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 | 洪大大
编辑 | 古利特
2002年,一次偶然的发现,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得以重见天日。这座被公认为“白酒祖庭”的国宝级元代烧酒作坊遗址,首次将中国白酒的起始点标注为“元代”。
这一发现,让李渡扬名四方,其所在地进贤县也被广为熟知。
进贤县,位于江西省中部、鄱阳湖南岸,是省会英雄城南昌的东大门,自古被誉为“东南之藩蔽,闽浙之门户”,是长珠闽三个经济三角洲的共同腹地。
从历史来看,进贤是一个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之澹台灭明在此南游讲学而得名,意为“进能纳贤”之地。
据清《进贤县志》载:“进贤”是因“先贤澹台灭明南游时,止于斯,而遂以进贤名其地”。因此得名进贤。
自古进贤便是酿酒宝地,享有“江南酒乡”之美誉,其酿酒技艺传承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据史书记载,进贤在宋代时已有人家酿酒,而到了明清时期,这里的酿酒业已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好山好水好粮
佳酿自天成
水是酒之血,好水是酿造好酒的基础。《礼记·月令》有言:“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水泉必香” 就是对酿酒用水提出的要求标准。
在我国,长江流域是盛产名酒之地,如今的川酒、黔酒众多知名品牌都位于长江流域,因此,长江流域这一名酒带是名副其实的“超级产区”。
而进贤县同样处于这一“超级产区”当中,县内主要河流有抚河和信河。抚河在县境内长为55千米,信河流经县境内长30.4千米,同时还有大小湖泊12个,最大的为军山湖,大闸蟹便是军山湖最有名的特产。
全县山丘、水面和耕地面积各占总面积的30%左右,故有“三山三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
此外,进贤还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清冽甘甜,含有微量矿物质,是难得的酿酒好水。
除了丰富的水资源之外,这里也被誉为“鱼米之乡”,是赣抚平原的粮仓。其土地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非常适宜水稻种植。
这样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进贤县产出的大米质地上乘,透明圆润,颗粒饱满,淀粉含量高,是酿酒的上佳原料。
据县志载:清代中叶,李渡就有以当地特产的优质糯米为原料酿制烧酒的习惯。到了清朝末年,李渡万茂酒坊广集民间酿酒技术,在糯米酒的基础上,引进了用大米为原料,用大曲为糖化发酵剂,用缸、砖结构老窖发酵制白酒的新工艺,李渡高梁酒由此而发展起来。
优质的粮食、水源也造就了当地独特的酿酒技艺,其采用传统固态发酵技术,以大米、糯米、高粱等粮食为原料,经过蒸煮、糖化、发酵、蒸馏等工序,酿造出清澈透明、芳香四溢的白酒,主要具有醇香馥郁、入口绵甜、回味悠长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千年酒乡
引名仕俊杰竞折腰
中国历史五千年,酒的文化延绵不绝,酒的文化处处开花,酒的魅力令人陶醉。文人饮酒,提笔有神,文思如泉涌;将士喝酒,金戈铁马,豪气冲天。
进贤作为酒的故乡,是人文底蕴深厚之地,孕育了晏殊、晏几道、董源、徐熙、巨然、舒芬、朱仙舫等光耀史册的名仕俊杰,朱元璋、王安石、汤显祖、戴叔伦、李绅等历史名人均在此留下了翰墨留香的灿烂篇章。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两人——晏殊与王安石。
晏殊是北宋中期著名的宰相,也是北宋文坛著名的婉约派词人代表。他出生在进贤县李渡镇附近的沙河村,自小便熏陶在李渡镇酒文化下,因此他写下的诗词多与酒相关。据统计,在其流传至今的所有诗词中,有三分之一都与酒有关。
相传,晏殊在52岁官拜宰相,每逢回家探亲时,总要拢船李渡,喝上几杯。其中他写下的《浣溪沙》广为流传,“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折射出了李渡古镇与酒的不解之缘,为李渡“嘉宾客,未曾一日不宴酒”的民俗做了生动的诠释。
另一位北宋名人王安石也与李渡有着不解的缘分,相传在王安石就任的途中,路过江西进贤县,他闻着酒香,激动地从马上跑下来,痛饮三杯。
其好友吴居厚在中进士后,积极协助王安石变法,官至京东路转运使。路过李渡眼见酒业兴旺与市场繁荣,写下一首五言《遥望》:“春风染柳条,扬鞭过大桥;遥望李家渡,到处酒旗飘。”
无论是晏殊还是王安石,他们都表现出对李渡酒的喜爱之情,也为后人留下一段“王安石闻香下马,晏同叔知味拢船”的千古佳话。
厚重八百年
中国白酒祖庭在李渡
说起进贤,就不得不提李渡镇。李渡,古称李家渡。在历史上,它一直是作为古代临川的一个商贾名镇,1969年才由当时的临川县划归进贤县管辖。
据文献记载,两宋之际这里形成圩市,元末明初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大圩镇和商业市场。相传在唐朝末期有一李姓书生上京赶考,因落难而在此定居,书生先摆渡,后设店营生,这是关于李渡由来最早的一段说法。
如果要从酿酒史来说,李渡起于唐、兴于宋、留于元。北宋时期,李渡的酿酒业已经相当成熟。
据《江西通志》、《抚州府志》、《临川县志》记载,元代李家渡的酒店有14家,酒作坊6家,集中分布在李渡后街至红石桥约一华里的街市内。
清末年间,当时李渡最大的酿酒作坊万茂酒坊,请来酿酒师傅不断探索,在李渡糯米烧和大曲酒的基础上进行工艺改进,最终酿成了风味独特的李渡高粱酒。
据《进贤县志(1989版)》记载,1955年,李渡酒厂由7家私营酒坊合并,实行公私合营,是为“公私合营民生酒厂”,至1959年转为国营,名为李渡酒厂。
2002年,李渡在改造老厂房时,挖到一口水井。企业随即上报文物部门,后经文物部门确认为文物,并开始着手挖掘保护工作。
经过5个多月的发掘,一个完整齐全的酿酒遗址惊现在世人面前:元代的陶质地缸、酒窖、水井,以及明代的炉灶、晾堂、蒸馏设施、水沟、墙基。出土遗物共350余件,其中70多件为陶瓷酒器。
这个遗址成为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遗迹最全、遗物最多、延续时间最长、最具鲜明地方特色的烧酒作坊遗址,其中共有元代酒窖16个、明代酒窖12个、清代酒窖32个和元明清各种文物350余件,被评为2002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006年5月,李渡烧酒作坊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一处延续酿酒时间数百年、至今仍在使用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的烧酒作坊。
如今行走在李渡镇上,依旧可以感受到古镇的古朴与宁静,感知到时间记录下醇香浓厚的历史。这一镇一酒,就是最为厚重的符号和载体,让一杯杯李渡酒变得更加“活色生香”。
✦
好 文 推 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