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 | 尼   奥

编辑 | 古利特

小雪已过,寒意愈浓。


每年这个时刻,江苏淮安红枫叶正灼灼其华,一抹抹炽烈如火的红色点缀着这座城市的妆容,恰似那夜泊秦淮近酒家的窈窕淑女。

然而,淮安“枫”光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柔情似水、炙热如火的内心,而酒正是赋予这座古城生生不息的精神灵魂。

江淮平原上的酿酒明珠

沿着中国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可见,淮安地处江苏省北部中心地域的淮河下游,坐落于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点,在河流冲刷作用下,形成地势平坦的平原,全市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69.39%,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江淮平原。

图片

同时,淮安市地处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上,兼有南北气候特征,在季风的作用下呈现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热同季、光照充足的气候特征。除了夏季出现集中降水天气外,每年春夏之交梅子成熟季节多“梅雨”,全年雨水充沛。


地势与气候为淮安的酿酒发展提供优异的先天自然条件,而水更是不得不说的秘密。

图片

地处淮河流域中下游,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京杭运河淮沭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江水道、六塘河、盐河、淮河干流等9条河流纵横贯穿。但淮安的水资源不止于此,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位于其中,1597平方公里的水面面积滋润着一方水土。


水,为淮安白酒酿提供“血液”。

图片

如高沟酒酿酒所用的“天泉”水,就来自2500公里以外的西藏与云贵高原,印度季风带来的降水通过断裂带,一路向东来到淮海水系,渗入到深循环导水通道中,成为稀缺的天然好水。


同时,在黄淮、江淮冲积平原之上,淮安富有水稻土类、潮土类、砂礓黑土类、黄棕壤土类等有机含量土壤,富含锗、锌、锶等微量元素,也为酿造美酒提供了先天优势。

淮酒飘香越古今

淮安的天然禀赋注定与美酒结下不解之缘。


追溯至旧石器时期,生活在洪泽湖畔下草湾的猿人,将采集的野果堆积在洞穴中,不曾想到竟自然酿造出诱人的醇香;历经沧海桑田,在中国百科全书中便多了“醉猿化石”的知识点。到了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淮安青莲岗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疑似酒器的红砂陶杯,也从侧面印证了古淮安人拥有酿酒工艺的基因。

图片

春秋战国时期,相传齐国良相管仲、鲍叔牙年轻时便在淮水之滨的古泗州贩卖酒水,并留下“管鲍分金、义利兼顾”的佳话。


唐朝年间,贸易往来频繁,淮安因地处淮河入海口而兴盛,并带动此地餐饮酒肆的繁荣,就连诗仙李白也在《淮阴书怀寄王宋城》中写道:“螟投淮阴宿,欣得漂母迎。斗酒烹黄鸡,一餐感素诚。”晚唐诗人温庭筠则留下了“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的千古吟唱。


北宋时期,淮安生产的酒被称为“楚醅”,一度成为皇家贡品,在梅尧臣的《和正仲再和罢饮》中留下:“吴味期君强饮开,楚醅因我破愁来。”

图片

至明清时期,更是出现“清淮八十里、临流半酒家”的繁华热闹之景,当时淮安生产酿造的绿豆酒、苦蒿酒、珍珠酒成为佳酿。


谈及淮安酒文化历史,竹林七贤中的刘伶是绕不过去的人物。“品酒第一人”的刘伶一生嗜酒如命,晚年间听闻淮安美酒出名,便来自畅饮。后人为了纪念他而建刘伶台,当地百姓也将“润泉涌”更名为“刘伶醉”。


自然的基础与历史的演变,造就淮安人好饮酒、更善酿酒的文化氛围。据《涟水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淮安涟水高沟镇有酿酒槽坊数十家,使用特制的窖池进行固态发酵,酿酒技术薪火相传。

涟水,百亿美酒产区

2019年,中国酒业协会颁布当年的“世界美酒特色产区”榜单,淮安涟水县榜上有名,摘得“世界美酒特色产区”的荣誉。

图片

1944年,涟水县用500元党费兴办酒厂,经过70余年的风雨兼程,已发展成为如今的白酒品牌今世缘。目前,今世缘距跨入百亿阵营仅一步之遥,这将为涟水美酒产区带来新的面貌与想象空间。

图片

美酒产区其美美美与共”。在今世缘的引领之下,拥有自然资源优势的淮安,势必会向苏酒高质量发展交出一份“涟水答案”。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