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夏天,年轻人和科技界目光汇聚的地方是上海。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下简称WAIC 2025)和Bilibili World 2025(以下简称BW 2025),这两个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展会,在梅雨的魔都相遇。前后相差不过15天,给上海带来了完全不同的城市画风。
无论是金发碧眼、cos、二次元满天飞,还是二进制、机器人、科技党的演武场,都丝毫不减青年人的热情。
细究这两场大会背后,我们看到了几乎全部热门行业对于年轻人和AI双风口的看重和狂热,也看到了城市对于大型展会以及跨界合作的包容度。
但很可惜,白酒缺席了。
为何白酒行业的目光落不到他们身上,是真的面对年轻人风口和AI风口,白酒无所适从?
BW,年轻人的BEST WAY
从这次BW展会来看,在体量、规模、资方链接度等方面已经创造了许多个第一。
官方数据披露,BW2025占地面积已经达到了24万平方米,共有167家展商和700余个特色展位,线下参与总人数超过40万,购票预约总人数近90万,大概有超过3W名Coser(NPC)参与现场互动,并且伴随着同步开启的BML(Bilibili MacroLink),共计吸引了20+国家和地区的二次元同好共聚上海。
这一串数字或许没有概念,我们可以拿成都春季糖酒会作为横向对比。
整体来看,BW展会总面积<成都春糖,参展商数量<成都春糖,但线下参与人数,现场互动人数却远超成都春糖。要知道,B站大型线下嘉年华活动从2017年才开始举行,而全国糖酒会已经有一百多届的历史。
虽然两个展会一个是to C一个是to B,但就当下的商业大环境,产品本身的造价和市场利润空间已经十分透明,产品的附加价值和增值服务就要远大于传统商业一比一的叫卖,在这一点上,BW所代表的二次元文化经济,相比于传统的白酒有着太大的优势。
如果忽略掉产品本身的形态,单从商品交换的角度上来看,白酒有着“历史+文化”的双重厚度,按理说应该是会有着极大发展空间的,但白酒展会亦或是白酒活动,无一例外的是在按照“卖货”逻辑进行,把产品的“高大上”摆在首位。
BW则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子,作为全国范围内最主要的年轻人聚集地和泛二次元动漫文化的集中地,B站从本质上就是建立在年轻人的信任基础之上的,所以他们更加贴近和接近于Z世代的消费逻辑,即“体验>理智,兴趣>钱包”。
就目前的消费场域上来看,年轻消费群的IP消费已经成为了白酒行业的重点突破对象。从展会IP(窖主节、汾酒市集、潮饮季)到产品IP(博物馆联名)再到风格IP(特调、低度),白酒行业一直在努力朝着年轻靠近。
但付出多年,依旧难见回报,深究起来,是没把“消费对话”弄明白。
在消费者注意力高度碎片化、圈层化的时代,品牌需要主动进入目标客群的“文化主场”,对于年轻消费者而言,他们的文化主场是“同类”,即“你懂我的好,你就好”,而传统白酒的消费对话是“我很好,我希望你知道”,只有单向输出没有双相联动。
如果解剖BW展会的内核,可以看到BW经济的内核就是IP经济。通过优质内容孕育出强势IP,再吸引粉丝不断为之消费。
举个例子,周大福×《黑神话:悟空》联名系列BW上首秀火爆,自今年一月以来,该联名系列零售额已突破1.5亿元。不仅吸引大量传统珠宝消费相对低频的男性客群关注,同时,这些具有高黏性、高付费意愿的垂直圈层消费者,对于实际的C端消费,也贡献出极大增量。
这源于2024年发售的国产首款3A大作黑神话悟空,它以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西游记》作为文化背板,通过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动画制作,将本身魂类游戏的外衣搭上中式美学的内核,超过7成以上的消费者被“文化”吸引,促成了二次消费和人际推广。
正是因为看中了黑神话悟空的文化内核,作为传统珠宝品牌的周大福,便以此为契机,携黑神话悟空、治愈系漫画《吉伊卡哇Chiikawa》、潮牌CLOT、人气角色奶龙等多元联名IP“初出二次元庐”,虽然从结合情况上看稍显粗糙,但却在抖音、朋友圈、小红书、微博等地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极大的拉近了和年轻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可以看到,IP化的传播效果确实大于产品广告。BW作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漫展,从去年开始,就持续深化IP的“B+C”双轮驱动,这也成为传统品牌突破年轻消费者的BEST WAY。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白酒的缺席,是否会丧失掉第一波接触年轻消费者的先机?
WAIC传递出全新的AI信号
纵观这次WAIC2025,其实是一个从“底层认知”走到“技术落地”的全过程,这也十分契合今年的主题“AI落地”。
当然,太过专业的话题我们不在这里进行讨论,但必须要明确的是,从整体框架上来看,2025年的AI整体技术已经朝着实用化高速进化。
而AI重点服务的三个领域,数据平台、企业应用以及物理延伸,都在今年的WAIC上成功吸引了极大的关注。虽然在这三个领域也看不到白酒行业的参与,却隐隐折射出对于白酒传统行业的极大冲击。
在数据平台方面,各个企业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比如腾讯云则是重点围绕混元大模型展开,其开发的平台端口已经可以进行金融分析、视频剪辑、AI生成、媒体内容生成的基础服务,涵盖的领域已经包括金融、传媒、零售、教育等可以被数据量化所代替的行业。
京东科技则更多是把AI技术放到了供应链上,包括前端产品质检生产,中端库存调运,末端京东云机器人直播带货的等等。
阿里云钉钉则以办公智能体为突破口,以通义千问大模型和钉钉办公作为模本,赋予AI技术思维,通过技术请求,围绕具体数据,操作流程,多项目文档等基础资料,生成项目推进表、会议纪要、汇总日报,并且提供批阅、修饰、教学等多元功能。
在企业应用方面,月之暗面支持调用模块组合生成内容、分析数据、生成可执行脚本,在现场演示“ AI 商务写作 + 智能表格分析”一体化流程,体现 AI 在职场工具化方向的演进。
快手可灵展示文生视频平台,用户输入产品卖点或文案,即可生成配图、配音、镜头脚本的短视频模板,广泛用于电商商家日常内容生产,显著提升内容投放效率。
等一下,说到这里是不是脑子已经开始糊了。那我们把这些东西统一到一起看,并总结出一个基本规律,就是“功能包装”。
以往的AI还仅仅停留在一个数据模型,就好比是之前一说AI大家脱口而出的就是大数据库,大数据库除了能提供搜索功能还能如何呢?当时的我们并不知道。
而今年的WAIC,给出了答案——“产品化”。
当下的AI风口已经发生了彻底转变,不再是以前的通用平台叙事,而是在运营商的发展下,逐渐把AI做成产品,包装成具有垂类能力的载体。
如果把这样的产品全面纳入到酒业,不难预想,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内,生产链上的人工将会被智能机器替代,品宣部将会只留下领导和AI操作员,文案、视频、品牌LOGO、宣传话术乃至链接生产和销售的会议和业务,都能被AI全接管。
虽然这样会少很多人情味,但是“零失误”和“零滞后”,将会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容错率。
当前,中国酒业的AI基础重点是围绕生产技术展开,白酒头部几乎都有设计,从生产流水线到智能机械臂上甑,从智能监管系统到智能库存,但归根结底来看,AI对于中国酒业来说,还只是一个工具。
而现在,AI技术已然成为了内核,决定了系统运作方式,不是哪家酒企用AI技术了,而是哪家酒企开始AI化了,谁能用AI技术重构成本流程,谁就能占据效率与认知的双重高地。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未来,AI不再是加分项,而是基本盘。
在以占据科技先机的汽车、机器人、无人机等领域,AI已经开始普遍。技术延伸的速度远超于酒业复苏的速度,或许在酒业还未完全缓和高库存带来的市场失活之前,AI带来的技术风暴就将继续席卷。
彼时的酒业,又将如何应对?
缺席,不能缺“心眼”
这两场盛会,也许对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济来说,并算不上是多大的场面,但却和酒业息息相关。
当下的酒业缺乏想象力,我们无法想象某一天当中国白酒也成为BW里一个人满为患的产业,收到无数年轻消费者追捧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也无法想象当某一家酒企通过AI技术彻底重构了经销体系、营销逻辑和宣传风格之后,带来有针对性的营收增长;我们更无法想象,当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白酒出海,链接国外经济体时,收到海外定向群体的强烈追捧之时其他品牌的眼红反应。
也许这些话题都很远,即便说近一些,当2025年行进尾声,海南岛封关之后,中国白酒又是否能够抓住这个对外自贸的新风口,用传统产品抑或是新产品,打通南亚、东南亚、澳洲市场,我们也不得而知。
毕竟现在的中国酒业,还在忙活自己眼里和手里的那点事。
缺席不可怕,重点是不能“缺心眼”。
这可不是一句批判和骂人的话。心不仅仅是向上游的心,更是时刻进取、思谋思变的心;眼也不仅仅是当下目光所及的发展与困境,更应该是面对科技进步和市场重构,实现敏锐的发展动向取舍。
这是一个值得酒业全员反思的问题。
当下的时,代已经不能允许酒业出现王阳明一样的“龙场悟道”,能做的就是在反思和试错中不断调整发展方向,才不至于被局限在“政务+商务”的圈子里,走不出新时代自己的路子。
希望下一次,中国酒业不会缺席。
- END -
来源于公众号-马斐九频道,本文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