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广西公文包”,是用来装酒的白色塑料桶的别称,因流行于广西,故而得名。

去年,淄博烧烤爆火期间,一位打卡而来的广西小伙把自家酿的酒挨桌分享给吃货们,气氛十分欢乐。

“自己家酿的,没什么度数。”

“喝起来甜甜的,喝完颠颠的。”

“广西的酒没有度数,但风是53度的。”

随着网络的发酵,广西人的散酒趣事、酒文化,以及用散酒加水果制作的“水果捞”等等迅速出圈,为网友所津津乐道。

图片
名酒统治着白酒江湖,而“广西公文包”在社交网络上的意外露脸,则为我们揭示出活跃在县、乡、村的散酒江湖。对于我们所熟悉的白酒产业而言,这里没有打款返利的经营博弈,也没有高大上的品鉴会、回厂游,这是属于另一个“平行世界”的繁荣。

活跃于乡镇的“公文包”

其实,散酒是白酒最初的销售方式,建国初期,最普遍的白酒消费方式也是散酒。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包装精美的盒装酒才成了主流。

虽然不再主流,但散酒的踪影仍随处可见。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公文包”仍是不少老酒客的心头好。

某广西小伙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广西人,家家户户都有‘公文包’。任何一个旧饮料瓶里,都有可能装的是散酒。”据了解,在广西的许多乡村,不管是联络感情还是求人办事,都少不了“公文包”,很多时候,这甚至比高档名酒还管用。

不仅广西如此,今年,笔者在四川出游期间注意到,仅川北某小镇上就有7家卖散酒的门店,而这个小镇只有两条主街。其中的3家是“酿酒+卖酒”一体式经营;两家是和周边小厂家联合开的门店,店内显眼位置挂着厂家标语、联系电话、产品介绍;还有两家则是用大缸装酒卖,并未标注产品来源。

图片
进一步沟通后,笔者了解到,最早的一家门店已经售卖散酒近20年,给行业留下阴影的周期调整几乎没有波及这里

而且,这些散酒的价格并非都是低价,而是从5-50元/斤的价格不等。更令人意外的是,过年期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归来,这些门店的销量和主销价位段均有上涨

其实,关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在节日返乡带动消费的原因,笔者曾从消费能力层面做过深层次研究,将2018—2023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按从低到高的分组统计后发现:

图片
农村“高收入”群体受疫情影响最小,近几年的收入增速已经恢复甚至超过疫前水平,钱包没有“缩水”的他们自然就成为乡镇散酒消费升级的生力军。
图片
 一个两条主街的小镇就能养活多家散酒门店,这其实是乡镇或城中村散酒江湖的缩影。可见,散酒早已顽强地扎根在大众的烟火里。

下乡烤酒,上门服务

“进化中”的散酒

当然,散酒并非仅活跃于乡镇,在大城市和互联网的催化下,它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

在成都,笔者就曾接触过从珠宝生意转投散酒专卖店的老板。他将门店开在中高档餐饮一条街上,收获了很多注重品质的老酒客。

其实,在被我们忽视的时候,散酒店铺正悄然在城市的角落里“开花”,网络上开放加盟的酒企甚至提供从选址、装修到培训的一条龙服务。

图片△成都二环路一个卖散酒+鲜奶的摩托车

与此同时,伴随着网购的兴起,很多酒厂也将散酒生意搬到了网上,甚至推出了专供泡酒、自己勾调的散酒产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名酒企业在大城市里面拼命“卷服务”的时候,散酒其实也在互联网所构建的便捷网络里,开启了下乡的“上门服务”。

图片
某小酒厂负责人告诉笔者:“我们把酒厂的设备进行了‘缩小’,这样就可以用车拉到客户的家里去酿酒。一般一个客户家要去两次,第一次是带上发酵桶去给粮食发酵,然后根据天气,隔20—40天再带着蒸馏设备去蒸酒。”

据了解,这家小酒厂建于20世纪90年代,如今靠着“下乡烤酒”的模式,把业务扩展到了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据该负责人介绍,如果用他们提供的贵州红缨子高粱,那么酿一锅的价格是三千多元,会用到600斤粮食,保底为客户提供300斤左右、约60度的酒(清香型、去除头酒和尾酒),并赠送一个可装100斤酒的陶坛。客户也可以自己提供粮食,他们收取加工费,不过不会保证出酒率。

图片
我们全程都是在客户家里操作的,酒就在他们眼皮子底下酿出来。这种纯粮酒价格不贵,而且还可以长期储存,所以非常受欢迎。这几年,我们的规模越做越大。”该负责人说道。

可以说,在不少品牌酒面临发展困境的当下,隐藏在角落里的散酒却在不断朝着价格升级、模式创新的方向发展,他们既向下“扎根”,也试图在城镇里以连锁化或品牌化的方式拓展,只是后者也不可避免地遭遇生存的考验。

生存逻辑的闭环

散酒为什么能够生存和进化?

如果我们将视角聚焦到县乡村的散酒江湖,这里自有一套消费的逻辑闭环:散酒在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里,解决了品质和信任问题。

当下的散酒,早已不是“穷人喝的酒”,反而成了特定人群心目中的“高品质”的标签。这是基于散酒一直以来重复讲的三个字“粮食酒”。

图片△散酒店铺门口还冒着热气的酒糟

无论是“酿酒+卖酒”一体化经营,还是“下乡烤酒”模式,又或者是酒厂直供的招牌,这些都在告诉消费者:我们是在你眼皮子底下酿出来的真正的粮食酒。

这样的故事,在农村、小镇等这样的“熟人社交圈”里是很容易快速传播的。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有人认为这样的“粮食酒”好喝,就会带动身边的人消费。加之很多开店的老板都是当地人,这样的熟人圈子也会让生意更加稳固。

更为关键的是,这种“粮食酒”没有包装、庞杂的店租和人力成本,价格上更有性价比。

图片
让品质“看得见”、价格更低、熟人圈子销售,这样的散酒对于无需借助白酒达到商务目的的农村或乡镇消费群体来说,无疑比很多品牌酒更有吸引力。

我们还注意到,现在一些有消费能力的白酒爱好者也很钟情高品质散酒,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懂酒”的行为,他们也只会和真正的朋友分享。在非商务场合和几个知心朋友共饮珍藏的散酒,是他们所喜爱的小憩方式。

“在商务场合,我们对酒品牌的在意其实是多过品质的。而和朋友喝酒,我们是在找自己。”一位30多年酒龄的男士表示,于他们而言,散酒更有烟火气,高品质的散酒能让他们专注于喝得开心、找到共鸣

很显然,对于试图充分下沉的白酒品牌来说,品质“看得见”、价格有优势、充满烟火气且有情感共鸣的散酒将是一个强劲的对手。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四川某市共有小曲清香白酒企业(含小作坊)567 家,其中有白酒生产许可证的企业32家,其余大多数为当地食药监局备案登记的酿酒小作坊。

虽然我们很难查到全国散酒的具体产量,但上述数据却真实地告诉我们:散酒市场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大,也是品牌酒下沉的强大阻力。

笔者曾在一份酒企工作报道中看到,他们直言位于农村、区(县)镇市场的小酒厂、小作坊挤压了消费市场,导致他们难以突围。其实,这是因为活跃在平行世界的散酒自有一套消费闭环,而且这也是品牌酒们难以攻破的壁垒。

(温馨提示:饮用散酒可能存在风险,本文只呈现散酒的市场现象,不做饮用建议。饮酒请到正规渠道购买正规产品,请不要过量饮酒。)


- END -


来源于公众号-名酒研究所,本文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