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重油配浓香、糊辣酸咸配酱香、清淡醇厚配清香、咸甜清鲜配兼香。”近日,以“新消费趋势下川酒川菜融合发展”为核心议题的2025年“川酒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烹饪大师李凯抛出这一酒菜适配逻辑,赢得与会人士阵阵掌声。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四川轻化工大学(中国白酒学院)主办,川酒发展研究中心、丰谷酒业等联合承办,汇聚政、产、学、研四方力量,共同探讨川酒与川菜从“两张名片”走向“一桌盛宴”的融合发展之路。

今年9月,四川省印发《推动川酒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推动“川酒+川菜”融合发展,开发“川菜伴侣”等衍生产品。多位受访者表示,川酒与川菜的双向奔赴,绝非偶然,而是地理物产、历史文化与市场需求三重基因的共鸣。
从地理物产来看,生态禀赋让川酒川菜融合具有天然根基。四川盆地既是高粱、小麦等酿酒原料的优质产区,也是辣椒、花椒等川菜“灵魂”的主产区,天然形成“食材-酒料”的优势供应链,为川酒川菜融合造就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从历史文化来看,水乳交融让川酒川菜密不可分。川菜从秦汉“尚滋味、好辛香”到明清流派成型,川酒则承载着巴蜀文明的传承,形成“刚柔相济”的味觉平衡——川菜的麻辣、鲜香、清新与川酒的绵柔、陈香、回甘相互映衬,完美实现“酒解菜腻,菜衬酒香”的消费体验。
从市场需求来看,消费人群的变迁让川酒川菜融合成为必然选择。数据显示,1985年—1994年出生的人群已成为酒类消费主力,他们既追求“风味+舒适性”的双重体验,也崇尚“微醺社交”的轻松氛围,健康饮酒理念深入人心。

在中国白酒学院常务副院长、川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柳看来,酒业正面临消费升级与产业变革的双重机遇,消费者对品质、健康、个性化的需求日益凸显,为产业创新开辟了新空间。与此同时,川菜从“重油重辣”向“少油健康”转型,这与川酒健康化、低度化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为二者深度融合提供了广阔市场。
目前,川酒川菜仍存在“酒说酒话,菜叙菜事”的割裂现状。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倪得兵认为,川酒叙事侧重工业特性,川菜侧重服务业特征,二者如何更好地进行融合,需要构建“产品、场景、文化”多元融合的创新路径。
产品创新是川酒川菜融合的核心抓手,技术突破则成为关键支撑。丰谷酒业总经理卢中明现场分享了“低·醉酒度”技术,通过精确调控醉因子与醒因子的平衡,使饮酒后血液乙醇峰值下降18%,代谢速度提升20%,实现了“醉得慢、醒得快”的独特体验。以这一技术打造的低醉型白酒,能巧妙中和川菜的麻辣、提鲜增香,与川菜形成“1+1>2”的消费效果,成为“川菜伴侣”的典型代表。

在现场,中国烹饪大师邱克洪讲述了“浓酒肉打底,辣需酸甜救,香配跳跳俏”的配诀,以火锅为例,清冽干爽的白酒能缓解牛油火锅的灼热辛辣,酒液微麻与火锅香辣形成呼应,解腻提香效果显著。
四川轻化工大学博士王凝从分子层面揭示了川酒川菜融合的科学原理:花生配白酒,是因为花生中的吡嗪类化合物可增强白酒香气感知,延伸至川菜领域,富含蛋白质的食材与川酒乙醇发生风味互作,能让味觉体验更具层次。
场景创新让川酒川菜融合从产品延伸至消费全体验。卢中明提出“场景共建”理念,通过打造独特的餐酒搭配体验,将融合场景转化为实际消费;邱克洪建议开设“大师川菜川酒体验馆”,设置酒窖展示、现调饮品区,提供“一菜一酒”定制服务。
文化创新为川酒川菜融合注入灵魂。目前,郎酒、水井坊、泸州老窖等酒企已在尝试将品牌故事味觉化,推出多款文创菜品套餐:郎酒庄园的“红石遍野谷”“生在赤水河”等酿酒“密码”演变出飞鸿雪花牛和红花赤岩鲤;泸州老窖推出特色虹鳟鱼汤,让酒菜搭配既具风味质感,又富含文化内涵。

“川酒川菜融合是必然趋势,科学与文化是双轮驱动,多方协同是保障。”四川轻化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陈希勇指出,川酒川菜融合已是行业共识,未来需从产品适配走向产业共生,构建覆盖研发、生产、销售、文化传播的全链条生态体系。与会代表建议,后续应出台川酒川菜融合标准,包括搭配指南、品质规范等,加强产业协同监管。
产业协同将深化融合的广度与深度。企业代表提出,酒企可与餐饮端共建“菜品研发实验室”,定向开发适配白酒的川菜;川菜食材基地与川酒酿造产区实现联动,建立“食材-酒料”溯源体系,保障品质统一;院校应深化合作,将川菜川酒搭配纳入烹饪专业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行业从业者可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技术,推广川酒川菜搭配文化,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川酒川菜出海要强化文化融入,让“吃川菜、喝川酒”成为全球消费时尚与文化体验。

“当川菜的千般风味与川酒的万种风情交融,我们呈现给世界的将是一席流动的巴蜀盛宴。”陈希勇感慨。川酒与川菜正从“两张名片”走向“一桌盛宴”,从“味觉符号”升维为“文化IP”,这将是川酒在新消费浪潮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破局之“钥”。
- END -
来源丨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