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生态的滋养、匠心的雕琢、科技的赋能——这三重密码在赤水河谷交织共振,最终凝结于每一滴醇香的茅台酒中。这,便是我们追寻的答案,也是一瓶茅台酒穿越时光、誉满天下的终极品质之源。

    赤水河谷的故事,仍在继续;茅台品质的密码,也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书写新的篇章。

文|陈俊



4月11日,“赤水河谷 中国酱香”摄影及短视频征稿启事发布,向全国创作者发出邀请,用镜头解码这条流淌千年酒香的河谷密码。


近日,受贵州省白酒产业发展促进会委托,云酒头条组织邀请贵州省内外主流媒体、行业媒体、独立摄影、摄像师齐聚贵州,正式启动“赤水河谷中国酱香”2025贵州白酒摄影集中采风暨特邀媒体走进产区系列宣传推广活动,深入酱香型白酒核心腹地,首站抵达“茅台”


从护林员到粮农,从曲块制作到酿造工艺,再到实验室研究……短短数日,一幅由生态守护、匠心传承与科技赋能共同织就的茅台品质图景,在眼前徐徐展开。”


虽仅是茅台酒品质的片段掠影,却足以令人深刻体悟:杯誉满天下的玉液琼浆,其卓越品质源自每一寸土地的滋养、每一双手的雕琢、每一份坚守的托举


云酒头条以手记形式,跟随摄影师的镜头,追寻一瓶茅台酒的品质密码。


Day 1:生态守护与粮基命脉


合马镇沙坪村

长岗镇茅坡村


赤水河,这条流淌着千年酒香的母亲河,其优良生态是茅台酒品质的第一道密码。


在仁怀市合马镇沙坪村,黄葛树上密密麻麻的白鹭窝,正是生态向好的生动注脚。从1974年两只白鹭筑巢,到如今繁衍成上千只的庞大族群,背后是罗昌旭、罗美父女两代护林员数十年如一日的虔诚守护。


图片
白鹭被誉为“环境质检员”,如今人护鹭影、鹭映青山的沙坪村正是仁怀生态保护成果的生动写照。为让鹭鸟住得舒心,沙坪村村民自觉与鹭鸟保持距离,不扰其生活。


罗美告诉我们,2016年父亲退休后,她便接受了护林这份责任,成为赤水河畔生态护林员。


像父亲一样,罗美用脚步丈量着护林路。九年时光,罗美已踏遍她负责的1700亩山林,“每天一二十公里、喝上两三壶水是常态,遇到焚烧秸秆、祭祀时节更是忙得团团转。”罗美说。


图片
罗昌旭和罗美正在阳台上查看鹭鸟,这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了不打扰鹭鸟的生活,他们还搬了两次家。


谈及在山上初次碰见野猪,罗美情绪激动,当时的恐惧仿佛就在眼前。如今她已习惯一切,与山林互为一体。


图片

无论刮风下雨,罗美都会上山巡林。


也正是有着像罗美这样的一群人,跋涉于赤水河两岸的密林山野,用心守护着一方青山绿水,才有了当下赤水河谷的良好生态。尤其是在沿线政府和茅台等酒企的助力下,两岸生态越来越好。


据了解,茅台累计投入专项基金超4亿元,用于赤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在“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启动仪式上,茅台还发起了“赤水河生态基金”,探索赤水河生态保护新路径。


图片
赤水河实施“十年禁渔”政策后,鱼类资源得到了有效恢复,种类增加至六十余种,为鹭鸟提供了天然“食堂”。˙这是位于茅台镇下游的合马镇,采风团抵达的时候,正逢雨季,赤水河两岸红色砂岩和页岩上的紫红色土壤被冲刷入河,赤水河由清澈转为赤红色。


如今赤水河Ⅱ类水质常年稳定,67种鱼类游弋清波,森林覆盖率55.64%——白鹭选择沙坪村,恰是自然对赤水河生态修复的至高礼赞。


下午,我们前往仁怀东南部的长岗镇茅坡村,这里也被誉为茅台酒的“第一车间”。


位于长干山腹地的茅坡村,此刻已被万亩高粱染绿。因为长岗镇比茅台河谷海拔高一些,红缨子高粱才刚刚抽穗,在细雨中摇摇作响。


·
图片
图片
长岗镇茅坡村。原来的茅坡村,大大小小的石头镶嵌在土里,农民只能在石坑坑里刨点土种庄稼。2021年以来,昔日的石山坡长成了一片片高大的高粱“青纱帐”。


据了解,茅坡村是典型的贵州山村,以前公路不通,比较贫困。近年来,村民通过种植红缨子高粱实现了致富。“2024年,村里种植高粱5310亩,产值达1450万元,农户年均高粱收入3万余元。”村支书杨智春表示,以前村里外出务工有800多人,现在只有300多了。


·
图片
图片
长岗镇茅坡村是一个拥有9个村民组,552户2562人的大家庭,随着农业产业持续壮大,村民收入不断增加,家家户户都修建了楼房,日子越过越好。

原来的茅坡村因山上长满茅草而得名,大大小小的石头镶嵌在土里,农民只能在石坑坑里刨点土种庄稼。


自2021年村里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后,旧貌换新颜。通过土地平整,村里原本分散的“补丁田”逐渐变成了连片沃野,高粱基地实现了“耕种收储”一体化和全程机械化作业,让这里的红缨子高粱丰产又丰收。


图片


就在今年,茅坡村还建设了高标准农田面积2509亩,惠及3个村民组130多户,建成后高粱亩产预计提升10%-15%。“土地平整后,旋耕机可以直接开进田间地头,耕种更省时省力。现在一个小时就可以收4、5亩地。”村民说。


如今,茅坡村已从昔日的“荒坡坡”变成了“金窝窝”,并作为茅台酒用高粱标准化示范基地之一,每年吸引大量单位前来学习交流。


图片
2024年,茅台在茅坡村举办了盛大的茅台红缨子高粱丰收季活动。今年的活动,也将落地这里。


一直以来,茅台高度重视原粮的品质工作。为了打造“第一车间”,2001年来,茅台就开始建设有机高粱基地,并将高粱收购价,从2元/公斤增长至现在的11.2元/公斤,显著调动起粮农的积极性。


数据显示,茅台已累计推广高粱种植面积3000万亩以上,创造农业总产值超过750亿元,带动农户850万人次,实现增收100亿元以上。


目前,茅台有机高粱基地认证面积达100万亩,覆盖72个乡镇、11万余农户,成为茅台酒不可动摇的“粮基命脉”。


Day 2:匠心传承与创新未来


茅台酒股份制曲一车间

茅台酒股份制酒三十车间

茅台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在茅台酒酿造车间,采风团一行恰逢生产很关键的第五轮次酒生产。之所以说“很关键”,是因为在茅台酒七个轮次生产中,五轮次是黄金轮次之一。


此时的茅台河谷,也迎来了一年中最闷热的时节。但恰恰是这种闷热的气候特点,成为茅台酒卓越品质的关键因素。


每年农历五月直到秋季来临之前,茅台镇夏季的平均温度会高于30℃,最高可达40℃,曲堆的温度更是高达60℃,正是制曲、制酒的好时节。


图片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微生物勃发,混入曲块中分泌出大量的酶可以加速淀粉等物质转化为糖分,更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当我们早上七点多走进车间时,制曲工人已经工作多时,衣服大多被汗水浸透。“夏天白天太热了,我们都是一早上班,中午下班回家。”一名员工解释道。


图片
制曲工正在进行入仓堆积操作,需严格按工艺要求操作,以利于后期发酵。


制曲是茅台酒生产工艺五大流程之一。从小麦到曲粉,须历经小麦磨碎、拌曲配料、踩制成型、入仓堆积、仓内发酵、拆曲、贮存、磨曲8道工序、35个工艺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严格的质量管控,才能制出茅台酒生产所需的高品质酒曲。


当曲坯度达到工艺要求时,需适时翻曲。大曲贮存半年左右,磨成粉状,用于制酒生产,为制酒提供糖化发酵剂、提供菌源,同时生成香味物质。


在这里,我们遇见了茅台集团首席酿造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任金素。


·
图片
图片
图片

任金素正在检查曲坯的质量,从原料破碎度、曲坯成型标准、摊晾时间把控、到堆曲平整度、发酵仓内状况、拆曲贮存,每一环节都严格把关。


任金素,身为茅台酒厂首席酿造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1988 年进入酒厂以来,便始终专注于制曲这一项工作。三十余年间,晾堂、发酵仓、干曲仓等车间的各个角落,几乎都留下了她忙碌的身影。


图片


告别制曲的匠心世界,我们来到制酒三十车间。


制酒三十车间是茅台“十三五”中华片区技改工程新投产的车间,位于老车间上游。车间在2020年正式投产,首个生产年度即实现“产量100%、酱香100%、合格酒100%”的“三个100%”全优成


在酒香弥漫的车间,我们邂逅了另一位传奇——茅台终身名誉酿造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严刚。


图片
严刚大师


通过现场交流我们了解到,严刚是土生土长的茅台镇人,他出生的地方,就在今天茅台酒厂制酒二十车间附近,从1985年进入茅台酒厂,从事制酒工作35年,于2020年正式退休,2022年又被茅台返聘为酿造技术导师。


无论是退休前,还是返聘后,严刚依旧每天穿梭在各制酒车间的生产房里。走到哪里,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严大师”,争着向他请教生产工艺,品评新产基酒。


·
图片
图片
严刚品评五轮次基酒。


一眼看去,严刚略显清瘦,一双大手却格外突出,手背是常年劳动留下的粗糙皲裂,手掌心还有一层厚厚的茧子,指甲修剪得很干净。


就是这双手,挥烂了百余把铁锨,推了上百公里独轮车,抬坏了上百个箢蔸。也是这双手,无数次伸进糟堆,感受温度和水分,握紧又摊开,送走了一个个严寒酷暑。


·
图片



严刚正蹲在堆积发酵的酒醅旁,双手捧起一撮,揉捏、闻嗅、端详,以数十年积淀的经验精准判断发酵质量。


从传统酿造的热土,我们走进静默涌动着未来的技术中心。这里,传统工艺与前沿科技深度交融


采风团走进的时候,正撞上技术中心“搬家”,它的前身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检测室及后来的科研所,目前办公场所紧挨茅台集团办公大楼,现在将搬迁至茅台科技大楼。


图片


茅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创新链赋能产业链,形成了酿造原料与育种、酿造环境、酿造微生物、白酒风味与安全、酿造工艺技术五大研究领域,通过系统布局科技创新重点任务,全面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协同发展,打造行业领先的酿酒科技研究高地。


如今,茅台持续完善“1+M+N”科研协助方式,以技术中心为核心,整合集团内部科技创新资源,联合行业内顶尖科研院所,推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高端装备等新兴领域的布局,不断提升科技创造综合实力,为茅台酒品质提升保驾护航


·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程铭悦和同事正在做实验。

为推动科研工作,茅台近年也在大力招揽高层次人才。2024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程铭悦进入茅台。


程铭悦告诉我们,他研究方向正是微生物大数据挖掘及其在环境领域的应用。入职后,他首先深入一线进行轮岗实习:在制酒车间,他亲身感受堆积发酵的温湿度,理解工艺控制的核心逻辑;在制曲车间,他系统学习全流程,重点参与大曲质量评价的检测分析,深化了对微生物群落与工艺适配性的科学认知;在生产管理部,他参与酱香型白酒生产数据分析项目与数据库搭建。


如今,他的日常工作聚焦于采集大曲、酒醅样本,运用宏基因组、宏转录组等尖端测序技术进行多组学联合分析。茅台人正运用现代科学的精密语言,解码传统工艺中蕴藏的微生物奥秘,为茅台品质的稳定与提升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这正是茅台面向未来的科技密码在微观世界的生动实践。


后记


短短数日的赤水河谷探访,镜头捕捉的虽是片段,却清晰地勾勒出一瓶茅台酒卓然品质的完整图景:


生态是根基:赤水河的清波、两岸的青山、翱翔的白鹭、万亩有机红缨子高粱田,共同构筑了不可复制的自然生态密码。罗美等人和茅台持续的生态投入,是这道密码的忠诚守护者。


匠心是灵魂:从任金素毫米级的曲块掌控、严刚那双感知糟醅万千变化的“神手”,到车间里每一位汗透衣背的工人,那份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与敬畏,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匠心密码。


科技是未来:智慧包材的精益求精保障了“外衣”的完美,“1+M+N”科技创新主体对酿造微观世界的深入探索与精准调控,则为传统工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铸就了面向未来的科技密码。


当白鹭选择沙坪村,当任金素的手掌感知毫米级曲块变化,当程铭悦通过基因测序仪解析微生物密码——茅台酒的品质答案,已写在这片河谷的每一次呼吸里。


#摄影采风手记

在车间与田间的光影里,发现不一样的金沙酒业

· END ·

你怎么看茅台酒的品质密码?

欢迎文末评论、点赞、分享!

*文中配图来自活动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文于#云酒头条 首发,欢迎授权转载

转载/合作/投稿/咨询可回复关键词

欢迎提供线索,采用1000元起

13296381611(手机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