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经信提案〔2023〕9号
张富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我省工业文化项目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建议》(第0849号提案)收悉,我厅高度重视,经商文化和旅游厅等相关部门,现答复如下:
一、已开展工作情况
(一)大力弘扬工业文化。我厅牵头文化、财政、教育等8部门印发实施《四川省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继承发扬“三线精神”、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文化赋能四川制造等重点任务。提出打造出具有浓郁“工业风、文化范、四川味”的5大工业文化品牌,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工业(企业)博物馆5家,争创国家工业遗产10家,评选川渝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20家,创建主题鲜明、特色明显的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0家,打造体验式、互动性的工业研学基地10家。建立完善推进工业文化工作沟通交流机制,经信、财政、文化、旅游、教育等部门(单位)密切协调配合,定期研究讨论并部署相关工作任务、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共同参与工业文化工作,并督促各市(州)明确工作文化牵头部门及牵头科(室)、充实工作力量。
(二)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我厅研究制定《四川省工业遗产管理办法》,推动工业遗产保护规范化法制化,积极申报国家工业遗产,开展四批省级工业遗产评审。截至目前,获评国家级工业遗产19处,数量居全国第一,评选27处省级工业遗产,摸底收集全省工业遗产资源状况,梳理形成全省工业遗产资源目录90处。
(三)推进“工业+旅游”融合发展。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意见》(川委发〔2019〕11号),明确要求利用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工业展示区、工业遗产等开展工业旅游,推动文旅与工业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厅与经济和信息化厅联合印发了《四川省工业旅游发展规划(2021-2025)》,充分发挥工业旅游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工业+旅游”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截至目前,培育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3处,评选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7处。
(四)推动“文化赋能”四川制造。充分发挥四川文化资源富集优势,推动建设四川中国白酒博物馆、四川南充丝绸原点博物馆、梓潼两弹城核工业博物馆等一批国家级、省级行业博物馆,展示川酒、川盐、丝绸、核工业等文化历史、独特技艺、品牌内涵和创新发展历程。积极引导企业在产品研发、创意设计、品牌打造、工业研学等方面充分汲取优秀中华文化养分,进一步丰富“四川制造”文化元素,不断提升“四川制造”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赋能增强“四川制造”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积极指导创作一批文化艺术作品,有效提升了老工业文化园区影响力,如“两弹一星”题材话剧《那里有167栋红房子》《国魂》,三线建设题材话剧《记忆密码》等。2022年,川渝经信和宣传部门首次联动开展建立川渝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工作,认定“中国核动力九〇九基地”“重庆工业博物馆”等20个项目为首届川渝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
(五)加强工业文化宣传力度。统筹运用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等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四川工业文化。先后开展“努力擦亮工业文明遗珠”专题宣传,制作首部工业遗产读物《品读四川工业遗产》,举办“弘扬工匠精神、点亮工业‘蜀’光”活动,吸引了社会各界和多元资本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聘请中国作协副主席阿来作为四川工业遗产推荐官,摄制“老工业,新‘蜀’光”四川工业遗产宣传片,以阿来主席的视角,在2022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上推介四川工业遗产,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启动“天府天工·四川工业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出了一批反映时代、讴歌英雄、传递正能量的优秀作品,并举办获奖作品展,集中反映了工业振兴、大国崛起、砥砺前行的奉献精神和坚韧意志。全省上下形成“文化赋能”广泛共识,“工业+文化”“工业+研学”“工业+旅游”融合发展,深度融入全省经济大版图、旅游大环线和都市新格局。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大力促进工业+文化融合发展。积极落实推动《四川省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四川省工业旅游发展规划2021-2025)》,坚持以文塑工,以工促文,促进工业+文化发展。持续开展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认定,加快推动工业类行业博物馆建设,充分发挥工业旅游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重要作用,规范工业文化项目管理,丰富旅游产品供给。鼓励、引导各省直院团、各地市州院团深入挖掘工业地区特色文化题材,创作出更多现实题材艺术作品,推动老工业地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在研学旅行工作中更加重视保护和挖掘工业文化资源,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工业研学旅行。文化和旅游厅计划今年在内江市依托川威钢铁工业研学旅行实践营地举行全省研学旅行现场推进活动,示范和推动全省研学旅行发展。
二是推动工业遗产保护活化利用。落实《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促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规范化,加强对四川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做好定期检查和评估工作。推动工业遗产所有权人在开发利用工业遗产的过程中,加强工业文化宣传,充分展示遗产历史文化和传承。继续做好国家级和省级工业遗产认定工作,引导社会各类资源投向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领域,大力培育工业遗产利用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工业遗产与城市有机更新相结合,与企业转型发展相结合。积极推动和参与工业文化调研交流活动,丰富保护利用工作举措,提高保护利用水平,加强相关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相关机构依托工业文化遗产资源等设立博物馆,支持依托重大科技工程等设立专题博物馆(纪念馆),探索工业类博物馆建立联合认证、共建共管机制,指导推动更多符和条件的机构完成博物馆登记备案。
三是推动实施工业文化项目。依托城市群框架,推动建设“一区、一带、两走廊”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利用总体布局。坚持经济流向、文化流向、国内外开发流向相结合,突出三线建设自身特色、历史贡献、社会知名度,推动全省三线建设遗产的资源集聚、线路优化,品牌整合的规模效益。打造攀枝花-三线建设“龙头”,绵阳、乐山-“核工业基地”,广安-中国三线精神“发源地”等几大品牌,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一宣传推广。把握国家推进乡村振兴重大机遇,充分利用保存较为完好的山区三线建设厂区,打造特色工业旅游小镇,形成一批精品乡村三线旅游项目。
四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将促进工业文化发展纳入文化强省和制造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推动四川工业文化繁荣发展的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工作合力,统筹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各项工作。充分发挥省级财政资金、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作用,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积极支持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工业文化建设、“文化赋能”等重大项目建设。落实支持工业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财税扶持政策,鼓励各地创新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对工业文化相关工作支持力度。鼓励各地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工业旅游、工业研学、产融合作、博物馆建设、工业遗产和老旧厂房保护利用等市场主体发展。
感谢您对我省工业文化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联系人:王钦 ;联系电话:19102800260)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2023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