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执笔 | 扬   灵

编辑 | 古利特

青铜酒器是中国酒文化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式各样的青铜酒器,总会让人惊叹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斝(jiǎ)便是其中之一。斝盛行于商周时期,是当时重要的青铜酒器之一。

斝是象形字,本义指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玉爵也。夏曰琖,殷曰斝,周曰爵。从吅从斗,冂象形。”“吅”为两柱的象形,“冂”为此酒器鼓腹的象形,“斗”为一种盛酒器,突出了“斝”的性质。

图片

除了用作盛酒或温酒外,斝还是一件重要的礼器。《诗经·大雅·行苇》中记载:“或献或酢,洗爵奠斝”,说明斝在古代礼仪中的地位。据史书记载,经过商汤革命后,商王成汤将斝定位御用的酒杯,诸侯等则用角,由此也可以看出斝在当时酒器中的地位。


从外观来看,斝的形制较多,器身有圆形、方形两种,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鸟形等不同样式,腹部有直筒状、鼓腹状等,足有三足、四足、锥状实足、柱形足等。重要的是,斝的容量非常大,有记载称“爵一升,觚二升,觯三升,角四升,散(斝)五升” 。

图片

这件兽面纹斝,具有商早期的明显特征,高25厘米,口径18厘米,口沿处有两根立柱,立柱顶端所饰火纹是太阳的标志,形状为圆形、中间略突起,周边有旋转的弧线环绕,颈部下端环饰兽面纹。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时期斝的形制有所不同。商朝早期的形制和同期的敞口陶斝相似,颈下铸两周弦纹;商朝中期斝为敞口,菌状立柱较高,颈腹有明显折棱分界,下附三个丁字形足;商朝晚期斝的早段特征为敞口,菌形柱钮,腹分两段,底近平或略外凸,三锥尖足,断面呈三角形或“T”形,晚段出现一种浅腹圆底、口下饰三角形纹和云纹带的斝。


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妇好”是目前出土的最久负盛名的青铜斝之一,它于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中。铜方斝通高68.6厘米,口长25.1厘米,口宽24.0厘米,重达14.45千克,和一般的斝不同,它的口为长方形,上面有塔形方立柱,底部三足为三棱锥形,颈部有夔纹,腰部有饕餮纹。

图片

有资料表明,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就是王后,同时也是商代著名的女将军,跟随武丁南征北战,妇好墓共出土三只相同的青铜斝,都是妇好专用的饮酒器,它们器形高大,铸造精致,与妇好王后的身份相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斝的口沿上有两个像柱子一样的装饰,据说这样的设计,是因为商周时期酒里面的杂质较多,两个柱子是用来放置过滤囊口的,用来过滤酒中杂质,得到纯净的酒。


后来由于蒸馏酒的出现,酒的度数越来越高,酒器相应变小,以及瓷器烧制技术的成熟,斝的实用性慢慢淡化,直至退出历史舞台。虽然如此,但斝也是见证一个时代的器物,对研究当时社会状况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和价值。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