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专题文章《环保是底线,更是生命线》,将五粮液绿色发展实践作为典范向全球推介。文章高度肯定五粮液在生态保护、资源循环与低碳发展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效,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企业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领先姿态与坚定行动。

图片

刊发全文如下:

前不久,在西班牙塔拉戈纳举行的EFQM(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全球奖颁奖典礼上,五粮液集团获得最高等级的“七钻”认证荣誉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践行与企业绩效卓越奖”单项奖证书。颁奖现场,一位中东企业代表前来道贺:“你们将生态保护融入企业发展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零碳酒企”成了战略目标

“做食品就是做生态,白酒酿造尤其如此。”五粮液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环保总监李健坦言,白酒产业与自然生态唇齿相依,从原料种植到酿造陈化,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优质的土壤、水源和空气。

“配方早已公开,但为什么别人拿着我们的配方也酿不出?”五粮液集团(股份)公司能源环保管理部部长陈绍俊说,“除了勾调技艺、质量把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核心区,宜宾独特的气候、土壤和微生物环境,造就了五粮液不可复制的酿造优势。

当地老师傅告诉记者,酿酒绝不是配方+工艺的机械生产,而要仰赖空气中几千种看不见的微生物,它们才是能酿出好酒的“精灵”。正是它们的变化莫测,为酿酒业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没有好生态就酿不出好酒。环保是底线,更是生命线。”李健表示,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独特的酿酒微生物菌群将不复存在,“绿色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关乎企业永续发展的必答题。”

基于此,创建“零碳酒企”的战略目标应运而生。“每一个目标都有明确的实施路径和时间节点。”李健介绍,公司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了全行业首个以企业为主体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使绿色发展可衡量、可改进、可坚持。“这样就不会因外部环境变化而出现反复。我们的绿色发展,是一张蓝图绘到底!”

酒糟与污水要变废为宝

在五粮液园区,一系列硬核科技项目正将传统的“资源消耗型”酿造业,转变为“循环低碳型”生态产业。

在白酒酿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酒糟。酒糟,曾是白酒行业的环保难题。五粮液的办法是,创新采用白酒糟多级链式开发技术,将其“吃干榨净”。同时,公司正推进建设两套“130t/h生物质锅炉+20MW背压汽轮发电机组”的热电联产项目。

“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处理酒糟约80万吨,发电约1.6亿千瓦时,供汽约85万吨。”负责能源环保管理的工作人员算了一笔账:这不仅解决了酒糟处置难题,更能将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提升至50%以上,大幅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剩余的糟醅还可制成饲料或有机肥,反哺农业,真正实现“从土地中来,回到土地中去”的闭环。

走进集中污水处理厂,智能化监控大屏上,实时显示着进水水质、处理进度、能耗数据等关键指标。“以往的污水处理,主要是添加各种药剂,就像人发烧后吃各种药。”五粮液环保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向廷美介绍,“这座总投资12亿元的污水处理厂,采用行业领先的电子束辐照高级氧化工艺,不再靠化学反应,而是物理降温,就像用‘退烧贴’,几乎没有副作用。加上AI智慧水务系统,可以实现全流程自动精准控制,大大节约了人工和用料成本。”

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则通过6台1500kW沼气内燃发电机转化为电能,年发电量达5000万千瓦时,不仅能完全满足污水处理厂自身用电需求,剩余电量还可接入电网。“真正做到了能源自给,‘零碳’运行。”向廷美说,“这12亿元投资,背后是企业对生态安全的绝对保障。”

这里的工厂就像是一座公园

从污水处理厂出来,一片2.3万平方米的生态湿地映入眼帘,芦苇、芦竹随风摇曳,黑水鸡、小白鹭等十余种珍稀鸟类在此栖息觅食。这是五粮液投资7700余万元建成的环保生态湿地,也是白酒行业首家废水生态处理示范项目。

“酿酒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再经过湿地的石英砂、火山石等生态填料和水生植物协同净化,才能最终排放或用于宋公河生态补水。”五粮液环保产业有限公司环保事业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湿地每年可减少COD排放约420吨,总磷约4吨,为宋公河补水超400万立方米,成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的重要节点。

这片湿地先后获评“四川省节能环保品牌示范项目”、联合国2023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边会优秀案例,成为企业生态治理的鲜活名片。

“这哪里是工厂,简直就是一座公园!”来自荷兰的EFQM评审员鲁德·斯塔森在参观五粮液厂区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德国评审专家迈克尔·陶本巴赫也有相似的感受,他表示,五粮液将可持续理念注入产品开发,这种将传统传承转化为现代创新源泉的能力,为传统大企业转型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实践表明,对于深深植根于自然禀赋的传统产业而言,生态环保并非额外的成本负担,而是品牌价值提升、国际认同获取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李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