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江树
独立文化学者、美食评论人、四川音乐学院特聘企业导师(传媒方向)、虚幻中国教育认证推广人、前《四川烹饪》下半月刊主编。
在西餐中,讲究风味的平衡。不同的美食搭配不同的美酒,菜肴的美味与美酒的甘醇均会更上一层楼。
从本质来说,西餐配酒其实是通过餐和酒的搭配,放大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体验感。从这个角度上说,餐酒搭配其实是由消费者需求主导的。
在中国酒业全面迎来C端化的当下,中国白酒是否能够借助餐酒搭配直面C端?餐酒搭配的优势在哪里?中国菜系搭配中国白酒有什么讲究?中国白酒能否向外生长,与西餐适配?
“餐+酒”的优势与现状
餐酒一体设计的直接优势是宴仪的增强,强化了形式感和仪式感,强化了宴请的礼节性。

餐酒一体设计的另一个优势是将酒与菜品融为一体,明确主从关系。
而中国传统宴席的构思设计很少考虑餐酒搭配,能同样理解餐饮文化与白酒文化及口感精髓的大厨并不多见。
中国式宴席主菜明确,比如燕翅鲍局分别以官燕、鱼翅和鲍鱼为主菜,冷菜、热菜搭配,穿插蜜饯、小吃与汤,充满节奏感,主次分明。
当下,一线名酒的价格远远高于一般商务宴请的头菜,但菜品并未以酒为中心,而是自成体系,餐酒各自为政,这是不合理的。

如上海某川菜餐厅不含酒水的包间客单价高达6000元起,远远高于米其林和黑珍珠餐厅1000元上下的客单水准,二三线城市客单200-300元的商务接待水平更是望尘莫及。该餐厅如此定价的依据是其主推餐酒价格,高达8万元/瓶。以一桌6人计算,客单6000元的餐费仅为3.6万元,尚不足酒价的一半。
换句话说,如果客单价为800元,那么餐费仅5000元,难以匹配8万元的酒水消费。显然,该餐厅的定价是以这款名酒为核心而量身设计的。
菜系配酒的美学
当前,关于八大菜系还是十大菜系的说法不一,且太过繁杂,四大菜系或许更清楚一些。四大菜系是川菜、粤菜、鲁菜和苏菜,其他菜系与四大菜系或有传承,或有关联。

菜系配酒有两个原则,一是地方性,二是配伍关系。
地方性就是突出地方特色,比如川菜配川酒、鲁菜配鲁酒,淮扬菜可以配白酒的双沟、洋河,也可以黄酒的古越龙山和会稽山。地域化可以更细,比如成都菜配水井坊、全兴和金六福。
中国菜有大量发酵调味品,如酱油、醋、面酱、豆瓣、豆豉、香糟、蚝油、豉油等,还有大量的腌制食材,如榨菜、芽菜、大头菜、冬菜、梅干菜、咸菜、泡菜、水腌菜、豆腐乳、火腿、腊肉、风吹肉、酱肉等。这些调味品和食材与当地酒有共同的地理小气候,空气尘埃中富集的微生物种群接近,是一个系统的在地食材。无论从菜品设计,还是口味搭配都能很好的作文化阐释。
中国审美讲究赋、比、兴,比是类比,是以物喻物、以物喻人,而兴则是歌以咏志、意犹未尽。本地菜品与本地酒的搭配从能轻松起兴,给客人留下更深印象。从请客的主人来说,用当地名酒配餐的宴饮效果可能比一线名酒更好,性价比也更高。

餐配酒的第二个原则就是配伍关系。
人类的味觉和嗅觉功能由迷走神经控制,麻、辣和浓烈的芳香物质会让味蕾传递刺激后产生钝化,敏感度降低,而消化道和呼吸系统的黏液分泌加速,又影响嗅觉的敏感度。
四大菜系中的川菜、鲁菜味型更厚,同类型地方菜系还有湘菜、京菜、沪菜、鄂菜、赣菜、黔菜等。这类菜系更适配清香型白酒和次高端的浓香白酒。
反之,越是味型丰富的酒越是适配清淡的菜系,比如淮扬菜、粤菜、闽菜适配酱酒,以及浓香型、凤香型白酒的高端产品。

近十年来,各菜系出现融合迹象,比如俄餐、法菜中的鱼子酱几乎出现在所有的中国菜系,再比如分子料理、低温慢煮之类的新技法广泛应用,以及辣椒、花椒等刺激性调料表现出强烈的侵略性,用量和范围跨越了地域和菜系,传统菜系之间的分野日渐模糊。
当下,与其说按菜系考虑配酒,不如说按宴席主题考虑配酒。越是高级宴席越是强调食材的本真,那就越适合风味层次丰富的高端白酒。
西餐配中国酒的可行性
一般来说,西餐包含意餐、法餐、德餐、英国菜、俄式大菜等欧式餐饮。西餐与中国菜的从形式到内容差异巨大,背景是迥异的传统与文化。
欧洲主流宗教是同气连枝的天主教、东正教与新教,从社会到个体崇尚平等,餐酒的主要功效是助兴。而中国传统的底色是儒家思想,讲究秩序、伦常与尊卑,宴席饮酒除了助兴,还有礼尚往来和隐含的服从性。

同样是助兴,欧洲人本就个性活泼,中低度酒足以放大活泼天性;而中国人以谦虚内敛为美德,各种场景都会考虑服从性,必须要高度白酒才能解除理性对PFC(中枢认知)的控制,呈现出“幼态持续”——与平时迥异的活泼、豪放、冒犯等。同样是饮酒,西餐饮酒和中餐饮酒,在烈度、功能和体验都大相径庭。
因为文化惯性的存在,寄望中国白酒适配西餐,在短期内是不现实的,商业力量尚不足以扭转乾坤。
虽然不能解决餐饮背后的文明冲突,但重建秩序还是有机会的。西餐与中国菜的“中间地带”就是突破口。“中间地带”有两类,一是两岸三地的西餐厅,二是海内外采用分餐制的中国菜和融合菜餐厅。

开在中国的西餐厅出于市场考虑,需要向中国传统做出妥协,另外在地食材的丰富性可以与中国酒品牌联动做主题餐会。一般来说,果酒和配制酒的机会大于中国白酒,低度白酒的机会大于高度白酒。
无论是国内还是在欧洲,采用分餐制的中国菜餐厅越来越多,食材和烹饪的交流令融合菜大行其道,屡屡获奖被公众肯定。这样的中菜餐馆既有足够的妥协,又仍保持中国的文化特色。
从中国菜配中国白酒,渐进到融合菜配中国酒,再发展到西餐配中国酒,才是合理且可期的途径。因为这是全球化的一部分,既有西方工业文明的全球化,也有东方精致传统文化的全球化。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