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执笔 | 洪大大

编辑 | 骆   言


上市酒企2024年年报已披露完毕。合同负债是白酒行业“蓄水池”的财务指标,直观的反应出经销商拿货的积极性。


长江酒道梳理发现,2024年,19家上市酒企合同负债总额达到559.85亿元,同比微增5.22%,三年来首现正增长,并呈现出总量微增、头部虹吸、区域承压的特点。


白酒行业采用“先收款后发货”的经营模式,这使得白酒企业会产生预收货款,也就是合同负债。因此,经销商预先支付给公司的订单款项所形成的合同负债,通常被视为白酒企业未来收入的“储备池”。通过解析合同负债情况,能洞察行业更深层次的发展态势。


01

5%逆袭破局:

头部狂飙VS区域失速


2024年,19家上市酒企合同负债总额559.86亿元,同比增长5%,并呈现出几大特征。


头部虹吸效应明显。


据统计,排名前六的头部酒企合同负债总计高达477.91亿元,占比85.37%,而这一数据去年为81.4%,展示出头部酒企的品牌力和渠道掌控力。


图片


在头部酒企中,五粮液以116.90亿元的合同负债排在第一位,进一步反映出五粮液大力度控货挺价成效显著。汾酒合同负债同比增长22.37%至86.72亿元,结合其经营性现金流68.47%的增速,凸显全国化扩张成效。


区域酒企承压。


与头部酒企相比,其他酒企的合同负债整体呈现负增长态势,从数据来看,仅口子窖、金徽、金种子和皇台四家酒企有所增长。


图片


另据今年一季度报显示,19家上市酒企合同负债合计442亿元,环比2024年数据有所下降,排名第六至末尾的上市酒企合同负债依旧未摆脱下滑趋势。有行业人士认为,这主要受酒企主动降速、弱化开门红、春节旺季回款发货节奏所致。


整体来看,头部酒企依靠强有力度渠道掌控力实现合同负债的增长,而区域酒企受制于渠道动销困境普遍承压,预示着行业头部集中化特点。


02

三连跌终结!

651亿→559亿的拐点之战


长江酒道复盘2022至2024年的合同负债数据发现,行业分化正在加剧,头部酒企稳中有进,区域酒企集体失血。这种结构性裂变背后,是行业从粗放式增长向精细化运营的转变的必然,也是供需失衡与渠道革命双重冲击下的生存法则重构。


从三年数据来看,整体呈现三大特征:


整体下降。


这反映出市场的理性成长,在中国白酒行业,合同负债(即经销商预付款)历来被视为市场信心的“晴雨表”和业绩增长的“蓄水池”。


2021年是白酒合同负债最高的一年,19家上市白酒公司2021年合同负债总额达到了651.75亿元,同比增长了38%。


图片


进入2022年,白酒调整期到来,市场库存逐渐增高,价格体系逐渐失控,这一年,19家上市白酒公司合同负债总额达到591.62亿,同比下滑9.23%。


2023年,合同负债下滑较大,为530.68亿元,同比下滑10.3%。


2024年为559.85亿元,同比微增5.22%,这也是合同负债近三年首次实现正增长,合同负债迎来关键拐点。


头部领跑。


从数据来看,2022年-2024年,排名前六的头部酒企合同负债合计分别为518.91亿元、431.98亿元、477.91亿元,三年占比皆超过80%,结构性分化明显。


此外,从增速上来看,部分次高端酒企及区域酒企的合同负债下滑较为明显,也就是说今年微增的合同负债主要由头部酒企所拉动。


部分区域酒企现流动危机。


从数据来看,不少区域酒企合同负债已经连续三年下降,为行业及企业敲响警钟,而一些尾部企业的‌财务数据也揭示行业生态,流动性危机进入倒计时。


03

存量竞争时代:

合同负债争夺战的三维破局之道


合同负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销商对于白酒的市场预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酒企的市场地位——合同负债越多,说明渠道打款拿货积极性越高。


要提高酒企的合同负债,需从渠道信心、产品竞争力和销售策略三维度发力,通过强化市场预期、优化渠道结构和创新商业模式激活经销商资金沉淀。


图片


重塑渠道信心,从“压货逻辑”到“共赢生态”。


建立刚性价格红线,严惩跨区窜货,保障经销商利润空间,如五粮液今年春节前后,对第八代五粮液进行科学合理地优化市场投放,降低渠道动销和资金压力、优化商家盈利水平,帮助部分商家减压纾困。


渠道分层赋能。对核心经销商实行“配额制+溢价分成”,预付越多享受更高分销溢价;建立“资金池-信用评级”体系,预付款规模与授信额度、新品代理权挂钩。


激活产品势能,打造单品战略。


开发具备金融属性的限量产品;建立年份酒增值回购机制,预付款可折抵未来老酒采购款;针对宴席、节庆等强动销场景设计专属套装,实行“预付锁定优惠价”政策;开发高毛利定制产品,预付比例与定制权限深度绑定。


图片


创新商业模式,构建“资金-服务-数据”闭环。


搭建经销商APP,预付资金可实时兑换不同品类、不同区域调配权;推出“预付款理财增值”服务,资金沉淀期间按日计息,动销赋能体系,将预付款比例与市场费用投放挂钩,实行“预付越多-费用支持越强”的杠杆机制;建立终端动销数据中台,用实时动销数据反哺经销商补货决策(如习酒智慧云店系统)。  


毫无疑问,未来的白酒战场,将不再单纯比拼经销网络的资金蓄水能力,而是较量对真实消费需求的洞察效率与市场变革下的敏捷响应速度。这场分化与重构的进程中,合同负债指标正从业绩“蓄水池”蜕变为战略“导航仪”,指引行业驶向价值重估的新海域。


本文以各上市企业公开财报数据为分析基础,但因上市企业统计口径不尽相同,若由此造成投资误差或其他不利影响,本文不承担风险。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