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剑南春环球文化之旅之「御酒进贡之路」‍‍

 

鲁迅在《故乡》的结尾处写道:“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路,是出发的起点,反之,也是背后的归处。

 

它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探索和延展的方式:因为有了路,人类得以触达和了解彼此,也借由路的交汇,文明得以相遇、交融与滋长。

 

 

或为了见证未知,或为了图求壮志,或为了寻求美好,亦或为了走出困境,漫长的岁月中,人们在大地上勾画出一条条细细的轨迹,远方的尽头是“希望”所在,也是心中引导他们创造更多可能的燎原星火。

 

 

2024剑南春环球文化之旅的第二篇章,便是一程关于“路”的颂歌。

 

图片

2024剑南春环球文化之旅的第二程——以“御酒进贡之路”为主题,走进千载蜀道,行至大唐长安,感受流传千年的历史脉络与盛世繁华。

 

「 蜀道难行高接天,秦关勒马望西川 」

 

四川盆地——我国四大盆地之一,自西向东怀抱着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和川东平行岭谷。说起它,人们总会想到《隆中对》中与之相关的“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秦统天下,汉立基业,离不开这个聚宝盆。虽说“天府之国”的名号历史上多有流转,但时至今日,多数人还是会将“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殊荣送给物华天宝、丰饶富庶的四川盆地,尤其是从战国时期修建都江堰伊始,就“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成都平原。

 

但这一片丰饶之地,像是被高山环抱的“桃花源”。邛崃山、岷山、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夹金山、大小相岭、大凉山、大娄山、云贵高原,圈起了一个完整的“盆缘”。位于“盆底”的四川盆地,确是千里沃野,却也被千山阻隔。

 

图片

有言“巴山蜀水”,巴蜀自古便是钟灵毓秀、风光奇绝之地,但也是被山水层层阻隔之地,先民为了打破这天然的阻断,经过了漫长而坚韧的努力。图为蜀道咽喉重地——明月峡奇峰怪石间嘉陵江穿之而过的峡江风光。

 

然而,高山能阻断路途,却阻断不了人们对未知探索开拓和交流互通的渴望。自古,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从未停止远行的脚步,北由栈道出剑门,南由水路出夔门,“出走”的主题贯穿了巴蜀人民的漫漫岁月。

 

蜀道,是这条历史长河中一曲壮丽的华章。

 

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以及支线祁山道、阴平道,一张织就于连绵群山之上的“北四南三”的网,结束了“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历史。

 

蜀道串联起了被群山阻隔的关中平原、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串联起了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甚至辗转连接至海上丝绸之路,同时还串联起的,是文化与文明的交融互通。

 

 

蜀道,是人们在苍茫的秦岭巴山中创造的交通奇迹,是先民在适应自然、也与自然持久抗争中叙写的宏大史诗,是那个“地上若没有路,便蹚出一条路”的铮铮意志。

 

 

「 云连蜀道三千里,柳拂江堤十万家 」

 

有人说,“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

 

 

米仓道的传说中恍若还能遥见萧何为求贤月下奔走的身影;荔枝道上恍若还能听到八百里加急只为博美人拈果一笑的马蹄声;祁山道上恍若还飘荡着诸葛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壮志和“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人人能脱口而出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中恍若还能复见“刘邦自汉中由故道出,还定三秦”的帝王韬略……

 

 

蜀道的故事从未停止,蜀道的历史更是一部见证了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壮阔诗篇。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商贸往来、文化交流,都随着蜀道上的来来往往,在西部大地之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片

蜀道的修建是一个漫长而浩大的工程,在秦巴山脉险峻又复杂的地势中修建道路,放到今日,也会是一个难度不小的工程,但古人就是凭借着智慧和百折不挠的勇气,打通了这大山之中通联的血脉,不得不说这是人类铸造的一大奇迹。图为剑门关景区观景平台极目远眺便可感受的壁立千仞。

从关中平原穿越“华夏龙脊”秦岭,再翻越大巴山到达四川盆地的这条大动脉,它的修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历经了众多朝代的漫长的建造和修复过程。

 

 

蜀道起于先秦,周秦两汉时期,穿越秦巴山脉的大蜀道将关中与汉中、巴蜀地区紧密相连,这个物阜民丰的稳固后方为“履至尊而至六合”的一统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国时期,蜀国大力拓展金牛道。金牛道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秦楚文化与巴蜀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新的文化特色,巴蜀文化也由此获得新的发展并传播远方。

 

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李勇先就曾在采访中提到,“金牛道是古代最有影响和最繁忙的文化与经济交互传播的道路之一。”

 

而金牛道除了是交通要道,也是风景秀丽、历史遗迹众多的一条道路,剑门关、明月峡翠云廊庞统祠昭化古镇等,如星辰般在这条古道上熠熠生辉。

 

其中,我们熟知的剑门关,因险峻地势拥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威名,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它所在的位于川陕甘交界处的广元,是蜀道南北的连接之处,是商贸、文化、民俗的交融之地,它是古蜀道最重要的核心区域,素有“川北门户”“蜀道咽喉”的称谓。

 

图片

传说诸葛亮曾修葺蜀道旧有栈道,在大小剑山间“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又见到大剑山中断处壁立千仞,天开一线,于是便在此处垒石为门,修建”屏障“剑门关,并设阁尉守之,这一举动成就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咽喉雄关。图为群山之中的剑门关,时至今日,气势不减。

 

 

两汉时期,蜀道主干线基本形成,中央王朝得以对西南进行有效治理。在这一时期,蜀道在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发,蜀道又成为了流民入川的重要通道,人口的迁移,客观上也促进了南北民族的融合。

 

隋唐两宋是蜀道的兴盛时期,线路空前发展的同时带来的就是商贸往来的空前繁荣,这一时期,巴蜀地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扬一益二”的称号便可窥见蜀地的经济盛况。

 

著名的“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荔枝道也是在唐天宝年间被辟为官道,唐玄宗命人整修从长安至涪陵的道路,只为了让贵妃食得一口鲜。

 

故事虽是反面教材,但不得不承认,在隋唐两宋时期,蜀道多条旧线确实得到了大规模的修整和优化,蜀道交通系统的发展达到巅峰,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时至元明清,蜀道发展更加完善,作为连通西南地区的官驿大道,连同同期发展完善的驿站制度,为中央政权对西南地区进行有效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以说,蜀道在漫长的历史中,为促进统一稳定统治繁荣商贸交汇文化、互通有无、人口调控以及促进民族融合等方方面面,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关于蜀道,最耳熟能详的,当属《蜀道难》。

 

大诗人李白用足了修辞手法来描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便是倒吸一口凉气的“噫吁嚱!危乎高哉!”的感慨,“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壁立千仞,曲折萦回,连黄鹤与猿猴也飞不过、愁攀缘,末尾段更是打起了“不如早还家”的退堂鼓。

 

 

图片

《蜀道难》是关于蜀道最广为流传的文学作品,行走在蜀道上,几乎人人都能背诵上几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就是常被提起的一句,形象地展现了蜀道的地势险峻。图为剑门关景区为了让游客亲身体验昔日蜀道的艰险而修建的“猿猱道”。

 

但“行”尚且如此这般难于登天的蜀道,建造之难,便可想而之。

 

 

金牛道上有“五丁开道”的故事,传战国时蜀王命“五丁”开道,“至梓潼,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一丁引其尾,不出,五丁共引蛇,山乃崩,压五丁。”山崩而道成,恰似《蜀道难》中那句“地摧山崩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另一传说是秦惠王将谎称能粪金的石牛赠送给蜀王,但需要靠人背回蜀国,于是蜀王命五个大力士开道引金牛,道成,秦却随之借由此道灭蜀。这便是“石牛粪金”的故事,据传金牛道也是由此得名。

 

 

不管是哪种说法,仅凭五个大力士便能开道终究过于理想主义。现实中,历代先民在这些悬崖峭壁上留下的聪明智慧和百折不挠,才是使天堑变通途的开山之力。

 

 

栈道曾是蜀道的标志性形式,在悬崖峭壁上架设起的仿若飘带似的人工通道,体现了古人高超的筑路技艺。

 

广元明月峡的古栈道遗址还可以窥见昔日古栈道的风貌,栈道横梁基孔底部另凿有小方孔作为榫孔,用以固定栈道横梁,防止其脱落。

 

明月峡古栈道是迄今全国栈道中,地理位置最险要、形制结构最科学、保存最完好、最具古栈道风貌的古栈道之一可以说是中国道路交通发展的“活化石”。

 

图片

明月峡位于拥有“巴蜀金三角”之称的广元市,旧称朝天峡,其古栈道连接起蜀地与关中、中原的互通往来,在秦汉时期,是中央政权北控西秦、南扼巴蜀的重要通道。图为剑南春环球文化之旅的队员们行走于明月峡栈道上。

 

 

明清时期,筑路技术提升,为解决栈道老化的安全隐患,栈道被“沿山崖而筑,一面临河”的碥路大规模取代。

 

 

“火焚水激”的方法在蜀道修筑中,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先将山石烧得滚烫,再用冷水或醋泼,石头就会因热胀冷缩而崩裂。伴随着这一焚一激,险峻的山崖上便挂起了条条通途。

 

 

蜀道地形曲折复杂,除了逢山开道,还要逢水架桥。为了行路便利与安全,古人在蜀道上修建了大量渡桥、偏桥等不同形制的桥梁,体现了古时发达的桥梁修造工程技术。

 

所以,蜀道可以说是先民智慧的集中展现,是绵延千里、承载千年的路桥修筑技术的文化展示长廊。

 

 

图片

路的畅通必然会带来商贸、文化的大发展,蜀道让巴蜀地区的物产行销各地,也让外来商品传入四川盆地。巴蜀大地物产丰富,蜀锦、井盐、川茶、漆器等众多商品都曾名噪一时,美酒自然也不在话下。这些商品或沿蜀道或沿水路行销全国,甚至走向世界各地,这些物产不能不说也是蜀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为明月峡景区为酒文化设立的展示区域。

 

除了是技术展示长廊,蜀道还是一条文化展示长廊。中原文化与巴蜀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以及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造就了别具特色的文化风貌。

 

蜀道是古时中国石刻造像艺术传播的重要通道,佛教、道教和各种民间信仰的长期交融,促进了佛教艺术的本土化和本土道教艺术的发展。至隋唐时期,石窟艺术沿着蜀道逐步扩展到四川盆地腹地,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具巴蜀地方特色。

 

图片

蜀道是北方石窟造像艺术南下的重要通道,以金牛道、米仓道沿途的石窟造像最早、最多。南北朝时期的广元、绵阳因蜀道之便,成为蜀道沿线开石窟造像之先的地区。图为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

 

「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

 

此次“御酒进贡之路”的旅程,从蜀地出发,经过汉中,最终到达关中,仿若追随着古蜀人民出川的脚步,历经了千年的沧海桑田。

 

蜀道所向,也是此行的终点,是绝代风华、万国来朝的盛世长安。‍‍‍‍‍‍

 

 

 

 

多少文人墨客,写过对长安魂牵梦萦的日夜思念。“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无论是未酬壮志,还是精神故乡,无论身在何方,最相思,总是长安。

 

图片

千年之后,“长安”的街头依旧熙熙攘攘,人潮如织,穿着古装的小姐姐小哥哥们穿梭其间,轻纱曼舞,珠串摇曳,借着气势恢宏的唐制建筑,红灯摇曳的光影,只会感慨大唐盛世就在眼前。

不同于普通观光旅游,为了让此行更能成为一场兼具观光性、趣味性,更知识性、体验性的历史文化之旅,这次的“御酒文化之旅”全程都配套有蜀道文化、盛唐文化的讲解。

 

抵达西安后,迎接队员们的也是一场知识的盛宴。兴汉胜境、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都在述说着千载故都的故事。徜徉其间,伴随着历史文化的讲解,仍能梦回大唐,感受昔日的盛世气象。

 

图片

兴汉胜境内承载着与蜀道相关的历史文化故事和众多遗产,其为蜀道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物料资源。图为队员们在仔细聆听历史文化讲解。

 

 

唐朝是经济空前繁盛的时代,也是文化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舞乐百戏饮食风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有美食,就有美酒与之相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李白的诗句就是对唐朝奢华宫廷宴饮的最好证明。

 

而李白故乡剑南道出产的剑南烧春便是从遥远的蜀地进贡至大唐宫廷的美酒。《唐国史补》中记载:“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旧唐书·德宗本纪》中也有“剑南岁贡春酒拾斛”的记载,足见蜀地与长安的御酒之缘。

 

为了让队员亲身感受唐朝的宴饮风尚,对大唐拥有更完整的文化体验,感受盛世魅力。我们联合中国国家地理美食地理团队,为此次剑南春环球文化之旅“御酒进贡之路”活动奉上收官之作——集文化与美食于一体的「唐宫盛宴」。

 

除包含了冷、热、小吃的丰富菜色,更有特别为此次活动定制的四道特色菜,将剑南春的美酒与具有历史性的美食进行创意性的结合,更配合历史故事的生动讲解,使二者在历史文化中交相呼应,完成了一场酒与美食的共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结语 」

 

时至今日,发达的道路交通系统早已以崭新的姿态铺展于巴蜀大地之上,通向心目中的“长安”的道路早已四通八达,长安再也不是外州客“一回来,一回老”的天边。

 

但不变的是,“路”,仍是人们追求美好心怀希望的象征,只是相比旧日,它少了几分悲壮,多了几分从容。

 

曾经,路是出走。如今,路是通途,让人能出走有壮志,归去有故乡。

 

 

 

图片

 

 

撰    稿:Quincy Gao
图    源:品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