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文|知酒团队

图片
端午制曲,重阳下沙。对于酱香型白酒企业而言,端午节是一年生产新周期的开始,也正因如此,敬麦仪式之于茅台的重要性更显得重要,他不仅是开始一年制曲工作的发令枪,也是致敬茅台传统酿造技艺和工匠精神的仪式,更是无数茅台人表达物阜民丰美好愿望的传统节日。

6月10日,主题为“弘扬茅台文化 传承茅台技艺”的茅台甲辰年(2024)端午敬麦仪式在“茅酒之源”酿酒工业遗址广场举行。茅台人以一场礼乐交融的文化活动向天地致敬,向赤水河致敬,向赓续至今的茅台传统酿造工艺致敬。

茅台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万波、涂华彬出席活动。


在仪式中看到茅台的品质主义

上午9点整,随着司仪、制曲六车间主任范成伍宣布仪式开始,茅台甲辰年(2024)端午敬麦仪式在鼓乐声中正式拉开帷幕。

图片


茅台酒首席酿造师彭朝、任金素,首席勾兑师王刚,首席品评师彭璟上香敬天;茅台酒特级酿造师罗昌发、罗桂华、王真勇上香敬地;茅台酒特级品评师李世平,特级勾兑师陈良艳上香敬水。

在茅台酒的生产酿造过程中,天、地、水分别影响着温度、湿度、土壤环境、微生物环境、水质等因素。古人通过祭祀天地水来表达祝愿,而今天的茅台人以更科学的理解,沿袭多年以来保留下来的仪式,表达着对茅台“山水林土河微”生命共同体的敬畏与感恩。

图片

“一敬嘉麦,风调雨顺,云露既濡,四时安康。
二敬嘉麦,十里陇黄,人勤地丰,日新惟良。
三敬嘉麦,生生不息,天赐多福,永志不忘……”

声声敬麦颂文还原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风调雨顺、物阜民丰的朴素期盼,“文化赋能,内外和畅。贵诚尚质,敬洽义章”也充分还原了茅台一以贯之的品质主义和文化兴企的发展战略。

图片

端午节前后,毒虫活动达到高峰,当地人点燃柏树枝、艾草等植物,可以起到驱虫消毒的作用,同时也有安镇土地的美好寓意。在茅台酒酿酒工业遗产群——“荣和”烧房干曲仓旧址中,彭朝、任金素共同点燃柏香树枝、艾草进入曲仓行熏仓礼。

在敬麦活动中茅台人将取麦、润麦、熏仓等仪式保留,不仅是作为传承者对传统酿造技艺的坚守,更是作为大山深处的企业,表达对当地发展物阜民丰、企业生生不息的深沉情感寄托。


茅台致敬的是什么?

从2017年至今,茅台已经连续八年举行端午敬麦仪式,已经成为一张具有茅台特色、行业特色、中国特色的酒文化名片。

那么茅台端午敬麦仪式,致敬的究竟是什么?

图片

端午节前后,赤水河往往在一夜之间便可由清碧变成赤红,这是因为气温升高,降水增多,雨水裹挟着两岸的土壤流入赤水河,而这一明显的季候变化也成为两岸酿酒人开始制曲的信号,升高的气温和增多的雨水为制曲提供了绝佳的微生物环境,这也是茅台酒天人共酿的一大显现。

因此端午敬麦,首先致敬的是茅台人对天候的总结和自然的顺应,且留一分予青天,每一瓶茅台酒都是大自然与酿酒师共同完成的艺术品。

端午敬麦的第二个致敬,是致敬古人的智慧与无数今人持之以恒的探索。

在世界酿酒史上,中国古人创造性发明了酒曲酿酒。制曲也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直至今日,茅台依然有无数技术人员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区块的微生物分析当中。

端午敬麦的第三个致敬,是致敬茅台文化在中华文化复兴大时代下的成果。

今年端午,茅台端午敬麦仪式与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几乎携手共度了第八个生日,这是巧合,但也是文化兴企战略与文化兴国战略同频共进的必然。

2006年,茅台酒酿造工艺与端午时节同时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加巧合的是文化遗产日也是在2006年正式设立,直至2017年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举行。同为国家首批非遗名录的入选者,茅台与端午节自然也就承担起传承技艺和弘扬文化的重要责任。

“端午敬麦”不仅是茅台传承传统酿制技艺和工匠精神的体现,也是茅台保护文物、弘扬非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作为中国酒类龙头企业,茅台依然在工艺传承与文化弘扬方面不断探索,绽放出大国风采。图片


虽然有点晚,但还是谨祝大家端午安康
欢迎文末讨论/点赞/分享。

图片

  图片

部分图片或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欢迎新闻爆料,独家线索,核实采用即支付1000元。

电联知酒君:19302852428(同微信)

更多视频资讯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