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酒海沉浮中,始终有这样一批酒业人深耕市场,回归本质,以真知灼见点明酒业未来之路。中国副食流通协会酒类专委会副会长沈重武便是这样一名酒业人,他继承其父白酒泰斗沈怡方的衣钵,对白酒产业深刻洞察,更在酒业新时代中迸发出新的活力与思考。
面对当下白酒高低度之争与出海热潮,他以一篇《度数之外:白酒的风味本质与出海破局之道》直指行业本质,系统阐释了他对白酒产业发展的思考。在他看来,当前白酒行业的诸多讨论中,度数之争恰是一个重要切口,它不仅关乎工艺认知的纠偏,更反映出产业升级与国际化的深层命题。知酒君与其进行了深度访谈,从他的视角解读热点,这为酒业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随着新品低度酒的不断面世,低度化已然成为当下酒企布局未来的重要战略。与此同时,市场伴随着的是“白酒低度不能称之为白酒”诸如此类的言论,白酒的高低度之争一时成为行业热点。

在沈重武看来,白酒的度数之争本质上偏离产业的核心价值。“白酒的高低度之分,从来不是风味的对立,而是工艺对需求的精准回应。”他在文章中表述,所谓“高低度决定白酒品质优劣”的认知,是源于对白酒工艺逻辑的误解。
他对高度白酒与低度白酒酿造工艺进一步分析。他表示,高度酒多以高粱、小麦等高淀粉优质谷物为原料,经多次蒸馏提纯与长期陈酿,让酯类、酸类等风味物质充分融合,形成“烈而不燥”的独特口感;而低度酒需经过精准控温发酵保留花果香、冷冻除浊去除杂质、多次勾调重构风味等复杂工序,其工艺难度和技术门槛远超于高度酒。

正因如此,矛盾的假象源于低度酒的高门槛高难度限制了低度白酒的规模化发展,更容易出现一些工艺缺陷的劣质低度酒,而非度数本身的限制。这从技术源头揭示了高低度白酒在工艺上的差异与共性。
他在文中还强调,无论是高度还是低度白酒,只是满足不同场景需求。高端品鉴选高度酒赏其风骨,商务宴请用低度酒促其交流,并无绝对优劣之分。这一言论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表明白酒的核心在于风味的表达与消费者需求的契合,充分肯定了不同度数白酒的价值所在。
这一观点与深刻的剖析无疑为当前的酒业度数之争拨开了迷雾,指导着酒业朝着更健康发展的方向迈进。通过聚焦风味核心本质,白酒产业有望在历经历史调整周期后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白酒度数不仅与当下国内消费环境息息相关,更与出海顺利与否密切相关。白酒出海依旧是近年来居高不下的热度话题,尤其是酒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后,更备受关注。

在前文论述白酒度数的基础上,沈重武将视野放眼国际,分析了海外酒水市场。从度数上看,海外威士忌、伏特加等主流烈酒度数集中在40-46度,而国内白酒多数在50度以上,这一度数的差异直接引发三个方面的出海壁垒。
其一,与健康化潮流相悖。目前国内与国际形势趋近一致,消费者偏好都呈现低度化、健康化的趋势,《柳叶刀》期刊曾发布的“高度酒精致癌”的言论对国外影响深刻,若以高度白酒出海,恐怕难以抗衡其他烈酒。
其二,高度烈酒增加税率成本。一方面,他在文中表述,部分市场对高度烈酒的税率甚至高达145%,这一高税率的政策直接拉高了成本,使得其出口价格居高不下,丧失了价格优势。另一方面,在访谈中得知,他表示,从国外消费者视角出发,他们对于酒水价格的认知和接受的阈值是低于国内酒水价格的。因此,要想出海,必须正视这一价格与市场需求的不对等现状。
其三,白酒面临不同酒种的口味鸿沟。白酒在海外市场的推广中,品牌认知度和饮用习惯也是一大挑战。西方消费者通常更能接受威士忌的橡木桶香气,而不习惯白酒浓香中的“窖香”。饮用习惯上通常习惯加冰,威士忌加冰后仍能保持风味,白酒加冰后其风味物质更易产生异味。
这对海外市场的深度剖析源于其从业白酒行业多年的专业度和敏锐洞察,为当前的出海热度提供了理性的视角,为出海酒企规避了潜在的风险与误区。
对此,面对上述提到的三重困局,沈重武提出,需要从技术、市场、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协同发力,三者相互配合,才能达到“1+1+1>3”的效果。

从产品端,低度化是融入海外市场的重要切口。这对技术提出了考验,可借助代谢组学技术定向调控发酵过程,减少过量酯类、酸类物质生成,让风味更契合国际口感偏好,并列举其成功融入海外市场场景的案例,洋河降度至42度融入东南亚婚宴市场,茅台以鸡尾酒适配欧美酒吧场景。
但这一案例并不能证明中国名酒已深入海外。沈重武在访谈中继续补充道,“风味创新只能证明白酒适配度高,真正实现出海是一个未知且漫长的过程。”可见,白酒出海并非易事,但仍需久久为功。
从市场端,需要产业与政策的协同。具体体现在关税壁垒,可通过海外建厂、近岸外包等方式规避关税政策。他以“墨西哥设厂辐射北美市场,利用区域贸易协定降低成本”的案例说明其方案的可行性,从而降低成本。使得白酒价格矩阵中,除高端稀缺产品外,主流产品价格对标威士忌、伏特加的价格带,避免因文化神秘感导致的高价偏见。
从文化端,从“华人圈层”到“本地主流市场”,需采取因地制宜的差异化策略。他进一步拆解,在华人聚集区,文化共鸣是核心,因文化语境天然相同,而无需过度解释“窖香”、“曲香”这类词汇含义;对于非华人圈层的国际市场,他在访谈中进一步补充,白酒风味的描述要跳出“绵柔”、“醇厚”这类抽象词的表达,而是采用威士忌的风味物质语言,如“芬芳花香”“水果辛香”这类具象化的词,让国外消费者通过熟悉的味觉建立连接。

更关键的是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他提出的“推动白酒风味体系与国际评价体系对接,将‘本草制曲’‘固态发酵’等核心工艺转化为国际认可的品质标签。”这一建议使得白酒工艺从文化噱头转化为全球认可的工艺标尺。

由酒精度数到出海,从沈重武会长的见解中,我们看到了白酒的生命力并非度数高低,而是藏在风味背后的匠心与文化里。他最后强调,高度酒守住传统风骨,低度酒拓展市场边界,二者共同构成产业走向世界的基础。面对全球化浪潮,只有以风味为魂坚守本质,以技术为刃革新产品,以文化为桥破壁出海,才能让这杯承载千年工艺的佳酿,真正在全球舞台上散发独特魅力。
欢迎文末讨论、点赞、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