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首开品牌合作先例,青花郎成为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两大文学奖项白酒行业唯一战略合作品牌青花郎与文学成知音,牵手作家朋友,在曲水流觞之间共赴诗意与美好。


今天,让我们随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委员,《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笔下的《酒的精神,在郎酒庄园升腾》,感受赤水河左岸酱香的幽雅馥郁,品味郎酒人酿好酒的初心坚守,以及一座世界级酒庄的独特魅力。


图片

△镶嵌在赤水河左岸的郎酒庄园


酒的精神,在郎酒庄园升腾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


这些年,全国各地交通基建发展特别快,包括唐诗里吟唱的“蜀道难”。架高桥、钻山洞,“天堑变通途”,高速公路像毛细血管一样,深入到曾经因为地僻路远难以到达的许多角落。在这样的交通加持下,加上我自己对小城镇特别是古村镇感兴趣,烟花三月刚过,漫山遍野的桃花、梨花、杏花开始谢幕,缓坡上的晚樱大朵大朵地绽放芳华,娇俏妍丽的“小女孩”玫瑰缀满了道路两旁时,从东部沿海美丽小城临海,坐飞机、搭高铁、走高速,“半日飞渡东西”,来到西南内陆的二郎镇。  


图片

△夜幕下的郎酒庄园


二郎镇位于赤水河畔的二郎滩上。二郎镇上的郎酒庄园,是此行的目的地。在郎酒庄园内的蜈蚣岩悬崖峭壁上,有一组天然贮酒洞群——天宝洞、地宝洞、仁和洞,地质年龄有一亿八千万年。洞内万瓮林立,贮存着各个时期的郎酒基酒,厚密的酒苔已经爬满洞壁。2013年,天宝洞和地宝洞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洞内整齐阵列的陶坛,堪比秦始皇兵马俑,深深吸引着我。


图片

△郎酒庄园天宝洞


上一次来四川,差不多十年前,好像是看灾后新建的汶川地震博物馆以及汶川新城。汶川属于绵阳,在川西北。此次在川东南。从泸州机场出来,暮色虽至,光亮尚存,考斯特车沿着高速一路向南、向东。这真是一条奇特的路途。刚刚开出大约半小时,司机说前面是贵州境内。抬头,果然看见“毕节”“遵义”几个地名。从泸州出发,去泸州所辖的古蔺县二郎镇,却基本上是在贵州境内的高速路上行驶,其中半程是伴着赤水河在走。


总共大约走了将近170公里才出高速。下到谷地,过一条小桥,再往上开,半山腰上楼房多了起来,人也多起来了,到二郎镇了。


图片

△赤水河沿岸高山林立


人类逐水草而居,水是生产生活之源。在中国西南版图上,除了长江从西向东流经四川、重庆,成为西南水路交通主脉之外,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南北流向的河流,从北向南、向东南,浇灌了整个大西南地区。相比大西南诸多名川大河,赤水河显然只是邻家小妹,但这个看起来清秀、清纯的赤水河,经历不平凡。


1935年遵义会议后,中国工农红军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四渡赤水,忽西忽东,在川黔滇之间,通过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最终突破国民党和地方军阀等形成的重重包围圈,向北挺进。“四渡赤水出奇兵”,取得战略转移中的决定性胜利。四渡赤水也因此成为中共军事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著名战役,被拍成影视剧等大众文艺形式,广为传播。


红军四渡赤水,一渡和三渡在贵州的猿猴场、土城和茅台,二渡和四渡都在四川的二郎滩、太平渡附近。一渡三渡四年前都走过,探访二渡和四渡的原址,成为此次西南之行的另一主要动力。


图片

△二郎滩


西南山多壑深,二郎镇的准确位置,是在赤水河左岸,二郎滩北面的山腰上。这里是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接壤处。从赤水河中游的二郎滩,往上爬一个短坡,就到了二郎镇。镇里的房子,颜色、装饰和结构具有川西建筑风格,但一栋栋楼房整齐划一,又是工业时代的典型特征。


图片

△二郎镇


夜色深了,继续往上爬,一大片开阔地呈现在眼前。灯火通明的那栋西式高层建筑,是郎酒庄园的主体建筑。周边环绕着数栋多层建筑,依山而建、错落分布,花香鸟语近在窗台。早起的时候,站在露天阳台上,可以看到清晨的赤水河。四月的赤水河,还是枯水季,水量小,水流平缓,水色稍稍有点泛黄。据说,到了雨季,赤水河就像情绪不稳定的孩子一样,一会儿清澈可鉴,一会儿又急流奔腾。急流奔腾时,含沙量激增,清水变成黄水,赤水河更加名副其实了。


图片

△赤水河


赤水河是一条著名的红色的河,它见证了中国工农红军前途和命运的重要转折。赤水河还是一条大家公认的绿色的河,作为长江水系中唯一没有被污染的支流,赤水河与流域内的丹霞、砂岩、翠林、瀑布,共同构筑成美丽的山水画卷。在赤水河诸多冠冕中,还有一顶桂冠极其特殊,这就是“美酒河”。


沿着赤水河,继续往上游走四十公里左右,进入仁怀市。赤水河把仁怀市一分为二,茅台在其中一隅。仁怀的机场也叫茅台机场,虽小,却很繁忙。从二郎镇到茅台镇的40多公里,据说密布了数千家酒厂。中国白酒市场著名的茅台、郎酒等名酒,由此出发,运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图片


赤水河边酒厂生产的酒,要占中国酱香型白酒总产量的60%还多。因此,有人说赤水河是酱香白酒的母亲河。这么说,并不夸张。人类逐水草而居,由古及今,赤水河的水不仅养活了周边的老百姓,也养富了周边百姓。一条水,一方风俗和人事。


图片

△美酒河


从东汉刘德校注《汉书》的文字约略可知,似乎也是在这片曾经叫夜郎的土地上,出现一种被称为“枸酱”的食物。“枸树如桑,其椹长二三存,味酢。取其实以为酱,美。蜀人以为珍味。”至于枸酱倒底用的什么原料,说法很多,有人说是构树的果实聚花果,也有人说是桑椹之类。总而言之,可以想见的是,这类多浆果实,很容易发酵,发酵之后的口感非常奇特,食之可以令人愉悦。


枸酱之味,让世人喜爱,这种生活方式和制作方式因此被流播至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人们在此基础上,根据周边资源,进行创新、创造,包括下胶、精滤,于是,酒,这种可以饮用、具有特殊滋味和功能的液体,出现了。川黔交界的这片土地是不是中国白酒的发源地,不好说,但至少是发源地之一。


图片

△郎酒两河口生态酿酒区


酿酒,今天是工业化产业。但起初——至今依然还存在于少数地区,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只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借枸酱为名的酒有,枸酱之食法不传了。历史的长河里,生活的方式总是不断地变革。至于刘德的这段书写,往往也被当作中国酿酒业的重要记载。


北宋年间,古蔺县二郎镇一带,人们开始用桑叶、糯米与白术、杏仁等中草药混合制作成“凤曲”,然后酿造成酒,美其名曰“凤曲法酒”。明代时,赤水河畔的酿酒业已经非常发达,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第一次出现了“回沙工艺”。到了清代,小小的二郎镇上,大小酒坊和糟房林立,酒师、酒工集聚。也许,就是从那时起,二郎镇的上空,就一直飘着浓浓的酒糟香味。


图片

△晨光下的郎酒庄园敬天台


在赤水河沿岸诸多酒厂中,郎酒无疑是既古老又现代的“那一个”。古老,是因为川黔交界的这片土地及其源远流长的生活传统。现代是管理理念。


今天,二郎镇上的“当家小生”郎酒,酿造时依然恪守传统大曲坤沙“12987”工艺,即一年酿造、两次投粮、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非常复杂。投粮所用的原料是本地糯红高粱,主要生产地在川南的古蔺、合江、泸县、富顺等地区。制曲所用原料是安徽、河南、四川等地种植的一种软质小麦。“端午制曲,重阳下沙,生产周期长,贮存时间长”,某种程度上,这个漫长的流程,已经成为郎酒的酿造特色。


图片

△郎酒酿酒车间


二郎镇斜上方的半山平台上,错落着十余座生产车间。“生在赤水河,长在天宝峰,养在陶坛库,藏在天宝洞”。整个郎酒庄园像工业遗产博物馆,接站小哥、司机师傅、讲解员们个个口齿伶俐,专业、真诚。


图片

△郎酒庄园天宝峰


郎酒酿造技艺,确实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坐观光车,上坡,下坡,停了下来。这是郎酒的生产车间。仿佛进入开放式厨房,厨师,食材,明火,裸露在眼前。这是四月,工人们赤膊干活,似乎比舞台上最美的舞蹈动作还要富有节奏。舞蹈原也是从具体细致的生活中抽象转化而来。


与酒相伴是什么滋味?同行有几人是第一次到酒厂,第一次闻到酒糟味,不习惯。但令人惊奇的是,不管习惯还是不习惯,第二天起床时,就像变戏法一样,前一天还感觉冲鼻的酒糟味,突然就消失了。


图片

△郎酒庄园酒歌广场


迄今为止,我也不太确定,到底是空气的流通导致气味消失,还是在酒糟味中浸泡了一整夜之后不觉其味。这是一个谜。在郎酒庄园还有一个谜,当然,这大概也是所有酒厂的谜:许多从前不喝酒的人,或者不胜酒力者,面对满坛原浆酒,酒量自然而然都有一定程度的晋级,仿佛中了“魔法”。我也仿佛中了。酒神的精神在夜晚的郎酒庄园升腾。



图片


喝郎酒 打胜仗

神采飞扬中国郎

图片