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大咖话川酒”第一季举办了三期,以“好粮酿好酒”“佳酿传千年”“蜀酒浓无敌”为主题,从农耕文明与多粮酿造、历史底蕴与佳酿缘由、文人佳话与文脉传承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讨川酒文化的历史渊源,共话川酒文化对巴蜀文明的深远影响。
2025年,“大咖话川酒”第二季启航,进一步深挖川酒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未来潜力。首期邀请四川省酒业协会首席顾问王少雄先生做主题演讲:《川江蕴酒源 蜀酒浓无敌——解码川酒浓香在时间窖池中发酵的文明》。

以下为王少雄先生演讲全文: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与各位相聚杜甫草堂,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个流淌着千年芬芳、凝聚着天地灵气的话题——“川江蕴酒源 蜀酒浓无敌”,它的历史底蕴、文化价值与世界意义,恰如川酒之香,醇厚悠远,浸润八方。
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曾说:“酒是液态的时间。”而在四川盆地,这种“液态时间”的酿造密码,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物质转化,而是有一整套自然禀赋的内生逻辑和地理基因、人文算法与时代接口共同构成的底层操作系统。
如果我们从“地理为体”,“人文为魂”,“时代为用”,这三重维度的动态交互中去考察,我们就可以发现,川酒浓香的永恒生命力,是地质构造提供的“酿造实验室”,多元文化孕育的“创新孵化器”和主动应对危机的“适应性进化”——这三者如同窖池中的微生物聚落,在相互作用中持续产出文明能量的过程就是其内在的必然。
川酒浓香的内生逻辑
▶ ▷地理禀赋的深层密码
从考古发现到现代生物学的突破,白酒酿造史贯穿了农耕文明、社会变迁与科技革命,承载着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敬畏、对微生物驯化的智慧、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每一滴酒液都是时间、自然与人类共同酿造的结晶。
2012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提花织机模型,改写了世界纺织史;而早在1986年,三星堆二号坑青铜罍中的酒石酸结晶,则实证了蜀地酿酒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
当我们以现代科学解码这坛“三千年陈酿”,地理禀赋的深层逻辑就逐渐显现:山川河流纵横交错,巍巍群山逶迤环抱的四川盆地,恰是上天赐予的“天然窖池”、“酿酒天堂”。它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和秦巴山地,盆地四周的地貌单元,是中国地质构造最复杂、生物多样性最突出的省份之一,也是中国唯一汇聚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省份,素有“千河之省”的美誉。长江的奔腾激荡,孕育了微生物的多样繁衍;岷江的冰川融水,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沱江、涪江、嘉陵江和赤水河的蜿蜒滋养,积淀出特殊的黏土窖池,庞大的川江水系孕育了独有的自然环境,架构了川酒浓香源远流长的根脉。
▶ ▷气候的馈赠:北纬30°的酿造奇迹
在地球演变的漫长岁月中,北纬30°是一条神秘而奇妙的纬度线,贯穿了四大文明古国,孕育了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文明。四川地处北纬30°附近,是全球酿酒的“黄金地带”,与终年恒温恒湿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交织出了一幅绝美的酿酒画卷。
根据《中国白酒产区生态白皮书》记载,四川盆地年均温湿度曲线与酿酒微生物最适生长曲线吻合度达91%。江南大学酿酒微生物实验室的对比培养显示:同一株产香酵母在泸州窖池环境中的酯类合成量,较北方地区窖池环境提升2.7倍——科学实验的数据正是明代《天工开物》中特别强调“蜀酒之美,水土所钟”的最好实证。
四川的秋天光照丰富,雨水绵长,盆周山脉环绕,海拔落差大,在盆地温暖湿润的大气候环境下,构成了若干相对独立而稳定的小气候单元,给各类微生物的生存繁衍营造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让不同种群的微生物都能在其相适应的自然环境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活性状态,让川酒工匠能精准地掌握和预测发酵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让微生物菌群的生生不息更好地助力川酒工匠的久久为功。
▶ ▷水粮的辩证法:川酒基因的精妙平衡
水为酒之源,粮为酒之本。《礼记·月令》中记载“秫稻必齐,水泉必香”,水激活酒的粮香,粮赋予酒的本体。千百年来,固态酿造白酒遵循着“粮必精、水必甘”的铁律。岷江上游的冰川岩层过滤出富含矿物质的“低钠弱碱水”,与川南糯红高粱的支链淀粉形成黄金配比。川江水源的清冽与川南红粮的饱满,相互交融,酿就了川酒“刚柔并济”的味觉哲学。
以五粮液为例,其酿造水源取自岷江古河道深层地下水,历经千年岩层过滤,锂、锶含量超过普通矿泉水3倍,成为“五粮配比”的最佳溶剂;龙门山脉地下冰川雪水经过天然淋溶渗滤,形成富锶低氘、弱碱低钠的优质水源,成就了剑南春“芳香浓郁、醇厚绵柔”的独特风格;赤水河的紫色砂页岩河床,像天然的滤水器般将河水转化为富含矿物质的弱碱性软水,为郎酒的“回沙工艺”提供了不可复制的物质基础;岷山雪宝顶的积雪化为涪江之水,经多层砂砾过滤,与原始森林遗址和紫色土壤,构筑了沱牌舍得生态老酒体系的品质根基;水井坊的窖泥中,600余年未曾间断的微生物群落,正是岷江流域独特生态的活态见证。自然与美酒的共生,让川酒成为天地灵气的液态结晶。
▶ ▷窖池的生命力:岁月沉淀的活态传承
窖池是白酒酿造特有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是风味与品质的塑造者,也是时间与传承的见证者。连续使用数百年的老窖池,是活的文物,更是微生物代际传承的“基因库”。
成都平原的黏性黄壤与川南的紫色土,在酿酒师眼中是截然不同的生命载体。在泸州老窖1573国宝窖池群的窖泥中,已检测出3万多种微生物、3070种菌群和78种古菌群,如同一个自我更新的生物反应器。更惊人的是,检测显示:明代窖泥与现代窖泥的微生物群落相似度达82%(《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21)。
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出土的唐代酒坛残片,经检测仍保留着当地土壤的微量元素图谱,印证了“千年老窖万年糟”的酿造智慧。证明了传统酿造并非固守陈规,而是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
正是这组“岷山基因+川江血脉+粮种记忆+窖池微生态”的基因密码,让川酒浓香凸显了“窖香浓郁、绵甜净爽”的不可复制性——正如波尔多左岸的赤霞珠永远带着砾石土的冷峻,川酒浓香骨子里始终流淌着岷山雪水的清冽!
时代命题的回应者
在川酒的文化基因中,最珍贵的并非守成之力,而是应变之智。川酒从未困守传统,而是在从古至今的实践中,不懈探索回应时代需要的破局之路。
川酒的产业根基,建立在“守正创新”的智慧之上。川酒工匠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破译了蜀地酿酒的自然密码:黄泥筑窖实现微生物定殖,续糟配料构建代谢链条,“一极三绝四艺”的工艺体系,本质上是通过时间杠杆撬动空间价值。五粮液明代地穴式曲酒发酵窖的古法技艺,正是这种时空折叠的典范;从前店后坊式作坊到智能化酿造车间,川酒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的创新哲学。传统甑桶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同步运作,见证了“天人合一”理念的现代演绎;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至今沿用唐代“泥窖固态发酵”工艺,而数字化温控系统的引入,让千年技艺焕发新生;郎酒建成全球最大高山陶坛酒库,10万只物联网传感器守护百万酒坛,洞藏数据实时上传“酒业云脑”;沱牌舍得将12平方公里厂区建成湿地公园,白鹭栖息与酿酒车间共存,酒糟喂养的生态鱼成为美食地标;水井坊将非遗技艺与时尚设计结合,让中国白酒走进巴黎时装周。
1640年,小冰期的无常气候肆虐四川盆地,在龟裂的土地上,最后一株高粱正在枯萎,工匠们发现酒糟仍残存淀粉,继而发明“混蒸续糟”工艺:将新粮与酒糟混合蒸馏,淀粉利用率提升至75%(传统工艺约60%)。这场“被迫创新”,使得工匠们在灾难中重新定义酿造哲学,意外造就了川酒特有的“窖香浓郁、回味悠长”,催生出中国酿酒史上最伟大的技术创新——蜀地古人根据天象变化指导酿酒行为,正如中华文明在与灾难的博弈中拓展延续,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革新斗志与历史韧性。
两组对比数据揭示了酿酒技术进化轨迹:明清时期,通过引入红薯、荞麦等替代谷物,将酿酒粮食消耗占比从人均口粮的17%降至9%(据《四川通志·食货志》),实现产业与民生的平衡;2022年,四川白酒产量占全国52.4%,但单位产值能耗较2015年下降31.6%(四川省经信厅数据)。原粮技术革命以其卓越的创新力量,让传承千年的美酒在岁月的长河中飘香,这既是传统产业的现代化转型,更是中华文明创新基因的生动实践。
当气相色谱仪开始解析酒体中2000余种风味物质,传统酿酒业迎来了科学化转型。泸州老窖“智能酿造”系统,用物联网监测2000个窖池的温湿度,酒体主体香味成分提取率提高约20%,优质酒比率提升约10%,实现了从传统经验到数据驱动的转型升级。剑南春建立的CNAS国家认可实验室,通过大数据分析老窖池微生物的演替规律,将经验传承转化为可量化的技术参数。
2021年,五粮液联合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建成白酒风味化合物数据库,解析出3457种呈香物质。更突破性的是,通过机器学习模拟大师勾调决策,将调味酒使用效率从经验判断的±15%波动,稳定至±3%误差范围(《酿酒科技》2022年第5期)——科技不是传统的掘墓人,而是文明的解译器。四川白酒演变史是中国酒文化的微缩景观。当52度的酒液在杯中折射出琥珀色的光芒,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物理层面的乙醇溶液,更是一个民族用五千年时光酿就的精神原浆。这种液态文明,必将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发酵,在坚守与创新的平衡中陈香。
近年来,白酒产量的连创新低,消费趋势“由量到质”,白酒行业进入了“长期不缺酒、长期缺好酒”的时代,少喝酒、喝好酒,健康饮酒、饮健康酒,已成为主流消费的取向。
当前,Z世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更注重饮酒的体验感和健康性。《当代年轻人轻饮酒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八成偏好中、低度酒。低度酒市场占比从2022年的15%上升至2024年的25%以上。低度五粮液、低度国窖1573,均取得了不俗的市场反响。
美好生活时代,就是美酒生活时代。低度酒的崛起,不仅是白酒市场的一次“朴素革命”,更是消费者观念转变的体现,白酒正逐渐回归饮用本质,走向更加健康、理性的发展方向。低度化、健康化、多元化,是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与积极回应。产品创新,从不是对过去的背离,而是文明基因的进化性传承,让传统根系焕发新生,引领新时代饮酒风尚。
各位朋友,当我们谈论川酒浓香的内生逻辑时,本质上是在追问:何为文明传承的元规则?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手中的祭酒之杯,杜甫草堂前的“潦倒新停浊酒杯”,乃至今天实验室中解析出的微生物基因链——它们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真正的文明传承,从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在每个时代,用当代话语重新诠释永恒价值。
愿川酒浓香在中国白酒发展的进程中如长江之水,既保有青藏高原的初心,又充满浩荡出海的激情。让我们共同期待,川江酿造的东方味道,终将为世界带来更多“浓香四溢”的中国故事,成为人类共同品读的文明史诗!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