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郑茂瑜 阳菲菲 周显彬 张明海

“酒文化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酒文化与长江万年文明史、文化史相生相促。”9月9日,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长江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才武,参加四川日报全媒体联合五粮液举办的“大咖话川酒”第二季第二期活动。在圆桌论坛环节,他从文化历史角度分享了对“长江美酒河”的独到见解。

傅才武认为,酒与长江“相生相促”的羁绊关系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酿酒技术与稻作农业同步发展,共同构成长江文化基底。万余年前,长江流域的人们驯化稻谷时,酿酒技术就相伴而生;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已出现酿酒工具,标志酿酒技术成熟;距今6000年的良渚文化时期,粮食亩产达141公斤,足以支撑酿酒技术推广,可见稻作与酿酒是长江文明的“双生根基”。

二是长江酒文化深度参与中国人精神世界建构。他认为,中国人往往通过“立德、立言、立功”的入世功业实现人生价值,酒则是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酒以成礼、酒以欢乐、酒以忘忧”,与艺术、文化、诗性共同填补精神超越性的不足。

他提到,《康熙字典》中有160余个与酒、酿造相关的“酉”旁汉字,从文字层面印证了酒对中国人精神建构的深远影响。

“中国是白酒与米酒的原乡,这一地位既源于悠久的稻麦农耕文明,也与民族性格形成‘双螺旋’关系。”傅才武认为,不同河流形成不同酒文化,不同酒文化又影响着不同民族性格的形成。

对比来看,法国罗纳河谷的葡萄酒映射高卢民族的热情奔放,英国佩斯比河谷的白兰地体现英国人的深沉保守;而中国白酒则根植于“天人合一”的理念,承载着中华民族热爱自然、性格热烈的特质,在农耕文明积累中,以诗酒与酒神精神冲淡生活平庸,这种“酒的特点与民族性格相互塑造”的关系,是中国白酒区别于世界其他酒类的独特内核。

“一瓶长江水(五粮液)、一条长江美酒河,贯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心灵史、风俗史。”傅才武从文化研究视角进一步阐释五粮液的特殊象征意义——五粮液既是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集大成者,也是长江文化的具象载体。

在现场互动提问环节,傅才武回答了“如何让‘长江美酒河’概念走向世界”这一业内外高度关注的话题。他指出,打造国际传播IP需挖掘三大独特品牌价值——

首先,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白酒应突出“万年稻作驯化”的独特优势——从稻谷、高粱、小米的驯化,到河姆渡、良渚的酿酒遗存,这些都是中国独有的文化资源,需转化为可感知的传播形象。

其次,建构精神文化符号价值。中国酒文化深度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当前,中国白酒的国际接受度不足,核心原因是文化符号传递不足,需让国外受众理解“酒背后的中国精神与礼制文化”。

最后,注重市场竞争中的审美IP打造。“世界不缺美酒,缺的是‘以文化审美胜出的策略和智慧’。”傅才武认为世界知名美酒品牌之所以走红,并不是单靠产品,还靠审美,“长江美酒河的传播,也需跳出‘酒质好、获奖多’的单一维度,需要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民族性格与独特审美注入IP,打造独一无二的IP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