业、丰谷酒业、玉蝉集团、小角楼等“十朵小金花”通过差异化战略实现突破性增长。这种“头部引领+腰部突围”的生态,推动川酒产业梯队营收从2019年的2470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384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1.7%



3

技术革命


智能酿造与零碳博弈


当消费升级的飓风席卷酒业,川酒军团以生态护城河为盾,以科技创新为矛,在传统窖池中植入智能传感器,在千年古法中嫁接区块链溯源。


在双碳战略倒逼下,川酒正经历从“老窖池”到“数字孪生”的颠覆性变革。


五粮液研发的AI勾调系统,品质稳定性提升15%,将风味稳定性标准差从0.8降至0.3,勾调效率提升5倍;泸州老窖黄舣生态园建成行业首个全流程智能车间,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窖温、酸度等132项参数,出酒优质率提升至92%。其中郎酒酱酒产能规划30万吨,确立浓酱双优双品类发展战略,实现香型结构优化升级。


更激进的是,邛崃产区以威士忌品类破局,崃州蒸馏厂采用分子筛吸附技术提取本地微生物,开发出具有川派特色的泥煤风味烈酒,桶陈量已占全国85%。规划2025年达成35万千升产能规模,剑指“国际烈酒之都”。


绿色转型同样紧迫,参照仁怀关停628家中小酒企的环保风暴,四川产区启动“窖池碳足迹”研究,五粮液建成光伏发电系统覆盖30%能耗,泸州老窖通过沼气回收年减碳4.2万吨。

这场生态与产能的平衡术,或将重构产区竞争规。



4

资本与创新


上市酒企的龙头效应


A股白酒板块中,由五粮液、泸州老窖、舍得酒业、水井坊构建的川酒上市企业矩阵正展现显著的资本虹吸效应。


2024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A股白酒上市公司营收3400.63亿元,净利润1316.97亿元,其中川酒企业贡献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1004.67亿元和383.18亿元,对应的行业占比29.1%,彰显出区域龙头企业的资本整合效能。


2024年,由八家领军企业联合发起的四川省酒业协会成立,川酒以加强行业服务、促进行业自律、推动抱团发展等态势推进产业竞争力提升。


五粮液以“老酒+年轻化”双轮驱动,在完善陈年酒鉴定标准体系基础上,2025年将发布《陈年五粮液收藏价值白皮书》,通过技术完善新生代消费市场的渗透路径;泸州老窖施战略转型“六个思维转变”,实现品牌年轻化指数提升42%,品牌价值增幅居行业前列;舍得酒业加码“老酒战略2.0”升级工程,通过复星生态资源整合,构建起香型互补的立体化产品体;水井坊通过“第一坊”实现其品牌协同赋能。


截至49日,五粮液、泸州老窖、水井坊和舍得酒业的市值分别为5133亿亿元、1938亿元、227.57亿元、197.97亿元,其中五粮液和泸州老窖的市值位列A股白酒上市公司第二名和第四名。



5

破资2025年冲刺


三维战略重构产业生态


面对行业深度调整周期,川酒产业的2025年发展坐标,以“产能提质、文化增值、全链突破”三维战略破局之道聚焦三大轴线。


一是核心产区启动产能优化工程,产能优化与品质升级。


宜宾投资512亿元推进66个技改项目,目标2025年浓香基酒产能突破100万千升;泸州规划建设60万吨纯粮固态发酵基地,剑指“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剑南春2025年实现500亿元产值目标,推动一核(名酒企业)、一区(配套产业)、一圈(产业集群)产业布局,完善白酒全产业链生态系统。


二是文旅融合生态与文化价值转化,长江名酒带构建沉浸式体验矩阵。


宜宾打造“长江零公里”文旅地标,泸州老窖借力《典籍里的中国》IP,使品牌文化溢价提升23%,邛崃打造“中国酒业梦工场”,将非遗技艺与沉浸式体验结合,


2024年数据显示,川酒产区游客量突破3000万人次,酒旅综合收入突破200亿元,文化附加值提升至产值的12%


三是全产业链整合与全球化布局,从原料到终端,川酒构建种植、酿造、衍生、流通全产业链闭环。


经过系统化产业升级,从川南建成百万亩有机糯红高粱基地保障原料安全,到吕梁设立百亿级包材智造中心及杏花村补齐包装短板,产业链协同效应使川酒成本优势扩大至15%


在全球化布局层面,龙头企业已完成从产能布局到产业生态优化的战略转型。五粮液完成亚太免税渠道网络战略布局,郎酒实现东南亚市场深度渗透,邛崃威士忌产业基地更成功打入欧美高端烈酒市场, 构建起覆盖东西方市场的立体化国际营销体系。



6

隐忧与挑战


可持续发展的三重门


尽管优势显著,但川酒的辉煌背后,暗流正在涌动,川酒产业体系仍面临三重核心挑战。


其一品类价值重构挑战:在酱香型与清香型白酒的市场挤压下,浓香型白酒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51%降至2023年的46%;浓香型品类正经历价值重估周期,需突破传统产能优势路径依赖,构建以品质价值为核心的竞争优势体系,实现从规模经济向品牌溢价的价值跃迁。


其二生态承载力挑战:赤水河流域环保红线划定,使产能扩张面临刚性约束;中小酒企生存危机加剧,全川257家规下酒企中,63%面临现金流断裂风险。

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标准话语权,将文化遗产升华为消费符号,成为川酒永续发展的终极命题。


其三产业梯队断层挑战:除头部企业加剧的竞争格局外,全川250余家中小酒企面临生存压力,亟需通过分级培育机制构建产业梯队,完善非头部企业的系统性产业政策支持体系,同时政策扶持与并购整合。


站在长江与赤水河交汇的崖岸,川酒产业的未来图景已清晰可见,这已不是简单的规模竞速,而是一场关于生态价值、技术创新与文化觉醒的全面战争。


当北纬28°的窖池呼吸与区块链溯源系统共振,中国白酒的下一章史诗,正从这里起笔。


- END -


来源于公众号-财经第酒区,本文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