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深厚底蕴。这一天,人们敬龙祈雨、剃头纳福、春耕启新,而白酒作为节日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既是中国酒文化的象征,也是情感联结的纽带。白酒封藏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新的表达。泸州老窖封藏大典作为白酒行业最具代表性的IP,既是泸州老窖鲜活生命力的体现,又是“浓香鼻祖”在百年之前远渡重洋与盛世当下勇于创新的完美呼应。

1
“二月二”与白酒的渊源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民谚生动体现了人们对丰收的祈愿。据史料记载,龙抬头源于古代对龙神的崇拜,认为龙王苏醒后带来春雨,滋养万物生长。此时正值春耕伊始,民间形成了剃头、祭龙、撒灰驱虫等习俗,而饮酒则是贯穿其中的重要仪式。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民谚生动体现了人们对丰收的祈愿。据史料记载,龙抬头源于古代对龙神的崇拜,认为龙王苏醒后带来春雨,滋养万物生长。此时正值春耕伊始,民间形成了剃头、祭龙、撒灰驱虫等习俗,而饮酒则是贯穿其中的重要仪式。

剃龙头,饮福酒
民间素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的说法,剃头寓意辞旧迎新,而饮酒则被视为“讨彩头”的象征。古人认为,酒能驱邪纳福,一杯美酒下肚,既是对新年的祝福,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春酿启新,顺应天时
二月二正值春季回暖,微生物活动旺盛,是传统酿酒的最佳时机。古谚云:“好酒知时节,春酿贵如金”,此时酿造的春酒因发酵充分而口感醇厚,被视为上品。白居易诗中“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的描绘,不仅展现了春日的生机,也暗含春酿的时节意义。

祭祀与团聚中的酒礼
在农耕社会,二月二标志着春节的彻底结束,人们通过祭龙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并以酒敬天地、敬祖先。同时,家宴中饮酒也成为团圆的重要环节,寄托着对家庭和睦、五谷丰登的愿景。

2
二、白酒封藏仪式的古今变化

白酒在“二月二”等传统节庆中的角色,既是物质载体,也是文化符号的延续与创新。
从祭祀祈愿到品牌营销
传统封藏以祭祀文化为核心,通过祭酒神、选吉日等仪式体现“天人合一”的农耕信仰,强调对自然与历史的敬畏。现代封藏则转向商业驱动,企业借助名人代言、直播互动等营销手段,推出生肖酒、限量款等概念,实现传统文化符号与商业价值的深度绑定。
从单一仪式到多元IP
传统活动形式以家族祭祀和地域性仪式为主,参与者多为本地匠人与宗族成员,如早期泸州老窖仅限祭拜封坛。现代活动则融合科技与跨界元素,打造沉浸式文化IP,如泸州老窖通过“古今对话”剧情、非遗集市与全球直播,实现历史场景的现代表达;汾酒以“主会场+分会场”模式,在遗址探讨文化遗产,在都市推出汾酒咖啡、汾酒甜点等创新产品,从单一传承扩展至消费互动、国际传播等多维目标。
从行业自发到政府赋能
传统封藏仪式主要表现为自发的祭祀酿酒先祖或重要庆典的民俗活动,如古代“女儿红”仅承载家族情感,没有行业标准支撑和政府介入。现代封藏则被纳入政府文化振兴战略,如山西省将汾酒专业镇列为重点项目,推动非遗技艺与生态酿造融合;四川省将泸州老窖封藏大典列入非遗名录,服务“一带一路”文化输出。


3
从封藏大典看泸州老窖的传承与坚守

今年二月初二,泸州老窖在泸酒飘香世界的起点——泸州滨江路的东门码头举行了第十八届泸州老窖·国窖1573封藏大典(以下简称:封藏大典),与以往不同,这是一次特别的封藏大典。
品牌创新
110年前,泸州人温筱泉便是从东门口出发,带着泸州老窖的前身——“温永盛三百年大曲酒”驶向大洋彼岸,中国浓香由此从江河走向大海。本次封藏大典通过“穿越时空”的情景剧,还原了1915年泸州老窖首次走出国门的盛况。通过剧情演绎将整个封典流程与酒坊酿酒技艺以及传统礼俗串联起来,展现了泸州老窖百年间的巨变和对酿造技艺的始终坚守。今年的封藏大典无论是品牌表达还是形式创意,都告别传统说教式的品牌输出,把体验感放在第一位,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品牌价值输出。

初心不改
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信仰。伴着击鼓与礼乐,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传承人们礼正衣冠、焚香静心、诵读祭文,以传统礼仪感恩天地、祭拜先祖,表达着泸州老窖国窖人对于初心的坚守与对先辈的敬畏之心。110年前,以泸州老窖为代表的中国白酒,肩负使命,第一次踏上国际舞台,斩获荣耀。百年更迭,泸州老窖这个扛旗手从未止步,无论是传承传统,还是革新发展,它始终走在前列,潮起潮落间为白酒行业写下“教科书”。
走向世界
封藏大典不仅是在见证一坛美酒的封藏,更是在触摸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脉搏。近年来,泸州老窖以全球视野推动中国白酒文化走向世界。从携手国际顶级赛事,到开展“让世界品味中国”全球之旅;从亮相巴黎“你好!中国”旅游推介会等国际盛会,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白酒品鉴会……泸州老窖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愿泸酒承载中国酿酒人的匠心与梦想,酿成流动的文明,让世界通过中国白酒的醇香,读懂一个古老民族面向未来的智慧与胸襟,成为世界感知中国文化的味觉符号。


图文 | 产业科
编辑 | 刘柏廷
校对 | 胡起萍
审核 | 刘—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