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编者按: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100问》于2023年由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亮相于第十三届江苏书展,受到广大读者和宣传、文旅、教育、党校等单位部门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入选学习强国、2023苏版好书等书目推荐。

 

8月19日-23日,李后强教授受邀出席于南京图书馆举行的主题为“书香满金陵 经典耀中华”系列活动和“阅见长江”专题书展,并在南京图书馆作了题为《长江文化孕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思考》的学术讲座。


长江文化是一种以长江流域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具有认知趋同性的文化体系,是长江流域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与一般文化相比,长江文化具有以下特质:


一是悠远性。长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久远。考古发现,长江文化史可以追溯到170万年到200万年前长江上游出现巫山人,长江下游出现繁昌人字洞等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从时间范畴来看,长江文化始于该流域历史文明形成之初,历经远古、上古、中古、近古、近代和现代以来。


图片


二是流域性。长江文化极具流域性和区域性特征,是分布于长江流域、长江区域的文化。长江文化产生于长江流域, 其文化特性呈现板块性特质,相关的各种亚文化分布也呈现流域性特征,其文化资源的分布还呈现“支流”特征。


三是多元性。长江沿线地域广阔,历史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数量丰富、 结构多元。据统计, 长江经济带 11 省(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04项,占全国总数的68%;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13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00多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文化遗址成为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重要实证。


图片


四是兼容性。长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与之同样的兼容性。长江文化不具有“侵略性”,它继承了中华文化中的“和”基因——表现在为人“和气”、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长江文化尊重“多样性”,流域内有侗、回、瑶、白、纳西、傣、羌等50多个少数民族。长江文化不具有“排外性”,长江流域各地区对来自远方的文化能够兼容接纳。


五是进取性。长江文化突出表现为积极进取、开拓创新。长江文化的进取性已渗透到长江流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宗教、艺术、生态,以及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各个角落。中国近现代史上不少重大历史事件、重要革命活动也都发生于长江流域。所有这些改变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第一”,皆是长江文化“有源之水常新”的生动注脚,无不表明长江文化具有进取的朝气和创新的活力。正由于长江文化有着进取的特质,它才能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图片


六是流动性。长江文化是一个流动的文化系统。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长江处于我国“大陆-海洋型”地理环境的敞开面,与外界交换极其频繁;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来看,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与外界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价值转换及能量流动,因此形成了一种兼容性强的开放性文化、一种源远流长的流动性文化。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