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文|知酒团队


图片

近两年来,多家白酒企业把目光瞄准了西安,作为聚焦区域的增长点或者展望全国的桥头堡。


其中郎酒自去年筹备中国郎千商联谊会后,今年又在西安举行了中国郎西北市场陕西领航仪式;剑南春携手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文创新品剑南春·鎏金纪;习酒陕西市场份额突破10亿,成为第三大区域市场。


除了全国名酒之外,河南仰韶、金徽酒、宝丰酒等区域名酒也将西安作为启动全国化的桥头堡,有的将营销中心搬到西安,有的率先在西安设立省外分公司。


欲得西北,先占西安。这句话似乎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酒企奉为圭臬,但在走访中知酒君发现,西安固然是掘金之地,但得西安者未必得西北,得西安者也未必志在西北。



图片

陕西有哪些“非典型”西北市场特点?


研究陕西白酒市场要从陕西地图开始。陕西的地缘文化具有显著的多元复合性,其内部不同区域的文化倾向差异明显。


关中地区(以西安为核心,涵盖咸阳、宝鸡、渭南、铜川)是陕西文化的 “主干”,历史上长期是中原文化的核心载体;陕北地区(榆林、延安)与宁夏、内蒙古接壤,地理上更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文化受游牧与农耕交融影响较深;陕南地区(汉中、商洛、安康)因秦岭阻隔,气候湿润、地形多山地,文化更偏向南方(如湖北、四川),与 “西北”“中原” 的关联较弱。


图片


从饮酒行为来看,陕北、关中、陕南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消费习惯。


陕北地区当地人喜肉食、烈酒,且榆林地区人均GDP为陕西省第一,显著拉高了当地人均消费能力,酱酒消费量高于省内其他地区,且陕北部分地区由于和陕西商业往来密切,成为全省清香型白酒的消费主力;陕南地区由于和川北接壤,饮酒偏好更青睐浓香,陕南也是川酒占比最高的地区。


关中地区凤香型白酒消费量高于省内其他地区,但受益于“西北第一城”西安的虹吸能力,周边省市的人口流动明显,因此西安的外来人口不断增加,风味包容性逐渐凸显。


图片


从品牌占比上来看,陕西省内市场份额前6的品牌依次是西凤酒、茅台、五粮液、剑南春、习酒(市场规模约20亿)、汾酒,均已超过10亿规模,其中省内龙头西凤酒优势明显,份额约为80亿。


从消费结构上来看,陕西省300元以上的畅销单品几乎没有地产酒的身影,名酒依然占据高端/次高端市场,有多家经销商表示,陕西省酒“大而不强”,面临着市场被蚕食的风险。


总体来看陕西省内凤香和浓香的消费占比基本持平,几乎占据陕西省2/3的市场份额;酱酒市场在持续扩容,逐渐蚕食浓香和凤香的份额;清香型白酒的份额最少,且几乎由汾酒独占。


图片


与其他四省相比,陕西省内南北消费行为的地域化差异明显,而其他四省,省内强势品牌与全省消费主流香型相统一,其中青海省以清香型白酒(青稞酒)为主,甘肃、新疆、宁夏都是以浓香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甘肃省虽然也和陕西同样横跨多个文化区域,但南北地区之间的消费行为并没有呈现出特别明显的差别,并不像陕西那样泾渭分明。


因此总结陕西酒类消费格局异于西北其他省份,主要是因为地域差异、文化差异带来的消费习惯明显不同,多种香型都可以在陕西看到机会,尤其是省会西安,更是南北方文化交会的十字路口,风味包容性强。



图片

关中为何兵家必争?


业界流传着一句话:西北酒市,易守难攻。但在知酒君看来,西北酒市恰如历史上经过这里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王朝一样,既不易守,也不难攻。


“易守难攻”的西北酒市主要体现在省酒市场占比高,其主要原因在于消费者对本地品牌的忠诚度高,且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本地酒企通过深度分销和密集网点布局,构建了难以复制的渠道壁垒。


随着西部地区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泛全国名酒开始涌入西北,近年来酱酒品牌占比不断增加,但这同样不意味着外来品牌容易在西北站住脚。


图片

张贴在宝鸡南站的金徽酒广告,是区域名酒集中瞄准陕西市场的缩影


相比之下,陕西(尤其是西安)白酒市场的香型众多、人口虹吸力强,对省外品牌确实更友好,而这样一个风味包容度高、人口流动性强的市场,必然是兵家必争之地。这种包容性的背后,本质是消费者选择更多,或许更容易让泛全国化品牌,在头部名酒与头部省酒的二元对立中找到机会。


从规模上看,西北五省共计500亿销售规模,陕西独占250亿,其中西安白酒市场规模超过80亿,占整个陕西市场的1/3左右。从聚焦渠道资源的角度来看,西安相对容易以有限的资源带来大收益。


从地缘来看,西安都市圈是西北地区唯一一个国家级都市圈,西安也是西北地区唯一一个新一线城市,从消费引领能力上来看,西安在西北五省内具有毋庸置疑的影响力。如果考虑到西安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的重要作用,西安未来对沿线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的消费带动作用将更加明显。


从渠道与竞争格局的维度来看,西北地区总体依赖大商为主的多层级经销商体系,相比之下,陕西市场在电商等新兴渠道占比更高,这也为外来品牌闯进西北带来了相对低成本试错、高速度扩张、精准化运营的战略机遇。



图片

争西安,本质上是争什么?


西安有许多国家中部省会城市的共性,比如市场规模大、消费能力强、周边辐射效应明显、香型多元化趋势显著等,类似的城市还有武汉、长沙、郑州等城市。这些城市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地产酒在本地均有一定规模的份额,但市场份额占比难以维持或实现增长。


西安的个性在于它独一无二的文化交流属性。秦岭南北的饮食习惯差异,中原与西北的文化差异,在西安身上得到集中展现。这种熔炉效应,是被誉为天地之中的郑州、被誉为九省通衢的武汉,都无法比拟的。


因此,越来越多的区域名酒企业把西安当做进军全国的试验田,泛全国名酒也把西安当成值得重点关注的区域市场培养皿,对他们来说,西安这个文化熔炉就是机会,就是让风味走出去的关键。


图片


争夺西安,首先是争夺赢得更广泛认同的可能性。


其次,西安是为数不多仍有机会的大市场。当前陕西市场香型偏好仍在变化,渠道布局正从传统向新兴迭代,对外部品牌而言,这正是消费格局尚未固化的抢占窗口期。


必须认清的现实是,白酒行业的结构性机遇已难再现,企业增长更多依赖于对其他品牌市场份额的争夺。显然,像西安这样的包容性市场,是进取者的舞台,更是不容错过的战场。


西安的酒业棋局,早已超越区域之争。其多元格局折射消费升级与文化融合大势,酒企逐鹿于此,既是抢占市场高地,更是在时代浪潮中博弈未来,书写行业新篇。图片


- END -


来源于公众号-XN知酒,本文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