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福”是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祈求和表现形式,“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福文化是人们一切美好的过去、现实、愿景和想法,也是人生追求的理想目标。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福、追求福的民族。福文化伴随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变迁与发展,已然融入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中国民间自古就有崇福、祈福的传统,对福文化有着高度的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大到省郡、州府的命名,小到木雕、漆器、瓷画、年画、剪纸等图案的雕绘制作,尤其在福建,八闽大地几乎无处不见福文化丰富多彩的元素在流淌。近年来,福建省为深入挖掘弘扬福酒文化、擦亮“中国东南白酒名城”品牌名片,大力实施“福酒”振兴战略。今年12月29日-31日,由中国酒业协会主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在福州的举办,相信将为福建酒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档助力。


地名中的“福”文化
唐开元十三年(725),闽州都督府改称福州都督府,此为福州名称出现之始。据说因州西北有福山,遂改名为“福州”,此后民间俗语说:“福州福州,有福之州。”福建古称“闽”,至唐代改建安郡为建州,之后设立福州、泉州、漳州、汀州等州郡。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取福州与建州的首字设立福建经略使,这是历史上首见“福建”之称,八闽大地因此也进入一个多福的岁月。除了福建、福州之外,诸如福清、福安、福鼎、福宁、福唐、永福(今永泰)等古今府县地名,乃至福山、福林、福庐山、福源溪等数以千百计与福字有关的地名,都是“福”字当头,其中无不隐现着福文化的绚丽身影。也因为如此,民间俗语有了“福地福人居”这句话。无论是有福之省,或是有福之州,时至今日,广大人民在这块福地上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福文化的魅力也在“福地福人居”这句话中得到最好的回应。


民俗中的“福”文化
福建民间传统艺术领域也出现许多与之密切相关的艺术元素。人们通过各种表现形式,将广大民间热烈追崇的福文化,淋漓尽致地显现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方面,尤以明清近代各类木雕、石雕、漆艺、年画、剪纸等领域展现的各种祈福题材图案最为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比如传统福文化的“标志性招牌”——福禄寿。民间俗语说:“人间福禄寿,天上三吉星。”古人认为,三星殿里供奉的福、禄、寿三个神像,分别主宰着人间的幸福、富贵和长寿,因此福禄寿三神深受芸芸众生的崇拜。离开香烟缭绕的三星殿,人们还将福禄寿三神雕刻于家居建筑物和屏风等处,作为吉祥物与之朝夕相伴。许多民间还借蝙蝠的“蝠”与“福”谐音,借喻入画,以寓幸福。作为民间传统福文化的“标志性招牌”之一,旧时“天官赐福”的雕刻图案在民间也处处可见。古人认为天官能够赐福人间,因此对之崇祀有加。


闽酒中的“福”文化
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之一,几乎渗透到政治、教育、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在社会发展中也拥有着独特的地位。因此,古老的福文化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现代社会的福文化包含了知福、惜福、积福、修福、造福、享福等内涵。为推动闽酒高质量发展,福建将福文化与酒文化相结合,“福酒”公共品牌应运而生。文化的繁荣、历史的传承、独特的区位、得天独厚的酿酒环境、精湛的酿酒技艺、良好的市场品牌,支撑起闽酒的迅猛发展和长盛不衰。美酒给人以美的享受,酒文化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而闽酒的发展史,也正是福建人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史,闽酒见证着福建人的坚韧与智慧,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目前,福建酒类生产型企业有150余家,其中,红曲酒企业约占40%,白酒企业约占60%,培育出福矛窖酒、东平老窖、惠泽龙、屏湖红、福建老酒等知名品牌。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福建酒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举措,极大地助推了酒业的发展。

福山秀丽,福水养人。酒香八闽,曲韵天成。集品牌展示、产品体验、信息传播与商务交流功能于一体的酒类品牌展,是酒业开拓市场和巩固品牌的重要渠道。近年来,随着自身的不懈努力以及外力的共同助推,福建酒业蓬勃发展,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今年,第十八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落子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将助力于“福酒”公共品牌的宣传推广,把福酒生态资源优势、福文化优势、品质优势转化成品牌优势,聚焦发力,实现福酒的高质量发展、高品质发展、高品格发展,让福建酒业实实在在成为全国人民美酒美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 / 叶青鸾  

美编 / 艾浩

责编 / 蒿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