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舍得智慧说的第786篇原创文章
2025 我们一起携手攒劲,实力盛放
东京奥运会夺冠后,她说「我的时代到来了」。这句话,让很多人认识了陈梦,但伴随着庆祝声一起来到陈梦面前的,是铺天盖地的网络舆论。

在中国乒乓球队这个几乎不允许失败的体系里,陈梦的职业轨迹显得格外特别。

她不是横空出世的“天才少女”,也不是一跃而起的“新一姐”。
从进入国家队那年起,她用了整整14年,才抵达「巅峰」。这是一个现代体育罕见的“迟到的冠军”,也是一个把稳与韧写进血液的运动员。
“我并不认为这是卷,我只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好。”
在国乒队里,站在巅峰从来不是故事的终点。
巴黎奥运周期,中国女乒进入“史上最内卷”阶段,老将的稳定与年轻选手的冲击并存,竞争比任何时候都残酷。
对于已是奥运冠军得主的陈梦来说,最大的「敌人」,可能不是对手,而是自己的身体和心理。腰伤、膝伤反复困扰,训练质量难以保障,而外界的“质疑声”也从未间断。

2023年德班世乒赛,陈梦止步四强。巴黎奥运参赛资格的争夺战全面打响,她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
但她没有发声,也没有退缩。在“越卷越难赢”的环境中,陈梦展现出的是另一种“舍得智慧”——她舍掉喧哗与表达,选择专注与沉稳;舍掉短暂的掌声,守住长期的价值。在2024年釜山团体世乒赛决赛中,她顶住巨大压力,拿下关键一分,助力中国女队捧杯。
这个时代,需要舍得。
在一个崇尚速度、讲求“赢在起跑线”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看到那些慢下来、稳住心的人。陈梦的成功,是慢慢攒出来的。她舍弃了外界的催促与标签,选择把时间花在积蓄力量上。
她没有一夜成名的神话,也不是偶然的“运气王”。她走出了一条稀缺的人生路径:不靠锋芒取胜,而靠耐力积累;不靠姿态争先,而靠韧性守擂。
在《舍得智慧人物》第七季的访谈中,她分享了对乒乓球的独到理解,对身体极限的切身体会,面对压力与恐惧的真实反应,以及她对"胜利"概念的重新诠释。

“如果说我取得冠军,我去努力追随我的梦想,那错了的话,我觉得竞技体育是不是就不用去有冠亚军之分了呢?。”
在自己的人生赛场上,只要不愧于自己的付出,一切的舆论和压力都不过是成功的助燃剂。陈梦不想止步于东京,正因为还有对胜利的渴望,她选择铆足劲突破自己,最终再次踏进那个她曾经恐惧的奥运会赛场。
9岁,在省队时,面对眼前比自己有资格有实力的对手,陈梦第一次对输赢有了模糊的概念。站在那个可以通往国家队的场馆内,她挥动起自己的球拍,战胜一个又一个曾经败下阵的对手。
13岁,进国家队后,面对二队和一队的一板之隔,陈梦又一次对输赢有了清晰的概念。那时的张怡宁、王楠等人是她遥不可及的偶像。“你得努力上一队,你就可以跟他们一起训练了。”这是她对自己的期许。

27岁,在东京奥运会,她终于做到了“人球合一”。在这个年龄,已经有前辈获得过更多的高光,在众人的祝福声中离开了赛场。可是对陈梦来说,这只是个开始,年龄或许只是体能的枷锁,可这对于一个还有梦想,还能继续拼搏的人来说,并不是镣铐。
30岁,当她第二次站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陈梦的喜悦不再是难以抑制的激动,而是一种沉稳从容的满足——那是多年积蓄之后的水到渠成,是无数日夜默默“攒劲”后的厚积薄发。
卷,在她身上并不是贬义词,较劲亦然。那些看似“卷”的日子,其实是在默默“攒劲”。体育运动的真正动人之处,不止在于激情释放,更在于那些悄无声息的坚持和自我修复的勇气。
“舍”是自我要求,“得”是抵达彼岸。陈梦的故事,是舍得之道在人生中的动人注解。
对话时代先锋,见证攒劲人生。5月15日,距离《舍得智慧人物》第七季第二期——《“我的时代”不被定义:郎永淳对话陈梦》全网上线,仅剩2天!


买节目同款老酒,与大咖共饮舍得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