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太阳能金堂基地
通威太阳能无人化车间、智能化产线
成都超算中心
回眸2024
工业经济加快回升向好。紧盯市场主体稳存量,紧盯重点领域育增量,紧盯企业诉求强保障。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3%,较上半年回升1.7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投资993.6亿元,增速53.9%,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7.9%。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名进阶1位,位居第8位。
现代产业体系持续优化。强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先进能源特色优势产业支撑作用。专班推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低空经济和氢能等新兴产业发展,5款AI行业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居全国第6),获批全国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试点,“成都造”加氢机亮相巴黎奥运会。抢先布局人形机器人、先进核能、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获批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飞行汽车、6G与量子通讯设备、固态动力电池等9类产品获评首批省级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
产业建圈强链走深走实。持续推动化点成珠、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高质量建设全国首批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分领域召开108场供需对接会。成渝地区生物医药、成德绵自凉航空航天新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郫都电磁空间安全获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累计创建国家级、省级产业集群12个、20个。
产业发展质效稳步提升。突出高端化引领、智能化驱动、绿色化导向。新希望、通威稳榜世界500强,通威蝉联世界品牌500强,8家企业上榜中国制造业500强。新获批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和“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城市三试点。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新获批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13家、14家。
企业支撑作用更为强劲。支持企业“四上”发展。截至10月底,累计培育规模以上企业4735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68家,累计达354家(居副省级城市第4),威斯克生物、Fiture上榜2024全球独角兽;持续开展“云行天府”活动,新增上云企业约2.2万家;新增A股上市企业4家,累计达93家。
展望2025
聚力推动工业经济稳增长。紧紧扭住大企业、盯住大行业、做实大产业,深化“进解优促”工作机制,落实中央、省、市稳增长政策措施。强化项目招引促建和策划储备,推进京东方8.6代线、比亚迪半导体等重大项目竣工投产;抢抓“两重”“两新”、产业备份等机遇,密切跟踪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持续落地更多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做强发展支撑。
聚力实现高水平立园满园。围绕“3+22+N”产业园区体系,形成“一区多园”的工业园区布局,鼓励以“园中园”形式建设运营特色产业园,力争3年培育30个左右,特色产业园明确1个产业细分领域。强化政策、管理、要素等为园区赋能,实施基金进园区、万兆进园区、数据进园区等系列行动,打造“镇园之宝”,高水平实现“企业满园”。
聚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优化“特优—新兴—未来”梯度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城市新区、中心城区与县市新城错位协同,加强区域协作,通过“龙头+配套”“研发+制造”“资源+市场”等模式,推动实现成渝18条、全省11条、成德眉资9条产业链协同发展。坚持圈链融合、集群发展,推动12个国家级、20个省级产业集群提质增效。
聚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造技术生产力、数字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内设研发机构开展技术攻关,争取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落地。用好制造业新型技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打造“四个一批”标杆,新培育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70个。健全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累计建成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200家。
聚力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推动龙头企业提能级,支持企业冲榜稳榜各类500强,力争新增500亿以上、100亿以上、50亿以上、10亿以上工业企业1家、2家、5家、10家;促进中小企业优质效,力争专精特新“小巨人”30家以上;壮大企业发展后备军,推动企业升规提质,完善1000户工业升规企业培育库,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0家。
聚力创响成都造工业品牌。打造“成都造”工业爆款产品,深入建设“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全力支持首台(套)、首版次、首批次产品应用推广。建设城市产业地标,积极打响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品牌,全面重塑白酒、女鞋、调味品等区域品牌影响力。持续开展抓订单、拓市场、促招引活动,推动更多成都制造优质产品出口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