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100问》于2023年由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亮相于第十三届江苏书展,受到广大读者和宣传、文旅、教育、党校等单位部门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入选学习强国、2023苏版好书等书目推荐。
8月19日-23日,李后强教授受邀出席于南京图书馆举行的主题为“书香满金陵 经典耀中华”系列活动和“阅见长江”专题书展,并在南京图书馆作了题为《长江文化孕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思考》的学术讲座。

河流是陶瓷烧造的生命线,古人利用河流运输开采的瓷土矿石,利用河流淘洗炼制瓷土,利用河流流动形成的动能粉碎加工瓷土。陶瓷生产离不开河流,陶瓷贸易运输离不开河流,陶瓷技术交流也离不开河流,所以说有河流的地方不一定有窑址,但有窑址的地方一定有河流。长江流域盛产瓷土,具备丰富的水资源及水能资源,是陶瓷业的天然聚集地。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中有大量分散的遗存,其中发掘出土的陶器、瓷器更是反映了时代的文化烙印,目前已发现的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从这一时期出土的陶器来看,其主要品种为灰陶、彩陶、黑陶和几何印纹陶等。彩绘纹饰又多以几何形出现,手法粗放,构图新颖流畅。

夏商周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出现了原始瓷器,是我国现代瓷器的原始积累。商代陶器总体上继承了新石器时代的样式,在种类上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因此陶器仍以灰陶为主,但当时已有专门烧制泥质灰陶和泥质夹砂灰陶的不同作坊。到后期,白陶和印纹硬陶有很大发展,尤以白陶最为精美,纹饰采用青铜器的艺术特点,装饰华丽,弥足珍贵。同时,还出现了用高岭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周代陶器得到发展,表现在陶器应用到了建筑方面,如版瓦、筒瓦、瓦当、瓦钉及阑干砖等。
春秋战国时期,长江流域随着生产器具的进步与劳动力的增多,陶瓷工业得到迅猛发展。战国时期,陶瓷的造型变得十分优美和活泼,线条也变得更圆润和流畅。陶窑的结构和规模较以前扩大,制品的数量增加。长江流域出现了印纹陶、原始青瓷,此外,用陶俑、陶兽、陶明器随葬已成习俗。

东汉中晚期,发源于浙江上虞的龙窑已经开始用于瓷器生产。两汉时期,釉陶大量替代铜质日用品,又使陶器得到迅速发展。东汉时期,浙江的越窑生产出了成熟的青瓷,后发展成为青瓷的中心产地,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陶瓷业的成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战乱较少,社会较为稳定,陶瓷业发展相对黄河流域较为繁荣,这为我国后期的瓷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此时,南方的瓷器制造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手工业。东汉时期以浙江为主的几个瓷窑已发展壮大,烧制出了许多非常精致的瓷器,如青釉莲花尊、青瓷神 兽尊、大型青瓷谷仓等。青瓷约占整个六朝瓷器的 90%,分为生活器具和明器两大类。从出土的实物来看,江浙一带的瓷器多生活器具,湖南长沙一带不乏品种众多的瓷俑。

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繁荣,推动了制瓷业的进步和瓷器市场的扩大,瓷器的制作与使用更为普及,瓷器的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其精细程度远超前代。唐代长江流域名窑遍布,陶瓷工业处于大发展阶段,以白瓷最为殊胜。
宋代是我国陶瓷史上空前繁荣的时期。宋瓷以器形优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著称,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宋人在制瓷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其中最能反映此时最高审美情趣的是地处长江流域的哥、官等窑口烧制的贡瓷。

元代是中国陶瓷史发展的转折点,制陶技艺实行世袭制,既使得生产专门化,又使得特殊技艺后继有人。因为外销瓷的增加,景德镇在这时崛起,以生产的青花、釉里红和卵白釉瓷闻名天下。其中青花瓷成为后来明清的主流瓷器,改变了中国瓷器的生产面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除景德镇外,长江流域的浙江龙泉青瓷,江苏宜兴紫砂陶,四川邛窑陶瓷、彭州磁峰窑白瓷、大邑烧瓷等亦驰名海内外。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