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后强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酒类流通协会名誉会长、振兴川酒首席经济学家、发展战略顾问
编者按: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100问》于2023年由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亮相于第十三届江苏书展,受到广大读者和宣传、文旅、教育、党校等单位部门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入选学习强国、2023苏版好书等书目推荐。
8月20-25日,李后强教授受邀出席于南京图书馆举行的主题为“书香满金陵 经典耀中华” 的“阅见长江”书展,并将在《沿着长江读中国》讲座中专题演讲《长江学》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100问》精华内容,漫谈长江文化。

长江与黄河如同两条巨龙,流淌在北纬 30°-40°线之间这个诞生人类的最佳区域,延续着中华民族的世代血脉,孕育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成为中华民族的两大“母亲河”。但它们之间却有着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明显差异。
一是自然地理的差异。从水系水文特征看,长江河道呈“VW”字形, 而黄河河道呈“几几”字形;长江全长6397千米,流域面积为180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为9600亿立方米,为中国第一;而黄河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为75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为 580 亿立方米,为中国第二大河。

长江流域位于秦岭-淮河以南,中下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属南方地区;而黄河流域位于秦岭-淮河以北,下游属温带季风气候,属北方地区。
长江通航里程数高达64833千米,素有“黄金水道”之称;而黄河因季节性水流量差异较大,通航里程仅为3533千米。总而言之,长江与黄河的水系水文特征差异明显。
二是经济地理的差异。长江流域大部分位于较低纬度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以水稻土为主,利于春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自然地理的差异,必然会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要素、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上的差异。

及至今日,上海、重庆、成都、武汉、南京已跻身于全国十大城市之列,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已在全国城市群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流域人口已占到全国的1/3。
根据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长江经济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逐年上升,从2017年38.22万亿元,占全国45.9%,上升至2022年56万亿 元,占全国46.3%,经济增速持续领先,发展优势明显。而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流域内部发展差距较大。另外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19 年,黄河流域人口总量为3.24亿人,GDP总量为19.4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比重为21.55%,与长江流域发展相比,经济差距较为明显。

三是人文地理的差异。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长江、黄河,犹如中华民族文明的两条主动脉、主经络,在秦岭的南北两侧蜿蜒伸展,分别孕育以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等为代表的长江文明和以中原文化、秦陇文化、齐鲁文化等为代表的黄河文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两大文明以极强的包容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互不统属、并行发展,各具体系、各领风骚,各自创造出辉煌的早期文明。
随着军事上黄帝打败炎帝和蚩尤,成为中华文明最早的主宰;政治上建国定都,出现夏商周三代;经济上长期稳定,促进关中地区的开发和发展;文化上以孔、孟为代表注重实际的入世心态,代表着封建阶级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北 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而高度发达,使得龙这种黄河流域的图腾崇拜,经过数千年的创造、演进、融合,最终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及至汉灭秦后,长江流域深受黄河流域经济文化的影响,两者深度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加速发展。
延伸阅读
长江与黄河
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双股螺旋结构
母亲河,主要指对沿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及区域水安全保障有着巨大影响,对所在区域地形地貌发育演化、生态系统演变、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构建、人类文明孕育、文化传承和民族象征等起重大作用的河流或湖泊。长江与黄河通过支流和山脉发生耦合作用,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双股螺旋结构,具有遗传、变异、修复、重组、连锁、交换等生物学特性,铸就了五千年中华文化从未断代、长盛不衰的传奇,演绎出历久弥新、光耀时代的辉煌,成为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原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本底、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硬核。因此,长江与黄河被亲切地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汉江:长江与黄河的纽带
汉江,发源于秦岭南麓,干流自西向东横穿陕西省汉中盆地,流经湖北省江汉平原,于武汉汇入长江,支流伸入今甘肃、四川、重庆、河南4省(市),全长1577千米,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其流域面积在1959年府河改道之前亦居长江支流之冠)。汉江作为连接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纽带由来已久。在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和黄河中游两个地区的原始文化虽有各自显著的特征和源流,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频繁的交流与相互融合使两地文化出现了许多共同的特征。从两大流域已出土的器物之上,我们甚至能够看到两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迹象。在此过程中,汉江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