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煮酒之法,必用热水温之,贮酒以银瓶为上,瓷瓶次之,锡瓶为下。凡酒以初温为美,重温则味减。”清代梁章钜在《浪迹续谈》中如是写道。从中可以看到古人有着喝温酒的习惯,同时对温酒的酒器也非常讲究。
古人之所以喜欢喝温酒,一是温热的酒能促进酒的酯化、散发出醇厚的酒香味,进而提升酒的口感,二是暖胃暖身,减少对脾胃的伤害,温酒器就应运而生。
温酒器的历史非常悠久,且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从材质、形制、纹饰等方面的变化,不仅体现古代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同时是不同时代审美趣味的一种表现形式,彰显出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
在四川省广汉市的三星堆博物馆里,有着早期的温酒器——陶盉。陶盉是三星堆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的一种陶器,整体的形状是有三个中空的袋状足与器身相通,既可以增加容量,又方便生火加温。三星堆早期的陶盉形制较修长,足较粗;晚期陶体矮胖,足较红,且有实心足尖。

到了汉代,温酒器叫做“温酒樽”,一般呈圆筒形,山西博物院收藏的胡傅温酒樽是典型的汉代温酒器:腹部饰上下两层浮雕动物纹,有虎、羊、龙、凤等神异动物十余种,器口与盖下子口沿阴刻铭文:“中陵胡傅铜温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

随着制瓷技术的不断发展,唐宋时期的温酒器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出现由注子和温碗组成的成套温酒器。《辞海》中有记载:“注子为古代酒器。用金、银或瓷制成,另有注碗,注子可坐入注碗中。始于晚唐,盛行于五代至宋元时代。”其中提及的“注碗”,也称作“温碗”。
特别是宋代,使用整套温酒器的习俗颇为流行。《东京梦华录》记载:“大抵都人风俗奢侈,度量稍宽,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只,即银近百两矣。”

宋代的温酒器最经典的器型是莲花型,以莲花花瓣的造型设计成温碗,使用时将盛有酒的柱子放近温碗中,向温碗中注入热水用来温酒。由于宋代极简婉约的审美风格,以及高水平制瓷技艺,莲花型温酒器给人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美感。
明清时期温酒器的形制越来越多,收藏在泸州博物馆的麒麟温酒器值得一提,这件明代的温酒器在我国古代酒器中尚属孤品,也是泸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麒麟温酒器由青铜铸造而成,重达9公斤,为站立麒麟造型,麒麟头部、腹部均有传统图案装饰,腹部饰镂空钱币为一烧炉,整体造型生动形象、憨态可掬。饮酒时在腹膛内燃放木炭,将酒杯放在两侧盛水的圆形桶内温酒。
从清代开始,出现“连体注子”与“温罐”组成的成套温酒器,和之前宋代温碗敞口的造型不同,清代的注子的肩部稍宽于温罐,类似于现在茶漏和茶杯一样,可以将注子放入温罐中加热,极大地延长了保温时间。
现如今喝酒,已经很少用到温酒器,但从一件件温酒器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喝酒的雅致,这也是中国酒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执 笔 | 远 方
排 版 | 寒 岁
校 对 | 米 洛
美 编 | 天 瑜
监 制 | 萧 窕
本文由【长江酒道 ID:CJjiudao】原创,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申请(或添加微信:cjjd8866),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改编,否则依法追责。
... end ...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