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威士忌市场复苏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中低价位、高性价比产品的强劲需求。
如何突破进口品牌长期构筑的竞争壁垒?本土化创新成为国产威士忌不约而同的选择。
文|何芙蓉
有消息称,郎酒集团近期于海外调研归来,加快了其在四川峨眉山市的高桥威士忌项目的建设进度,高桥威士忌也于近期开启人才招聘;
与此同时,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酒类进出口商分会发布2025年上半年酒类进出口情况。2025年1-6月,威士忌以2.1亿美元进口额,跃居中国进口烈酒品类首位,逆转跌势。
进口登顶与本土威士忌的狂奔,两条看似独立的信息,却勾勒出中国威士忌市场向上脉动的旋律。
进口数据背后的消费图景:
威士忌逆势领跑
2025年上半年,中国进口烈酒市场呈现关键性修复信号。
进口总额达7.2亿美元,虽然同比仍下降27.9%,但较1-5月降幅已显著收窄近10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结构性变化正在显现——威士忌、白兰地、白酒形成了近乎均势的“三分天下”格局,三者金额在进口烈酒中的占比均接近30%。
其中,威士忌的表现尤为亮眼:
进口金额2.1亿美元,超越白兰地等品类,位列第一大进口烈酒,并成功逆转1-5月的跌势,实现小幅增长3.4%,波动幅度超过4个百分点;
进口量达1714万升,增速在经历1-5月的放缓后“二次提速”,飙升至36.2%,振幅近8个百分点;
进口均价12.2美元/升,同比下降24.1%,降幅略有扩大。
量增远超价增的数据剪刀差,清晰地指向一个趋势:国内威士忌市场复苏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中低价位、高性价比产品的强劲需求。
威士忌在国内仍是一个上行市场,消费者并未远离威士忌,而是在调整期变得更加务实,对价格的敏感度显著提升。这或许为定位精准的国产新势力提供了切入契机。
产业跃迁:
本土威士忌按下产能“加速键”
郎酒集团的动作,成为解读国产威士忌产业雄心的样本之一。
近期,“郎酒股份”微信公众号发布高桥威士忌项目招聘公告,急招电气工程师、设备工程师、系统运维工程师及酿酒生产人员等专业人才,释放项目加快推进、并相继进入关键建设与未来生产筹备阶段的强烈信号。
专业团队的组建,为这个承载郎酒《百年郎酒》战略的重要项目注入核心动能。
与此同时,今年6月,有媒体探访郎酒高桥威士忌项目现场,据悉,该项目主要由工业和配套文旅两部分组成,旨在打造一座集威士忌酿造、品鉴、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酒庄。自去年12月开工建设以来,工业部分一期项目进度已完成40%,主要包括生产车间、陈酿库、配套污水处理厂和锅炉房等。
郎酒高桥威士忌酒业项目经理康均表示,生产主楼钢结构已经完成,4号、5号陈酿库也基本成形,这两部分现在进入到屋顶和二次结构的施工,配套的污水厂和锅炉房,目前正在进行基础施工。“工业部分我们的目标是到今年12月,完成土建的整体施工,明年6月进行试生产、出酒。目前,配套的文旅部分,还在规划过程中。”
高桥项目定位为郎酒集团继郎酒庄园、龙马酒庄后的第三座世界级酒庄,集麦芽威士忌蒸馏、橡木桶加工、单桶定制、会员俱乐部及文旅体验于一体。其首期规划2026年建成,一次性年产能将达10000吨,预计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500个,将成为峨眉山市的产业新支柱与文旅新地标。
高桥项目并非孤例。
峨眉山锚定“中国高端威士忌产区”的发展目标,高桥之外,保乐力加的叠川麦芽威士忌酒厂(已推出产品)、以及瑞鹏、沃林等橡木桶项目共同构筑起初具雏形的产业集群。
放眼全国,一场由国际巨头与本土力量共同掀起的威士忌酿造革命正如火如荼。
国际巨头来华建厂:保乐力加在四川峨眉山建造叠川蒸馏厂,2023年11月推出首款麦芽威士忌“叠川”;帝亚吉欧位于云南的洱源蒸馏厂已于2024年11月落成。
本土酒企跨界:郎酒、洋河、古井贡酒、燕京啤酒、百润股份、古越龙山等传统白酒、啤酒、黄酒巨头纷纷入局。
本土专业酒厂崛起:福建大芹陆宜、崃州蒸馏厂(目前国内体量最大,已推出“百利得”系列产品并热销)、高朗、吉斯波尔等品牌崭露头角,在消费者认知度和产品上市方面取得突破。
据中国酒业协会《2024中国威士忌产业发展报告》统计,全国已有45家企业处于在建、投产或待建阶段,覆盖12个省市自治区。其中26家已投产,10家在建,8家待建,1家试运营。
规模化的产能储备是国产威士忌未来竞争力的基石。据百瓶研究院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52家酒厂(含中国台湾8家)中,26家已投产酒厂形成11.2万吨原酒产能池,按国盛证券测算模型,仅现有产能完全释放即可创造158.5亿元出厂产值。
随着产能落地,国产威士忌将在未来两年逐步推向市场。
破局之道:
本土化创新与理性消费时代的竞合
趋势向好,但挑战犹存。
当前市场仍由进口威士忌品牌主导。中邮证券援引欧睿数据显示,2023年威士忌行业CR5高达67.30%,保乐力加(24.20%)、帝亚吉欧(24.10%)、爱丁顿、百富门、格兰特父子五大巨头占据绝对优势。
如何突破进口品牌长期构筑的竞争壁垒?本土化创新成为国产威士忌不约而同的选择。
首先是原料革命。作为国内较早涉足威士忌生产的酒类企业,吉斯波尔早在多年前就开启了对国产泥煤风土的探索之路,最终在2014年于东北找到了适宜的泥煤,并形成专利技术,掀起基于中国泥煤风味的“威士忌工业革命”。
再如天佑德酒推出青稞威士忌(如Nara雪莉桶陈酿),太龙酿使用大米酿造,古越龙山“穿岩十九”则以糯米为原料,塑造独特风味印记。
其次是工艺融合。嫁接中国传统酿酒技艺,如仁怀酱酒集团推出国内首款“酱香威士忌”,并发布团体标准——以糯高粱、小麦为原料,采用高温酱香大曲,按传统大曲酱香白酒工艺生产,橡木桶陈酿不少于2年,开创独特品类。
最后是定位差异化。聚焦进口品牌相对薄弱的价格带,如300-500元大众升级市场或成国产突破口,以及细分人群,如聚焦年轻消费者、女性群体等进行创新。
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何勇此前也表示,中国威士忌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但仍面临技术沉淀不足、消费认知有待进一步普及等挑战,产能增长与市场支撑尚未完全匹配。
他强调,企业需精准把握消费趋势,特别是年轻群体对本土化创新的偏好,聚焦中国特色谷物原料、风土表达及工艺融合,强化本土原料应用与文化符号渗透。
威士忌产业在中国落地生根的过程中,无疑也在经历创新发展的重构。
- END -
来源于公众号-云酒头条,本文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