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巨变下的众生相,经销商、消费者、政府心照不宣。



图片

编者按:目前国家层面正在进行十四五总结与十五五规划制定,酒业的十四五也是波澜壮阔,多数实现了更大突破,变革、竞争、创新、科研、突破成为行业主旋律。XN知酒计划用多篇文章系统总结中国酒业十四五的突出成就,为十五五规划承上启下。

在《酒企强者更强,大单品成业绩底盘|白酒十四五①》中,知酒君复盘了,“十四五”期间酒企和及其产品的市场表现,本文继续分析酒业的两大主体——经销商和消费者,以及宏观政策。


厂商:从未如此迫切的“共同体”


“十四五”开始就遇到了新冠疫情,各种“封城”“三停”“非必要不外出”导致商务活动、餐饮活动暂停,波及白酒销售、流通受阻,厂商关系一度恶化;后疫情时代,消费疲软、渠道压货、价格倒挂、动销难也导致部分厂商反目成仇。

2020年底,上市公司经销商数量约4.8万家,到2024年底增加至5.4万家。当然这并非所有酒企的经销商数量都在增长,有很多是前两年增长,后两年下降;负增长的是那些陷入经营困难的企业,经销商被动或主动接触与酒企的合作。
经过几年的调整,产业变革进入深水区,酒企越来越意识到经销商的重要性,大部分酒企都喊出了“厂商命运共同体”的口号,亲商、爱商、扶商、安商等说法层出不穷,承诺不压货、不欠费用、不搞阴阳合同,甚至和经销商一起研究消费者、研究市场、开拓市场等等。

图片


“十四五”期间,经销商阵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平台电商份额进一步扩大、酒企直销份额扩大、即时零售模式兴起、从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等都在分化经销商队伍,主动转型的经销商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故步自封的经销商则面临被淘汰的局面。近两年陷入困境的经销商并不罕见,关停并转的烟酒店、终端店就更多。

图片

厂商关系从根本上讲很像夫妻关系,双方奔着过好日子的目标,各种问题都迎刃而解,否则就最终走向分手。酒仙集团董事长郝鸿峰不止一次公开表示“当下是专业卖酒人最好的时代”。

在上一轮调整的时候,特别是那几年酒类行业比较困难的时候,厂商关系是比较融洽的——兄弟般的友谊;当行情开始好的时候这种关系就被打破了,特别是2020-2022年酱酒很火时候,厂商关系从兄弟般的关系变成了一种非常尴尬的关系,当时各个酒厂价格飞涨,市场也鱼龙混杂,卖酒的比买酒的还多。


消费:“三理性”下的消费品质升级


从疫情解封开始,所谓的“报复性”消费并没有到来,反而整个大环境陷入了一种“消费低迷”的状态,存款利率一降再降,但是居民存款储蓄量却一涨再涨,已经高达162万亿了,远高于GDP总量。

经济失去了以往的活力、充满不确定性,导致老百姓为未来储蓄,不敢消费、不愿消费、不主动消费。中国酒业协会认为,当前酒类消费进入“三理性”时代:态度理性(喝不喝酒)、价格理性(喝什么价位的酒)和选择理性(喝什么品牌的酒)。

当前还有一个种观点认为酒业存在消费降级现。“酒仙超级店”开业的时候,就有不少人发表过类似的评论,但是郝鸿峰不以为然,他表示消费者的钱越来越难挣,因此花每一分钱也会变得更加理性,只有超级产品、超级价格、超级服务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

消费者对酒类品质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虽然目前花在喝酒上的钱少了、频次少了,但是对喝好酒、健康饮酒的追求是没有变化的,所以飞天茅台、茅台1935、普五、国窖1573等名酒价格回落以后,真实的开瓶率却显著提高。从消费初衷上看,谁都希望价格下降、品质上升,当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性价、质价会有一个动态平衡。

“十四五”期间消费者的最大变化就是代际转换加速,进而影响酒业生产。一般认为,年轻人不爱喝白酒,老年人饮酒量会下降,30-55岁是白酒饮用的高峰年龄段。

图片

2021年初,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8.7%;而到2024年底,60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3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2.03%。这些人生长于物资匮乏年代,对白酒甚是喜爱,而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少喝、不喝白酒了,支撑白酒消费一二十年主力人群“喝不动”了。(详见:《人口严重老龄化,西南乡镇仍有白酒商机?|记者观春节》)

而2.2亿80后已经成为酒水的主力消费人群,2.1亿90后也在逐步成长为酒水消费主力,未来的00后也高达1.6亿人也在逐渐成长。成长于新时代的年轻人,对白酒不喜欢,尤其抵触高度白酒的辛辣、刺激口感以及白酒文化,更偏好啤酒、果酒、配制酒之类的低度潮饮。

如何让年轻人喝白酒成为当务之急,如何从产品、品牌、文化多维度的贴近年轻人,如何满足各种微醺、悦己消费主张,都需要酒企进一步思考和实践。


政策:各方博弈下的白酒产业

2019年11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白酒生产线”从“限制类”条目中删除,解除了困扰行业14年发展的“紧箍咒”。这条在“十三五”末期生效的政策,深深地影响了“十四五”的白酒产业,名酒企马不停蹄地进行扩产、智能化改造。加之宏观形势向好,所以《中国酒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才把各项预期指标定得比较乐观。

从全国来看,白酒行业产值八千亿、流通市值两万亿,产业规模不算特别大,一个行业的繁荣与衰落对整个国家没有太大影响。只是对以白酒为主业的宜宾、泸州、遵义、宿迁、吕梁、亳州等重点产区意义很大,所以产区政府都是千方百计地扶持本地区白酒产业的发展壮大,给资金、给政策、给土地、给人才,只要酒企需要,地方政府都会竭尽全力支持。此前知酒君有过复盘:《摸底五大白酒产区“十四五”收官规划》。

本轮“禁酒令”的出台是让行业比较意外的,所以在文件制定一个月以后才掀起波澜。其实早在1989年、1996年和2012年,国家都三次出台过限制公款消费白酒的规定,2025年这次是将限制的范围扩大、执行的力度加大了而已。而对处在下行期的白酒产业,就犹如雪上加霜了。在经历了几个月“严打”之后,禁酒令已经回归常态化执行了,各种矫枉过正的行为也得到了纠偏。

图片

知酒君还注意到,“十四五”期间,优化行业结构、推进数转智改、深化白酒科学研究、推动白酒国际化、促进酒旅融合也是各级政府在引导的产业发展方向,产区政府在自己的地方规划里面浓墨重彩地为白酒产业出谋划策。

关注白酒产业的政策,还不能忽视自动驾驶对酒产业的影响。“十四五”期间,我国自动汽车自动驾驶技术步入深水区,不少品牌已经实现了L2等级的辅助驾驶。如果未来自动驾驶取得更大突破,那么“开车不喝酒”将成为过去式,“开车”再也不能成为饮酒的借口,将有助于扩大白酒的消费增量。

图片

 众所周知白酒产业是仅次于烟草的高税负行业,“从量+从价”让白酒行业成为重要的税源。2024年7月,中共中央提出“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曾引发诸多讨论,地方政府和酒企都对该政策密切关注,至于该政策能否在“十五五”期间落地,也值得关注。详见:《这条“涉酒新政”公布40天后,酒业的反应从热烈走向冷静
图片

 “十四五”进入倒计时,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十五五”迫在眉睫,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酒业人惯以“长周期产业”“长期主义”自居,但是从增量扩张时代到存量提质时代,眼前的困难是再清晰不过了,对于一众中小酒企而言“活下去”迫在眉睫,对于大企业、名酒企业而言转型发展、价值深耕刻不容缓。图片

关于十四五期间酒业发展轨迹,您有什么看法?
欢迎文末讨论、点赞、分享!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