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英丽

现任四川郎酒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兼郎酒厂公司总经理

 

荣誉称号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食品工业科技进步先进科技管理工作者”、“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国食品工业科技进步先进科技带头人”、“中国酿酒大师”等。

 

█  郎酒,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国白酒知名品牌,源自四川省古蔺县二郎镇。

 

郎酒股份常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蒋英丽作为当地的孩子,从小就闻着郎酒的香长大。17岁就进入酒厂,至今已有35年。

 

所谓的品酒师,在过去其实没有这一门专业,蒋英丽当年也是被师傅挑选出来的。

 

酿酒行当相当严酷,对一个女孩而言更是如此,没有漫长的时间积累是不可能有所成就,但蒋英丽说:当初入门的感觉真的很好,就像一个宝库在我面前慢慢打开

 

1苦练与勤思

成就酿酒大师

 

刚进企业的时候,蒋英丽的工种属于看不见曙光的那一类,别的同学在办公室轻轻松松,她则要每天学习着尝酒,喝进去,吐出来,再喝再吐,要求能品尝出各种极其细微的差别。不少和她一起进去的人最终选择了离开,而蒋英丽,也是三年之后才觉得自己刚刚入门。

 

这个行当的严酷性也在这里:再聪明的人,包括感官体验再敏感的人,没有漫长的时间的积累,也还是学不出来,只有不断品尝,不断建立自己的系统,才可能有所成就。而多数人在没看到的时候,就已经等不下去了。

 

二郎镇在赤水河边,和茅台镇相距不远,两种酒的酿造方法也完全一样,地理风貌也类似,都属于河谷地带,到了夏天又湿又热,很多人做过努力,想把工厂搬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可是酿造出来的酒还是不如在老地方酿造的。这就说明,小镇的地理环境和生物群落有着神秘的不可替代性,而一个优秀的品酒师,必须具备能够在酒中捕捉细微差异的能力,也就是说,一口下去,必须能马上判断出来水是什么水,植物是什么植物,包括储藏的空间是什么状态,这在当年品酒行业刚刚起步的阶段,没有具体要求,蒋英丽完全跟随着师傅杨大金摸索,从传统酿造相对模糊的状态里理出一条清晰化的品酒道路。

 

蒋英丽会经常品尝赤水河的水,哪怕是上游洪水暴涨,水中泥沙俱下的季节也不例外,那些小变化都要靠自己的身体来分辨;除了河水,还要尝试白开水,矿泉水,纯净水和自来水等各种水,只有一一分别清晰,才能把自己变成更好的“仪器”。正因为蒋英丽为代表的郎酒酿酒团队这种精密仪器式的品质管控,所以郎酒才坚持高成本采用深山矿泉水作为酿酒用水,这成就了郎酒在国内唯一采用深山矿泉酿酒的佳话。这种对液体细微辨别的玄妙,在常人看来犹如天书,经过学习之后,在她脑子里逐渐一清二楚。

 

多年之后的蒋英丽她一抿,各种千差万别的细微变化就出现在脑子里。而光品尝变化不是品酒师的终极本领,最厉害的,是要根据自己的分辨体系,明白各种批次生产出来的酒的优点和缺陷在哪里,然后根据这些优点和缺陷,去进行调配。这同样是一个崭新的行当,酒体设计师。

 

了解中国白酒行业的人都知道,中国白酒行业出现酒体设计非常之晚,是在改革开放年代之后的事情。四川白酒行业的酿造大师们学会了用不同批次的酒互相调配,让酒更饱满,香味更醇厚,而一位优秀的酒体设计师,必须要保证自己品牌的酒能保持独特的风味,性格鲜明,让顾客一喝就能分辨出来。而蒋英丽,也在这种要求下,把自己由最早的品酒大师,蜕变成为了勾酒大师。

 

在于酿酒行业老一辈有经验的师傅们多是从实践中得出各种心得,很少上升到理论层面,可是蒋英丽不同,一直默默地把自己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在杨大金的教导下,和酱香技术人员一起,对酱香型单次酒和酱香型白酒的贮存管理进行了探讨、研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名为《酱香单次酒风格质量、香味组份特点与作用及工艺对其影响》和《浅谈酱香型白酒的贮存管理》两篇论文。

 

在中国食品工业协白酒专业委员会举办的首届中国白酒科学技术大会上,蒋英丽参与撰写的学术论文《酱香专用调味酒的生产及在浓香型白酒中的调味作用》被评为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06年6月,蒋英丽因在中国白酒行业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被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聘任为2005届国家级白酒特邀评酒委员。2006年在国家白酒评委换届选举中以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被录用为国家白酒评委。先后在《酿酒科技》、《酿酒》等国家白酒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七篇。

 

2工作业绩

 

(一)科研项目

 

1、1985年,主研的“28度大曲酱香型郎酒研制”,2006年主研的“浓香型酒酯化酶工程的研究及其应用”

 

2、主持科技项目:机制大曲标准化研究及产业化应用(2013LZ50284),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项目;酱香高温大曲微生物菌群演化规律探究与应用(2015CDLZ-S09),四川大学泸州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项目;酱香高温大曲嗜热功能菌的选育及应用研究(2016GZ0366),四川省科技厅项目;高端私人定制产品的开发,2018年泸州市科技创新团队项目;浓酱兼香型白酒新产品-顺品郎酒,2021年四川省重点新产品项目等5项目。

 

3、作为项目骨干,参与酱香型调味酒生产技术产业化应用(2014SC0013)等四川省科技厅项目、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项目4项。

 

(二)创新和知识产权

 

1、参与酱香型白酒(GB/T 26760-2011)、白酒感官品评术语(GB/T 33405-2016)、白酒工业术语(GBT15109-2021)3项国家标准;1项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郎酒系列产品(酱香型)(郎牌)生产技术规范(DB5105T 37-2020)的制定。

 

2、获得“一种酱香型调味酒的生产方法(ZL200710048496X)”等4项授权发明专利;“窖泥微生物培养液及窖泥制备系统(ZL201721001858.5)”等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3、主持或参研的53%vol红花郎、连年有鱼酒、郎牌特曲系列酒、45%vol小郎酒(精酿)等产品被授予“中国名酒典型酒”、“中国白酒技术创新典范产品”、“青酌奖 酒类新品TOP10”等。

 

4、主导创建了“中国轻工业酱香型白酒生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多个科研创新平台,为酿酒行业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载体,提升了酿酒行业技术水平。

 

3所获奖项

 

2007年,主持的“红花郎酒生产工艺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主研的“利用丢糟残余淀粉生产大曲酱香型郎酒新工艺研究”项目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主研的“基于微生物群落特征和风味导向的大曲组合技术及应用”;2017年主研的“浓酱兼香型白酒生产技术创新及应用”4个项目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4年,主研的“功能生物培养液研究及其在酱香型白酒生产中的产业化应用”项目,获泸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年,主研“浓酱兼香型白酒生产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获中国酒业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在《食品科学》、《中国酿造》、《酿酒科技》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4篇,其中《酱香专用调味酒的生产及在浓香型白酒中的调味作用》被首届中国白酒科学技术大会评为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引入“酱香功能菌”概念 探索酱香型白酒风味成因》被中国酿酒科技协会评选为“河套杯”第八届全国白酒行业生产技术与发展研讨优秀论文二等奖;主持或参研的53%vol红花郎、连年有鱼酒、郎牌特曲系列酒、45%vol小郎酒(精酿)等产品被授予“中国白酒酒体设计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