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 | 扬   灵

编辑 | 古利特
《本草纲目》被达尔文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不仅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世界医药学的宝典之一。

在《本草纲目》中有不少关于酒的描写,“酒”字在全书中共计出现5600余次,记载了药酒方200多首,其中第25卷中将酒分为酒、烧酒、葡萄酒三类,并对用酒特点进行探讨。从中可以看出,酒在医药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

记载200多个药酒方及制作方法

中医领域,酒被称为“天之美禄”与“百药之长”。李时珍对酒的态度是,“酒,天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之精,生痰动火。”他巧妙利用酒性,使其成为治病救人的良药。

图片
《本草纲目》里面记载用酒治病的三种主要方法:一是直接用酒治疗疾病,二是将酒与其它药物合用治疗疾病,分为泡药酒和用酒调配药物两种方式,三是用酒炮制药物。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录了200多个药酒方,如补中益气的人参酒、暖腰温膝的茯苓酒、除风明目的菊花酒、理气止痛的茴香酒等,和前人用黄酒作为基酒不同,李时珍记载的药酒多以烧酒为基酒,同时应用范围包括内外科病症、骨伤科病症、五官科病症、妇科病症以及保健延年等方面。

图片
不仅如此,李时珍还对药酒制作的方法做了详细说明,包括药酒同煮的传统热浸法,药和曲、米同酿的发酵法,加药浸泡的冷浸法等。比如屠苏酒的制作方法是,用桂心、蜀椒、桔梗、大黄等共同制成,且剂量标示得非常清楚,同时过年前将这些药材放在囊中、浸入水井里,等到大年初一拿出来放到酒中,煮开几次就可以饮用了。


酒为历代医药学家的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条件,《本草纲目》中药酒的记述及其应用对当代酒的常饮和入药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从天时、地利、原料等方面

论述酒的造酿文化

“烧酒非古法,自元时始创,用浓酒和糟,蒸令气上,用器盛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本草纲目》中记载,从元朝开始,蒸馏技术正式用于酿酒,酒的口感和度数等方面都得到提升,在白酒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不仅如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酿酒遵循天时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进行论述。其中,天时即要选择最适合的季节酿酒,一如现在酱酒遵循端午制曲、重阳下沙等传统进行酿制。按照酿造时间不同,《本草纲目》中将酒分为“三年腊糟下”的糟底酒、“腊月酿造者,可经数十年不坏”的老酒、“清明酿造者亦可经久”的春酒。

图片

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不同的微生物群,这也是导致白酒风味差异的原因之一。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有关酿酒道地性的信息,道地性揭示了酒的产地出产的特征,与其造酿技艺、原(配)料、产地水质及其品味等因素紧密相关,简单来说就是“一方水土酿一方酒”,比如茅台镇的特殊地理环境,造就酱酒的独特风味。


与此同时,酿造原料的不同,也会影响到酒的香味和口感。有资料显示,根据酒的不同酿制方法,李时珍总结酒的两大来源,“凡作酒醴须曲,而葡萄、蜜等酒独不用曲”,即采用曲酿和非曲酿两种,其中曲酿法的原料遵循“糯为上,稷为中,粟为下”的原则。


《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酒的系统整理和分类,可以看到酒在医药学中的重要性,同时为后世提供科学的应用标准。




-- The End --

图片


本文创作团队

执笔:扬   灵     编辑:古利特

排版:大   维     美编:陈施宇

校对:米   洛     签发:萧   窕



本文由【长江酒道 ID:CJjiudao】原创,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申请(或添加微信:cjjd8866),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改编,否则依法追责。


好 文 推 荐


——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