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是指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白酒酿造行业,与“非遗”之间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全国各地各具特色的白酒酿造工艺也是“非遗”代表性项目之一。

在众多的酒类品牌中,始于隋唐、传于宋元、盛于明清的红川酒的酿造一直坚持恪守祖训、遵循古法,在此前被评为“省非遗”的基础上,再获“非遗名酿经典传承品牌”,与“非遗”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非遗之路”。

 

溯其源 诗圣遗香今犹在

红川酒酿造技艺,有史可考的年代已有近千年,历史上的“红川烧酒”因酒体晶亮透明,口感绵长柔和,酒格自然生香而闻名于世。1936年,首版《辞海》以“中国历史名酒,陇上名产”将其收录其中;1983年,以“红川烧酒,状若清露,醇香四溢,味长甘甜”收录于《中国名食指南》一书;2006年被商业部命名为全国首批“中华老字号”。

沿着历史的长河,有关红川酒的记载可追溯到隋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例证就是诗圣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因避“安史之乱”到达同谷(即今成县)时,品尝当地所酿酒(今红川酒),由于痴其醇美,兴致顿生,遂留下赞美诗句。

 元朝中期,杨姓商人采

用当地珍珠龙泉井水,在原有酿酒工艺的基础上,引进汾酒的酿造工艺,推出了香气扑鼻、曼妙街衢的纯粮烧酒,因之而声名远播,遐迩相闻。后被地方官吏缜选作为珍品上贡朝廷。

明末清初时期,红川酒的酿造规模更是空前扩大,最盛时烧酒作坊多达三、四十家,其中,“春和涌”“陇丰海”“顺合源”等最为著名,享有“烈酒产红川,盛名贯九州”“名驰塞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四十州”之赞誉。乾隆六年《成县新志》载录:“至红川称都会,于东为百货所集,川之花棉,陕之布匹,悉货于是。而火酒之冽,尤四方之共推者矣。”

一直到民国初年,由容向荣、何近仁等老匠人一代一代传承至新中国成立后,组建了国营红川酒厂。1951年,在“春和涌”等私人酿酒作坊的基础上,全新的国营成县红川酒厂扩建而成。2008年,改制成为民营控股、国有参股的股份制酒企。

守其艺 秉持古法终不悔

红川酒酿造技艺在近千年的代代相传中,一直秉承着传统酿造技艺的方式,注重纯手工工艺酿造技术。从原料的甄选到成品酒出厂,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以质为先”的理念,其酿酒所需的高粱、大米、小麦、大麦、糯米都是精选自全国优质产粮基地。红川酒采用“分层用糟、底回底、本窖循环”的工艺,优中取优,不但巧妙地兼顾了跑窖循环的优质好糟特点,又保留了本窖循环于养窖养糟有利的特点。

一直以来,红川酒坚持“早春入窖,中秋取酒”的古训,精选绿色有机粮食在千年古窖池中充分发酵。酿酒经过制曲、碎粮、蒸糠、开窖、润料拌合、上甑、蒸馏、摘酒、出甑、打量水、入窖、封窖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标准,每组工人都有一名经验丰富的师傅来监督带领班组的任务。一章一法,遵从古训,一招一式,恪守传统,这种传承,也造就了红川酒千年以来所坚持的酿酒工艺。

红川的酿酒师傅们精益求精,孜孜以求,几十年如一日,按照“初心、粮心、匠心、精心、细心、耐心”六要求,把握“境、粮、水、曲、窖、藏、技”七要素,坚持“粮必精、水必甘、曲必陈、窖必老、器必洁、贮必久、工必细、管必严”八原则,保证出厂的每一批酒都是匠心凝聚、品质卓越、真藏实窖、绿色健康。

扬其名  非遗名酿飘香远

近年来,红川酒业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在引进现代先进设备的过程中,始终不忘传统手工酿造工艺,持续加强对红川酒纯手工技艺的保护工作。企业先后开发出红川、成州两大品牌六十余款产品,其中锦绣陇南、金成州、金红川、经典成州、飞天成州、红川特曲等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好评,并在全国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为保护和利用红川酒酿造技艺提供了极大的有利条件。

2017年10月,“红川酒酿造技艺”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八项传统技艺项目”;2022年11月,在“华樽杯”第十四届中国酒类企业品牌价值暨第五届国际酒类产品品牌价值发布会上,被中国酒类流通协会评为“非遗名酿经典传承品牌”,红川酒业在非遗之路上结出的硕果已经广受关注,在甘肃乃至全国白酒市场上,通过“非遗牌”让品牌不断增光添彩、焕发生机。

白酒是一个需要耐住寂寞求发展的行业,一直以来,红川酒业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纯粮古法酿造工艺,潜心酿制出经典醇香的美酒,在众多陇酒品牌中独树一帜。历史远去,承载诸多传奇、孕育诸多名酿的红川酒酿造技艺,不仅没有随着历史而湮灭,反而迸发出了崭新的、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助力红川酒走向更广、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