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图片

南广河,万里长江第一支流,古称符黑水、符江。发源于云南省威信县,流经四川省筠连县、珙县、高县,自叙州区南广镇汇入长江,全长约350千米。自古以来,南广河就是秦“五尺道”、汉“南夷道”上水陆的重要连结线,承载着自秦汉以来一直到清代的“叙滇官道”和民国“叙昆大道”交通要道的作用。

乌蒙西下三千里,南广河岸四景幽。高县,文明远古,人文荟萃。名贤汇集,英才辈出。革命老区,红色高县。更有丹心捐躯志,硕勋琼崖洒热血;骁将锡龙生虎威,翰笙文章育后人。

高县,最早的行政区划乃是西汉时之南广县。其主要政治意义:汉武帝为了征服今云南、贵州境内的西南夷。以河名作为县名——南广县建置,历史久远,从西汉至唐初,建羁縻高州。而高县地处北纬28度,注定高县位于独特而神奇的生态环境“黄金微生物圈”,决定其是酿酒最佳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弱酸性黄黏土。由此优越的自然条件,高县的先民早就走上酿酒之路。僰民造酒,以粮生醪,传为美谈。1981年,四川大学考古队在高县南广河流域考古发现,发掘岀古人类生产、生活用具用品石斧、砂陶器和众多饮酒、储酒坛罐,足可证明南广河两岸古人酿酒的历史之悠久和酒文化的深厚。有诗云:“高洲得道千秋业,南广水蕴一金盆。”正是,万里长江蕴五粮,南广河畔酿玉液。人杰地灵佳酿出,高洲美酒享威名。

 

太平故事

图片

太平天国在南广河畔也有一段与酒相连的动人故事。高县境内闻名的石门关,乃是南方古丝绸之路“五尺道”的咽喉地。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十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数万大军,由云南兵分五路突袭川南,克筠连入高县,遭到清军总翼长、布政使司刘嶽众兵阻击。太平军受挫退守南广河畔的石门关。是夜,杨氏大曲烧坊等地方商绅派人送去酒肉,犒劳太平军,成为历史佳话。之后,士气大振,连克数地。谁也想不到,当年太平军安营扎寨的腾龙山下竟是120年后收入杨氏大曲烧坊的“原酒大王”之高洲酒业。有石刻诗为证:“一剪荆榛平,再造干戈后。还从赤松游,放歌时纵酒。”

正是:借乌蒙三千里金山银水,集杨氏两百年秘籍宝藏。煮壶中日月,酿樽内乾坤。取龙涎井水,仪天国春秋。

 

好酒高洲

图片

有诗云:“ 黄帝座下龙,思饮南广水,降临高洲地,身化腾龙山,涎滴成金潭。”

广水清清,符水甜甜。水好酒也好,水妙酒也妙。百里长河,注定水色生香。

水乃酒之魂。高洲酒渊源深厚,其水源初始于南广河岸上的两大古井:一、开井湾古井;二、龙涎古井。

据清《庆符县志》“风俗篇”记载:“在北来复渡山巔上,有磐石焉,形如复釜,井居其内,其水甘美异常,四时不竭。民取之酿酒,酒酣而醉,回味长久矣。”清乾隆五年,杨氏族人取水创办了杨氏大曲烧坊。后数代传承,改为有百年老窖的福川酒厂。1986年并入高洲酒厂,位列公司第三车间。

“腾龙山下龙涎井,三天三夜醉不醒。”高洲酒业的酿酒水源来自南广河畔的老古井。而龙涎井地处腾龙山脉西端濒临南广河的岩洞下。井水自井腰部须家河岩层中流岀。水质优良,清冽甘甜。为明代古井,距今有五百多年历史,为高洲主要水源。

世中灵为何物?以水柔为名。古人云:有水则灵,上善若水。为天地所孕育,兼得自然之精华。然酒之底蕴,则以水为上,符黑水著也。

生命之源,水知道。“良马自塞外,好酒出深山。”南广河滋润酒中豪杰,腾龙山孕育玉液琼浆。

图片

灵泉之地,育万物皆源。南广河,万里长江第一支流。在高县趱滩入境,贯穿全县流经嘉乐、宋江、云山、怀远、腾龙、文江、曲州、苽芦……等16个乡镇,经南广镇汇入长江。集雨面积4800多平方公里,灌溉两岸千万农田。肥沃土地为高洲打造红粱、大米、糯米、玉米、小麦基地,尽享南广河的滋润。而勤劳的高洲人,正萃取五粮之精华,玉液之甘露,浓香之袭人。

       有诗赞:“以生命源泉之水,以五粮天物之华英,以天人之灵气,以自然之灵性,煮出“水的形象,火的性格”;酿出“物的华韵,人的精神。”

正是:南广之水,酒之水,琼浆之液。煮高洲原酒香四海,酿金潭玉液醉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