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 | 洪大大
编辑 | 古利特
这里是农耕文明的起源,是仰韶文化的发源地。
其地处黄土高原的东部边缘,是秦、晋、豫三省的结合地带,距离洛阳约80公里,到郑州190公里,到西安也不过30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在这片面积只有13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出土过彩陶、石器、骨器、贝器等文物,有仰韶文化遗址等共50余处。
虽是小城,但名气不小,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秦赵两国的一场“渑池会盟”,让其在史书中留名。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地质调查所顾问、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来到渑池主持对仰韶遗址开展考古发掘。自此中国考古史上第一个被正式命名的远古文化体系——仰韶文化得以揭开面纱。渑池也被称为“考古圣地”。
文化名城
渑池之名来源于古水池名,本名黾池,以池内注水生黾(一种水虫)而得名。
南宋蔡沈《禹贡注》中说道:“渑当作黾,水虫也。城西有池,注水即生,因名黾池。”
渑池地处秦岭东西复杂构造带中,海拔在200-1500米不等。因此其地貌也有所不同,有中低山区、丘陵山区,中部则是一个向中间倾斜的槽形盆地,其整体呈南高北低,阶梯状分布。
另外,地处秦、晋、豫三省结合地带的特殊地理位置,让渑池自古便是一方战略要地,开发历史极为久远。
早在西周时期,渑池就已出现,当时为雒都(今洛阳)边邑,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战国时期,秦赵会盟于西河外渑池,历史上著名的典故“渑池会盟”便是出自此地,现如今,渑池县城西还有古秦赵会盟台遗址。
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渑池的名称、建制、土地也伴随朝代的更替而有所不同。直到隋代复渑池县,才基本形成现在的渑池境域。
特殊的区位条件,不仅塑造了渑池的险要地位,也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变为了当下文化交流、聚集发展的重地。
当地出土的彩陶、石器、骨器、贝器等文物,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厚重文明。而渑池县如今是河南省经济管理扩权县、对外开放重点县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位于“郑洛工业走廊”的西端,是河南省重要的能源、冶金、建材、耐材基地。
仰韶文化的发源地、独特的区位条件,让渑池自古便备受关注。如今,随着城市发展的步伐带来整齐划一、精致的底色,再加上长达数千年文化底蕴的浸润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独属于渑池的人文底蕴。
资源宝库
渑池位于黄河中下游,这里地处北纬35度附近,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这种气候又决定了渑池盛夏降水量丰沛,充分满足了高粱、小麦和小米的生长。
再加上渑池本身处于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土壤质地均一,肥力和持水性较强,含有较多钙质与其他矿物质养分,由此成就渑池地区不可复制的酿酒个性。
同时,此地又处于秦岭与太行山交界处,两座大山复杂的地貌单元,形成了渑池的多样生态系统,同时山脉还对冷空气有阻挡作用。
因此,渑池有着非常稳定的温度,这为白酒的贮藏提供了最佳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渑池的水资源十分丰富,俗话说“好山好水出好酒”,渑池县有涧河、涧口河、渑水、洪阳河等黄河水系132条。
这些水系向南流动,贯穿渑池境内的山峰,溶解山中富含的锶、钙、锌、硒等多种矿物微量元素,使渑池的水甘甜且醇美,被选为仰韶陶融型白酒的酿造用水。
河南渑池优越的地理环境,利于微生物的繁衍进化,多种多样的微生物早在数千年前就形成了独特的菌种库。
经过7000年来不间断的生态酿造,酿酒微生物菌种也在不断融合、生长、进化,在渑池上空形成了一种特殊神秘的、不可复制的“酿酒微生态圈”。
产区好酒
谈到渑池的好酒,就不能不提到仰韶酒。
众所周知,“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也是中国第一个通过考古发现认识的史前文化,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021年,考古科研人员第四次对仰韶文化遗址展开考古工作,从仰韶文化出土的小口尖底瓮中发现了以黍、粟、水稻、薏苡、野生小麦族和块根类植物为原料制作的发酵酒。这也说明早在仰韶时期,先民们便已经开始酿酒。
而与酒最为密切的是“陶”,《礼记·月令》里有古人酿酒的记载:“秫稻必齐,曲糵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此六种皆为酿酒必备之物,陶器在酿酒中所扮演的角色显然是盛酒器、储酒器。
在各类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陶制的生活用具和生产用具。由于这些陶器以表面是红色,又带有彩色的花纹为最多,是仰韶文化时期的典型代表,所以仰韶文化又被称作“彩陶文化”。
基于该文化渊源,仰韶酒业于2004年创制了“九粮四陶、多香融合”的陶融型白酒酿造工艺,进而形成当下的特色白酒香型——陶融香,该香型的出现是仰韶酒业充分结合河南本土技艺特色进行的创新。
当下,陶融香不仅具有酒文化、彩陶工艺的传承价值,还具有产区特色。
2019年,渑池还在上海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开幕式上荣膺“世界美酒特色产区”,成为河南省入围该榜单的唯一白酒产区。
未来,仰韶酒业将借助渑池美酒特色产区这一金字招牌,充分发挥仰韶品牌价值构建中的重要支点作用,为中国酒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的强劲的“仰韶力量”。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