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执笔 | 姜   姜

编辑 | 扬   灵


9月30日,金沙酒业副总经理、技术研究院院长邹江鹏因病去世,年仅43岁,是业界的一大损失。


图片


细看邹江鹏的履历,他博士后是由泸州老窖、江南大学联合培养,也在泸州老窖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而他的《酱香型白酒生产“四化”进行时》《酱酒企业科技创新之“十年轮转”》等论述是在贵州国台酒业集团、金沙酒业完成的。


邹江鹏出走贵州的经历与川酒技术人才现状息息相关。川酒,作为中国白酒的半壁江山,人才队伍建设遥遥领先于其他身份,这是川酒处于领先地位的基石之一,但对于个体来说,人才济济的环境却意味着竞争更激烈、出头更难。


01

川酒技术人才整体向好


对人才的重视是川酒一直以来的传统,这也成就了川酒技术人才济济的现状。多年来,川酒始终坚持发扬“传、帮、带”传统,形成了一支人才“铁军”。


 


首先,川酒白酒技术大师辈出。发明“点滴测试法”的“白酒分析鼻祖”曾祖训;主持参与10余项部、省级科研项目的李大和;全国知名微生物与发酵专家胡永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酿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赖登燡等泰斗级专家,为川酒产业服务了50、60年的老专家依然在产业一线奔走。


 


在他们的带领下,川酒涌现出了一大批技术担纲力量。首届中国酿酒大师沈才洪,“中国酒体风味设计学之父”徐占成,“gr官荣评分”体系创始人杨官荣等中坚技术派走向领导管理岗位,从大方向上为川酒划下品质生命线。


他们活跃在白酒质量升级的一线的同时,也共同为后辈提供更多实操指导。如沈才洪酿酒师技能大师工作室紧密围绕白酒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新产品研发、技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既提高了产品开发能力,又促进了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创新者”郑佳博士、“白酒博士”张宿义、“最美科技工作者”徐姿静,“狮心传承人”林东,“老酒战略家”饶家权等70后中青年白酒专家迅速崛起,成为川酒当下的技术中坚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80后年轻一代已经登上了川酒技术舞台,同样身为80后的曾娜、沈毅就早已各自成为泸州老窖、郎酒的技术好手。据不完全统计,还有很多二、三线川酒企业的总工、副总工均是80后年轻人才。


不仅如此,川酒还通过省级选拔机制、名酒厂内部选拔大赛等机制,深化酿酒技艺的挖掘和酿造人才的培养,持续开展酿造、品评、酒体设计三个重要工种“大练兵”,培养出了一大批年轻技人才。如90后何先强就已连续两年夺得泸州老窖“怀玉杯”酿酒技能大赛总冠军,成为泸州老窖坚实的技术储备人才。


图片


当前,川酒已经构建起了持续发力的技术人才格局。截至2023年,四川省白酒产业从业人员已达60万人,技能型人才10万人,中国酿酒大师、中国首席白酒品酒师超百人。其中,国家级白酒评委92名(约占全国1/5)、省级白酒尝评委员1026名、省级酒体设计委员126名,高级品酒师1.1万余名、高级酿酒师1.5万余名,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02

川酒技术人才困局


川酒技术人才群星闪耀助力川酒在酒业牢牢占据核心领导地位,但同样也困于人才济济,年轻一代的技术人才难以看到一条明确的、行之有效的出路。


首先,从出头年龄上来说。当前,川酒技术“话事人”仍为年富力强的70后,即便有80后人才曾娜、沈毅涌现,但他们或成长于酿酒世家,或自小对酿酒耳濡目染,仅占少数。更多的技术人员是在酒厂、研究所默默无闻埋头苦干,论资排辈等待出头。


图片


而在江苏、安徽、湖南等地,技术人才崭露头角的年龄远远早于四川。如洋河股份总工程师周新虎在不惑之年就带领技术团队首创绵柔工艺,成功开发“洋河蓝色经典”“绵柔苏酒”“梦之蓝系列”等产品,名声大噪。


另一个困扰川酒技术人才的难题是竞争激烈。由于川酒技术人才“家底”雄厚,相应的对技术人才的“门槛”也就提高了,普通的技术人才要想争取专家头衔对比其他省份,难度更高。


图片


如8月28日的四川省白酒评委考评大会聚集了600位参加省级白酒评委考评的技术人才。四川省白酒评委考评大会组委会相关人员介绍:“这仅是自愿报名的人数,还有大量尚未达到报名要求或愿意把机会让给年轻人的技术人才。”


另一方面,出路少也是当前困扰川酒技术人才的一大难题。“职业规划比较单一,没有其他选择。”一位不愿具名的酒体设计师如是说道。


图片


而在其他省份,技术人才除了晋升酒厂的总工程师,进协会也是一大选择。前汾酒总工程师杜小威就是典型代表,在企业工作数十载之后,被选聘为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酒业协会白酒酒庄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在更大的平台上,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竞争大、出路少也导致了不少专家型人才外流,邹江鹏就是一个现实案例,在技术人才高手如林的川酒江湖中难以闯出自己的一片天来,无奈出走贵州,一身才华才能得到施展的机会。


03

打造良性成长空间,培养复合型人才


“50岁到60岁的技术人才正值当打之年,充沛的体力、精力以及丰富的经验,让他们创造力强悍,出成绩速度非常快。”著名白酒专家、源坤创始人钟杰评价道,“但是,川酒技术人才之多,岗位有限,让他们难以有更好的发挥。”


图片


钟杰建议,川酒要加速构建专业技术人员发挥的舞台及成长平台,重视发挥50-60岁这一科研黄金期的技术实干型人才的才能,打造更良性的发展空间,让这些优秀的专家能在岗位上发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更要给与30-50岁的中坚更好的成长环境,避免其外流。


图片


第二,要结合当前产业发展趋势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着力打造“川酒”品牌 推动川酒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要求,编制产业创新链图谱,组织实施一批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核心技术发明专利,加速成果转化应用。科研人才是一大缺口,加速培养懂技术、有科研能力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既能主力川酒高质量发展,又丰富技术人才的出路。


另外,技术营销也成为技术人才的出路之一。“我们经历了从缺酒到有酒再到选酒喝的发展历程。”在钟杰看来,选酒其实是消费者和品牌的双向奔赴,“技术人才的出路也蕴含其中。”


如郎酒去年开启的青花郎第五代全国品鉴会中,郎酒品质研究院的技术人才都会出现,现场详细介绍郎酒的品质密码。但这也对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营销,更要将技术用通俗易懂的、消费者感兴趣的语言传递给消费者。图片


排版:程   节     美编:付佳雪
编校:龚秦川     签审:刘   彬

好 文 推 荐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