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这是舍得智慧说的第781篇原创文章

2025 我们一起携手攒劲,实力盛放



起名“开挂”是什么样的体验?


中国航天在东方美学上实现了多重「降维打击」!


新一代登月服“望宇”与载人月球车“探索”正式命名,寓意遥望宇宙、探索未知,当两个新生派与“嫦娥”“祝融”等大V并肩而立,我们发现——


神秘的中式起名「玄学」,是刻在文化DNA里的祖传技能。


image.png


今天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和舍得君一起走近大国重器,看一代代航天人如何把对宇宙的无限畅想装进航天器的名字,以最中国的方式诉说最浪漫的航天梦。

图片

当“嫦娥”从敦煌壁画的云端飘落,化作探月工程的三段式浪漫叙事,华夏先祖仰望的月宫幻想终于有了科学注脚。


嫦娥一号绘制首幅全月地形图,如同吴刚以斫桂之斧丈量广寒宫;


嫦娥三号着陆虹湾,玉兔车辙印证实《淮南子》“月中有桂树”的猜想;


探月工程,结合嫦娥航天器,风格需要具备科技感(1).jpg


李白曾豪言:“欲上青天揽明月。”


嫦娥五号采回月壤,将诗仙的狂想,化作玻璃密封罐中的1731克星辰。


嫦娥六号的5克“土特产”,更是校准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年龄密码,为研究早期月球演化史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


更具“实用性”的馈赠藏于农业领域——利用月球特殊环境培育的植物,其抗旱基因让盐碱地的亩产突破千年《齐民要术》的耕作极限,我国“种地狂魔”的昵称名副其实。

图片

上古火神发明取火术时,肯定没料到自己的神职会被重新定义——以华夏初火“祝融”为名的中国首辆火星车,身披商周青铜的斑驳纹样,在火星昼夜的淬炼中,将神话谱写成科学史诗。


2020年,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入轨。


2021年,火星车着陆火星乌托邦平原,过程被称为“在红色沙漠点燃文明火种”


2022年,搭载6台科学载荷的“祝融号”在极寒中守护文明的温度,解码火星35亿-32亿年前的水痕记忆,向地球传回那些关于风速、磁场、地质的大量珍贵数据。


生成宇宙相关图片 (1).png


2023年,休眠已久的“祝融号”在自主唤醒后成功复工南行,继续用脚步丈量火星的经纬度。


时至今日,这位超期服役的“劳模”已在火星行走超过2000米,在红色星球的尘埃中勾勒出华夏文明的火种传递轨迹。


七千年前,先民钻木取火照亮蒙昧;


七千年后,“祝融号”登陆火星点燃科学之光。


中国航天人用最古老的文明符号,在浩瀚星海留下最前沿的探索印记。

图片

拒绝冷冰冰的坐标系,北斗导航系统的浪漫藏在细节里。


60颗卫星的布局暗合《鹖冠子》记载的星象阵法,每颗卫星装载激光星间链路技术,恰似古人在观星台点燃烽火传递讯息,在太空重演着古老智慧。


图片


在南海捕鱼的舟楫间,北斗短报文终端让“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惊险,化作永不迷航的底气。


《吕氏春秋》有云:“慎其种,勿使数,亦无使疏。”


河西走廊的麦田里,厘米级定位精度将“春种一粒粟”的诗意细化为精准播种的算法。


当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通过北斗海空“牵手”,完成毫米级对接,那些流淌在《天工开物》中的匠心,正在被重新编译为数字时代的文明密码。


北斗导航系统用实力证明:最浪漫的科技,不仅是夜空中最亮的星群,更是洒向人间烟火的光年情书。


image.png


“神舟”“天问”“鹊桥”……


一个个航天器的名字,不是寡淡的文字符号,而是历史与传承,是独属于中华文明的智慧,是华夏人对太空的浪漫想象,更是一代代追天之人前赴后继、无畏舍得的精神具象化。


所谓航天浪漫,不过是先人舍下一朝风月,后人采得万顷星河。


所谓大国重器,终究是历史长河淘洗出的精神舍利,在浩瀚宇宙中永续东方文明的璀璨光芒。


舍一朝之名利,得万世之天问。


舍方寸之得失,成宇宙之华章。


图片

点击上方小程序,品鉴舍得老酒


END


评论引导.png
106.png
104.png
图片


本文部分配图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