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第五届“问酒”论坛在武汉酒博会上隆重开启。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在论坛上发表重要讲话。他说: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致力美酒的科普传播。问酒是中国酒业协会全力打造的大型科普IP。我们就是要通过持续不断地问酒,让酒科普、酒文化广为传播。
我们常说,酒是消费者熟悉的陌生人。问酒就是要将陌生变为熟悉。只有熟悉,消费者才会发自内心的喜欢。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欢,美酒产业才能得以发展。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灿烂文明。消费者获取美酒的酿造历史、文化、科技、品饮等知识,更多的源于我们业内的传播。
也就是说,消费者对于美酒知识的缺乏,是我们传播的不够好。消费者有许多误解,甚至错误的认知,同样,其根源也在于我们业内错误的宣传。
为什么会如此?我注意到,我们业内一些“专家”,或“资深从业者”时常发表一些错误的言论是其根源所在。
最近,我关注到,关于白酒的酒度、白酒的香型,有一些评论。这些评论有把消费者带偏的倾向。所以,今天我想借“问酒”论坛这个机会,针对白酒的酒度和白酒的香型做一个深入的解析。
我们先来说说酒度。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什么是酒度?从历史看酒度;从发展过程看酒度;从标准看酒度;从未来看酒度。

什么是酒度?
酒度是乙醇与水的体积比,也就是说在100毫升液体中,乙醇所占的体积比。50度白酒,就是乙醇占体积的50%。
水和乙醇是完全混溶的,不同的比例,也就是不同的酒度。有人把乙醇和水的混合液所形成的最小体积,说成是最佳酒度。
因为这个酒度,水分子和乙醇分子结合得最紧密。混合之后,不是两者相加的体积和(100毫升+100毫升小于200毫升),体积会缩小,以此推断这个酒度口感最为柔和。如果照此说法,国际上最接近水和乙醇混合液的一些烈酒,为什么没有选择这个酒度呢?显然,这个观点不成立。
中国白酒,不是简单的水和乙醇的混合。中国白酒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混合物。除了水和乙醇之外,还有超过几千种以上的化合物。其中有呈香、呈味的物质,还有活性物质。另外还有一些无机元素和金属离子,结构极其复杂。
通过长期贮存,其结构关系在不断的变化中。美酒优雅香气、醇和口感的形成与酒度、风味物质、活性物质、无机元素、金属离子之间都有着密切关系。探索其中的奥秘,我们一直没有停止,我们还在路上。
所以,以水和乙醇混合所形成的最小比例关系,去说酒质的优劣,标榜所谓最适宜的酒度,说这种话的人知其酒度,不知其所以度。
从历史看酒度
中国最早的蒸馏酒出现在西汉时期,以酒醪液蒸馏而得。酒度大约在20左右。随着蒸馏技术的发展到了宋、元时期,出现了酒醪液和糟入甑蒸馏技术,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固态蒸馏技术。酒度开始提升,出现了烧酒(也就是说可以点着,可以燃烧的酒),酒度到了50度以上。
但同时,醪液蒸馏技术始终与之并存,也就是传统的中国白酒液态蒸馏技术。我国两广地区的白酒至今依然传承着这样的液态蒸馏技术,20-23度的白酒依然很流行。
所以说,20度左右的白酒从西汉发明到现在一直都存在,50度以上的白酒从宋元到现在也一直有。
从发展过程看酒度
中国白酒的发展,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一直以追求更高酒度为目标。传统的固态法白酒如此,传统的液态白酒亦是如此。
随着技术的进步、市场的需要、政府的导向,当时轻工业部明确指导白酒产业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因此拉开了白酒降低酒度的序幕,相继出现了40多度、30多度的白酒。
从技术层面讲,酒度降低最大的问题有三个:一是风味变淡,不协调,甚至有水味;二是色泽变混;三是货架期品质不稳定。
长期以来围绕酒度降低,保持风味、保持清澈、保持质量稳定的技术研究从未停止,并不断取得突破。名优酒企的低酒精度产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喜欢,在市场上不断创造新的佳绩。
但是,也有一些低酒精度产品没有被消费者认可而淡出市场。
所以,以牺牲风味降低酒度是不可取的。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围绕降低酒度提升风味的科学研究从未停止。从原料、制曲、酿造、蒸馏、贮存、勾调、澄清等技术层面,研究成果不胜枚举。
随着降低酒度、提升风味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消费需求的变化,目前市场上超过70%为50度以下的白酒,超过40%为42度以下的白酒,形成了中国白酒的酒度多元化、产品多元化,从20多度到70度以上产品丰富多彩。

从标准看酒度
高度酒、低度酒的划分标准出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现在个别香型白酒产品标准中,以大于等于40为高度,小于40为低度。以理化指标为主要考核内容,设定指标差异。
从中国传统白酒视角来看,传统液体法一直保持的30多度、20多度的白酒,以此划分直接被冠以低度白酒,显然有失公允。在某个香型标准中确定一个酒度为界限,来区分高度和低度,有拍脑袋之嫌。
从国际烈酒看,并没有高度酒、低度酒划分的标准。
近期有一个传闻,说我说要修改标准,25度以上都是高度酒。这是一个片面的传闻。确切讲,中国白酒标准体系正在取消所谓高度酒和低度酒的划分。
从白酒顶层标准看:饮料酒分类标准、白酒工业术语标准,并没有高度酒、低度酒这样的概念。
从白酒香型标准看:目前11个国家标准中只有浓香型和芝麻香型还保留高度、低度的划分。其他9个香型标准中已经没有了高低酒度的划分。也就是说,没有了高度酒、低度酒的概念。全部以酒度范围作为标准规范,最低酒度18度,最高酒度72度。
酱香型35%voL -58%voL,清香型21%voL-69%voL,老白干香型20%voL-72%voL,米香型20%voL-68%voL,豉香型18%voL-60%voL,浓香型、凤香型、特香型、浓酱兼香型、芝麻香型、馥郁香型都是25%voL -68%voL。在理化指标上有相应的酒度和指标要求。
确切讲,不是25度以上都是高度酒。只要在标准酒度范围,没有什么高度酒和低度酒之分。
酿造什么样的酒度,是企业根据自身的产区、原料、工艺、贮存、勾调,以及一些特殊技术,根据市场需求、消费者需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但是,不能以牺牲风味为代价,否则经不起消费者的检验。换而言之,每个产区、每个香型、每个企业都有自己表达风味和品质最适宜的酒度,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遗憾的是,有些人妄加评论他家之酿,信口开河,随意贬低别人之度。以己之度,说别家之度,不专业,也不厚道。
每个消费者都有自己喜欢的一个度,喜欢自己的喜欢;同样,要尊重别人的喜欢,切忌乱扣帽子。笑话别人不懂,其实是自己不懂。
更不能以所谓专业身份横加批评,那不仅没有专业度,更没有风度。
从未来看酒度
高度、低度之分一定没有未来,并很快会取消。未来每家企业都应该有自己最适宜的酒度,可以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度,也可以是多个。但无论哪个度,都必须以风味表达最大化为基准。
从健康消费看,我们需要的不是酒精,我们需要的是风味。酒度是为保证风味而存在的,平衡酒度和风味的关系是永远的课题。
目前,正在研究新的技术,将高度酒中的乙醇拿出来降低酒度,非常值得期待。所以,更低的酒度、更高的风味,一定是我们的追求,也一定是产业发展的方向。
每个消费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场景,选择自己喜欢的那个酒度。我的酒度我做主,不要被所谓“专业人士”所忽悠。
更低的酒度、更好的风味,一定是中国白酒的未来。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产区、每一种工艺,都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最能表达其产品风格的酒度。可以是一个永远不变的酒度,也可以是多个酒度。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那个酒度,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仪式、不同的氛围,选择最适宜的酒度。坚持自己酒度,无可厚非。妄议别家的酒度,没有专业度,更没有风度。
接下来,说一说香型。同样,我想从历史看香型、从发展过程看香型、从未来看香型三方面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认识。欢迎大家讨论。

从历史看香型
中国白酒原本没有香型之分。五六十年代,我们的产品风格表达,是以名酒品牌为基准的。比如有汾型、茅型、泸型等。
随着我们对中国名酒工艺的总结,色谱分析技术取得突破,尤其以汾酒试点,茅台试点,泸州试点为代表的大量科研成果,为香型划分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国名酒在评比过程中如何分类型比较、如何更好地指导评优,香型划分应运而生。清香、浓香、酱香、米香在第三届评酒会,四大香型出现。
香型划分对于指导中国名酒的评比、经典工艺的总结、全产业学习名酒、提升品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发展过程看香型
四大香型的划分,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传统名酒的科学研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直到2019年,已经有11个香型取得了国家标准。
对于传统名酒的研究从分析化学上升到风味化学,从酿造机理上升到微生态协同,从工艺总结上升到工艺创新,从产品风格上升到贮存机理,先后有浓酱兼香、凤型、特型、豉香型、芝麻香型、老白干香型、馥郁香型被确立,历经四十多年。
这其中,有中国传统白酒经典工艺的总结,同时还有中国传统工艺融合创新的实践,比如芝麻香型和馥郁香型。
香型划分已经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白酒产品标准化体系、理化及感官标准体系。对于产业技术规范、工艺规范、技术进步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未来看香型
香型划分由于受到当时科研能力、分析技术、风味表达等多重影响,香型划分的科学体系不够完整。有的以香气大小而划分,有的以食品特征而划分,有的以产品名称而划分,有的以感官特点而划分。划分原则不统一,难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随着产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即便是同一香型,受到产区、原料、工艺、微生态、技术创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产品风味区别逐渐放大。
近些年来,中国白酒产业技术进步、科学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大量的研究聚焦微生物与风味,微生态体系与风味,感官感知与风味,化合物构成与风味等。同时传统经典工艺间融合也成为关注焦点。
产品风味个性化表达无疑成为重要方向,同一香型表达已经不能满足产业风味个性化表达的需求。
白酒是风味食品,每一个产品都应该呈现出独特的风味个性。这个个性如何表达?其实,我们面临两个选择,其一按照现有的香型划分表达产品风格。但其中,香型一样、风味不一样怎么表达?其二,发展新的香型。但是,新的香型如何定义,按照已有香型的哪一个规则来定义?显然陷入了困境。
白酒的本源就是各美其美、各表其美。一个产品风味个性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时间实践,才能形成其独特的风味。
香型划分的目的是什么,总结和创新酿造技艺,表达产品风味特点,比较产品品质,张扬个性品质。
近二十年来,我们通过中国白酒169计划、中国白酒3C计划的实施,以及大量的科研项目,逐步摸索出白酒产品风味个性化表达的方式,即: 品牌+个性风味特点。
这种方式,便于规范,不会自相矛盾,可以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符合中国白酒原本不同产区、不同原料、不同工艺所形成的产品风格多样化,同时也鼓励工艺融合创新,风味个性化彰显。
香型表达只是产品表达的一种方式。其实我们已经形成多维度产品表达体系,香型表达、产区表达、生态表达、地理标识表达、酒庄、酒坊表达、团体、企业标准等等。这些表达的核心要义不是同质化,而是风味极致化、个性化,亦是产品的价值体现。
我们一些名酒及地方名酒企业,通过多年的实践也证实了这种表达方式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洋河绵柔、古井烤麦、仰韶陶融、皇沟馥香、柳林酒海等都是品牌+个性风味的成功实践案例。
风味个性化,风味的丰富性,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葡萄酒表达的是风土个性,啤酒表达的是风味多样,千城千酒,千酒千味。这是白酒的本源,白酒的本真。
消费市场更是如此,随着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提升,个性化风味一定是酿造的方向。

有人说香型要消灭
答案是,绝不可能。
中国白酒的香型都是对中国传统名酒的科学总结,每一种香型都有一个和多个名酒的支撑。香型划分固然有不完善之处,但已经形成了专业认知和国家标准,同时也形成了消费认知。
品牌+风味表达,一定是未来吗?
答案:一定是未来。
让每一种酿造都有自己独特的身份标识,让每一种酿造不断追求品质极致,以及品牌与风味个性的高度统一,便于消费者辨识,便于品牌的传播,便于和文化个性化高度契合,便于建立起自身的标准化体系。
有人不接受品牌+风味表达,坚持现在的香型,当然,无可厚非。我们尊重每一个企业的选择,持续酿好酒,不断提升品质,向名酒学习,超越自我。
但是,不能因为你坚持你的香型,你就反对品牌+风味的个性化表达。说自己好再大声也无可厚非,那是自信、那是底气。说别人不好再小声也不可取,那是没有专业度,更没有风度。
坚决反对制造概念
风味个性化切忌不能是概念,如果是概念就是对消费者的欺诈。风味个性化要构建起从原料到酿造、从贮存到勾调、从理化到感官的全流程个性化,并不断强化其风味个性,让消费者容易辨识,才能喜欢,才有未来。你欺骗消费者有多狠,消费者离你有多远。
所以说,香型表达、品牌+风味个性化表达,会长期并存。
香型表达和风味个性化表达并不矛盾,香型表达是基础,风味个性表达的是个性。不要人为制造对立,不要当产业各美其美的破坏者,也不能当产业美美与共的破坏者。
香型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每一种酿造都值得尊重,每一种香型都有自身的特点。但香型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有的香型发展不好,甚至消费者都不怎么了解这个香型;有的香型之所以名气大,是因为其名酒代表、品质提升、品牌提升、影响力提升,为整个香型带来了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也不能因为如此,这个香型就成了高贵香型,也不能说你是这个香型,你就高人一等。香型之间无贵贱(但市场表现有起伏,在不同时期消费认知有差异),香型之内有高低。所有的香型,其中都有品质差异,都有优劣之分、档次高低之别。香型表达的是风味特点,不是产品价值。产品价值内涵极其丰富,自居高贵,贬低别人,那是既不懂香型,又不懂尊重。
问酒,我们就要敢问敢答;问酒,我们就要辨明是非。
产业利益是最大的利益,维护共同,方能彰显自我。
恶性竞争没有赢家,共同守护才有未来。
毁他家之誉,就是毁自家之名。
各美其美,各表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这是产业永远的信条。
以问明道,以心承新。
中国酒业的崇高使命,在于诚心服务消费者,让消费者购得放心、品得安心、喝得欢心、饮得舒心。
以问明道,以心启新,
中国酒业协会的崇高责任,在于传播正确的酒科普、正确的酒文化,以敬畏之心对待消费者。
问酒路上任重道远,让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