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斜谷
集中,是白酒行业近十年来最为显著的发展特征。产能集中、品牌集中、消费集中、市场集中、人才集中……,“黄金十年”齐头并进、全面发展的盛世,早已被“集中”一词所替代。
作为中国白酒“第一增长极”的川酒亦是如此,逐步形成了“6+10+20”三级梯队的品牌格局。近年来,川酒板块集中的趋势仍在加剧。其中一个较为显著的特征,便是以“六朵金花”为代表的核心酒企,均在逐步把营销中心向市场前移,搬到西部中心、省会城市成都来。
有消息显示,在成都高新区新川创新科技园,宏伟的五粮液集团新经济中心项目已经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而在成都天府新区中央商务区,泸州老窖投资30亿元打造的创新发展中心建设正酣。目前,主塔楼T1已建至四层,副塔楼T2完成三层结构施工。
五粮液集团新经济中心和泸州老窖创新发展中心落地成都,预示着未来五粮液和泸州老窖的营销中心,甚至是整个企业总部,都将搬到省会城市成都来。这在川酒的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小的变化。
如果五粮液、泸州老窖落地成都,那么成都将集齐“六朵金花”,进一步巩固川酒中心、西部高地的核心地位。
近十年来,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郎酒、舍得酒业陆续搬进省会成都,加上总部本就在成都的水井坊,“六朵金花”聚首锦官城,携手共铸“成都防线”。
不仅仅是“六朵金花”加快了对成都市场的布局,川酒“6+1”的“1”川酒集团,和“十朵小金花”中的丰谷酒业、叙府酒业、文君酒业、古川酒业,以及“原酒大王”高洲酒业等,也把营销总部搬到了成都,进一步提升了成都的高地势能,强化了成都的权力中心地位。
川酒企业为什么重视成都,背后预示着川酒乃至整个白酒行业的哪些发展方向呢?
成都白酒市场规模约280亿元(按零售额计),占四川省白酒消费总额(500亿+)的约56%,是川内最大的白酒消费城市。作为全国白酒消费桥头堡,成都常住人口接近2200万,加上流动人口总数在3000万左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超级城市”、西部中心。
同时,成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5万元,成都人又有“好吃、好喝、好耍”的特性,高消费力支撑着市场持续扩容。这让川酒大佬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成都的市场地位。加快市场布局、加速份额争夺、抢占优势价位,以便在竞争中形成优势。
统计显示,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剑南春五大巨头合计占据成都白酒市场65%以上的份额,品牌集中趋势尤为显著。
其中,茅台在四川的总销售额在75亿左右,占15%;五粮液80亿+,占16%;泸州老窖约50亿左右,占10%。这些品牌一半以上的销量均是在成都市场实现的,加上剑南春、郎酒、舍得、水井坊和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叙府,成都白酒市场风起云涌、群雄逐鹿。
据观察,成都市场呈“倒金字塔”结构。其中,价格在2000元以上的超高端约85亿元,占比在30%左右,以茅台、经典五粮液为主,主要由商务礼品需求驱动;
价格在1000-2000元之间的高端市场约有60亿元,市场占比超过20%,以第八代五粮液、国窖1573、青花郎为主导,剑南春东方红、君品习酒等有部分销量。
其中,第八代五粮液和国窖1573分庭抗礼,一直在相互角力。
在100-800元的次高端及中高端市场,约有130亿元的市场容量,市场占比45%左右,而100-300元价格带规模超50亿,成为了成都白酒市场的动销主力。100元以下的大众酒约有30亿元的市场容量,占比在11%左右,但竞争依旧激烈,这里是顺品郎与玻汾的主战场。
香型方面,浓香型仍然是成都市场的第一品类,市场份额约150亿元,占比高达53.5%,仍居主导地位,但增速放缓。
酱香型的快速崛起,让浓香龙头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等品牌感受到了压迫感,110亿元左右的市场份额,市场占比已达40%左右,且年增速高达20%-30%(近两年有所放缓),逼近浓香份额。
清香型、兼香型、米香型等其他香型仍是非主流香型,总占比不足7%,但发展迅速、势头凶猛。尤其是以汾酒为代表,玻汾、青花系列在成都均很受欢迎,江津老白干、高庙高粱酒、崇州高粱酒等四川本土清香虽然品牌力还较弱,但在低端市场颇受欢迎。
成都是川酒的心脏,是浓香的中心,但随着大批“新成都人”落户、定居,这个城市的包容性也在逐步提升,推动了汾酒、洋河、古井、西凤、习酒、国台等一大批外来品牌涌入成都,这便是西部中心城市、白酒高地市场的“高地效应”。
川酒“六朵金花”、“十朵小金花”的决策机构、指挥中枢加速向成都集中,强化成都的市场地位,提升对以成都为代表的四川市场的掌控力。一方面是管理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则主要是应对以茅台、汾酒为代表的外来品牌的竞争。
此外,我们还需要看到的是成都的“高地向心力”和对外辐射能力。成都不仅是云贵川渝四省的中心,还是整个西部的中心,是东、中部地区企业西进的桥头堡。因此,川酒军团集体强化成都市场、筑牢“成都防线”势在必行。
事实上,由于市场、品牌、消费三大集中的加剧,又恰逢白酒行业的深度调整期,以M9为代表的白酒企业加快了全国化进程,不断在重要的节点性市场与区域本土品牌展开肉搏,形成了著名的“郑州会战”、“南京争夺”、“广州鏖战”等区域中心城市攻伐战役。
这或许将成为常态。强大的川酒军团都在集体构筑“成都防线”,其他区域品牌更要加强区域“联防”。商战本身就是一场看不见硝烟且你死我活的战争,经过40多年的市场化洗礼,白酒的成熟期到了。
- END -
来源于公众号-酒眼观酒,本文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